杭州市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与“余杭”相关: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弃船上岸治理水患,当地百姓感激大禹,称这里为“禹航”(“航”即船,也通“杭”)。后来口语相传,“禹航”逐渐讹变为“禹杭”,再演变为“余杭”。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设“杭州”,首次以“杭州”之名出现在历史上,可能与“余杭”这一地名有关。
2. 与“钱唐”相关:秦朝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这是“杭州”一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此外,杭州在唐代因避国号讳,将“钱唐”改为“钱塘”,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和南宋王朝曾定都于此,因此杭州又有“临安”“钱塘”等别称。
那么杭州市其他区县名称又是怎么由来的呢?

上城区
上城区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因南宋皇城居南,习惯以南为上:上城区位于杭州市区中南部,南宋时期皇城建于此地南部,后来杭州人习惯将南边称为“上”,北边称为“下”,因此得名“上城区”。
2. 因与主城区相对位置命名:上城区位于杭州市主城区南部,习惯上以南为上,故名“上城区”。
此外,上城区与下城区的划分也与杭州城的地势有关,杭州城地势南高北低,因此南边的区域被称为“上城”,北边的区域被称为“下城”。

拱墅区
拱墅区的名称来源于境内两个重要的历史地标——拱宸桥和湖墅,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1. 拱宸桥:位于拱墅区北部,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31年),因桥身呈拱形且寓意“拱卫宸居”(宸居指帝王居所)而得名。拱宸桥不仅是运河文化的象征,也是拱墅区历史文脉的重要标志。
2. 湖墅:历史上指拱墅区南部沿运河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因水网密布、商铺林立,形成“湖墅”这一地理概念。明清时期,湖墅地区是杭州重要的米市、鱼市和丝绸集散地,市井繁华,有“运河上河图”之称。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原第八区更名为拱墅区,正式以“拱宸桥”和“湖墅”两地名组合命名。2021年4月,原拱墅区与下城区合并为新拱墅区,名称沿用至今。

西湖区
西湖区的名称直接来源于西湖,具体由来如下:
1. 因湖得名:西湖区因境内有著名的西湖风景区而得名,西湖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沿革:西湖在唐代以前曾被称为“钱塘湖”(因杭州古称钱塘),后因湖泊位于杭州城的西侧,逐渐被民间称为“西湖”,并在唐代白居易、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广泛使用,最终成为官方和民间的通用名称。
3. 行政区划演变:民国十六年(1927年)正式设立杭州市第四区,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定名为西湖区,此后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西湖区”这一名称始终沿用至今。

滨江区
滨江区名称的由来非常直观:因地处钱塘江(古称浙江)南岸、濒临江滨而得名。
具体历史背景如下:
- 1996年12月12日,杭州市以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基础设立滨江区,因三镇均位于钱塘江南岸,故以“滨江”命名。
- 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地理特征(钱塘江滨),也标志着杭州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战略转型,成为杭州跨江发展的重要载体。
如今,“滨江”已成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的代称,是杭州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萧山区
萧山区名称的由来,主要与境内的一座山——萧山(又称萧然山)直接相关,具体有两种主流说法:
1. 越王勾践兵败说(最广为流传)
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率残部退守至此山。环顾四周,只见草木凋零、一片萧然,遂将这座山命名为“萧然山”,简称“萧山”。
2. 隐士许询隐居说
另一种说法源自东晋名士许询。据《建康实录》记载,许询隐居永兴(今萧山)西山时,曾“凭树构堂,萧然自致”,后人因此称此山为“萧山”。
历史沿革
- 萧山最早建县于西汉,初名“余暨”(因产盐且位于浦阳江畔得名)。
- 三国时期孙权改县名为“永兴”(寓意“永远兴盛”)。
-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县治西部有萧山,正式更名为“萧山”,并沿用至今。

余杭区
余杭区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说法,均与“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密切相关:
1. “禹航”讹变说(最广为流传)
-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乘舟(古称“航”)经过此地,后在此舍舟登陆,因而得名“禹航”。
- 因“禹航”与“余杭”发音相近,后世逐渐讹传为“余杭”,并沿用至今。
- 这一说法在历代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太平寰宇记》称“杭因禹而得名”,《咸淳临安志》亦载“禹治水系舟之所”。
2. 古越语地名说(学术探讨)
- 部分学者认为“余杭”可能是古越语的音译地名,“余”为越语发语词(无实义),“杭”可能与“船”或“方舟”相关。
- 这一观点强调余杭地区早期为越人聚居地,地名保留了古越语的特征,与华夏语“禹航”的讹变说形成互补解释。
历史沿革与佐证
-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县,属会稽郡,这是“余杭”作为正式行政名称的最早记载。
- 隋开皇九年(589年)设杭州,州治初设余杭县,后迁至钱塘县,但“余杭”之名始终保留,成为杭州文化的重要源头。
- 现代余杭区境内仍有“禹航路”等地名,延续了这一历史记忆。

临平区
临平区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均与地理特征和历史传说相关:
1. 因临平湖得名(主流说法)
临平之名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因境内有临平湖而得名。该湖位于今临平街道附近,历史上曾多次见于史籍记载,如《晋书》提到“临平湖开天下平,湖塞天下乱”,民间亦流传“临平湖开,天下太平”的谚语。唐代以后,临平湖逐渐淤塞,但其名称作为地理标识被保留下来,成为临平地名的直接来源。
2. 与临平山相关的传说
另一种说法与临平山(又称“拎瓶山”)有关。相传五代吴越王钱镠曾在此山“拎瓶”取水,后人遂称此山为“拎瓶山”,后谐音演变为“临平山”,进而成为区域名称。此外,民间还流传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避难于此山洞(龙洞),登基后赐名“临平”,寓意“临时平安”。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临平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东汉,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正式建镇。
- 2021年4月,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以原余杭区临平街道、东湖街道等8个镇街为基础设立临平区,成为杭州东北部的新城区。

钱塘区
钱塘区的名称直接来源于钱塘江,具体由来如下:
1. 因钱塘江得名(最直接来源)
钱塘区位于杭州市东部,濒临钱塘江(古称“浙江”),是杭州跨江发展的重要区域。2021年4月,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时,以原江干区下沙街道、白杨街道和萧山区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的行政区域设立钱塘区,因紧邻钱塘江而得名。
2. 历史渊源:从“钱唐”到“钱塘”
-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史记》首次记载“钱唐”地名(今杭州一带),意为“钱塘江边的小城”。
-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为避国号“唐”讳,官方将“钱唐县”改为“钱塘县”,钱塘江之名由此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 五代吴越国时期,钱镠治理钱塘江潮患,修筑捍海石塘,进一步强化了“钱塘”与江名的关联。

富阳区
富阳区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条脉络:
1. “富春”→“富阳”的避讳改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会稽郡下设富春县(辖境包括今富阳、桐庐、建德一带),因地处富春江畔而得名。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为避简文帝生母郑阿春的名讳,将“富春县”更名为富阳县,“阳”取自富春江以北的方位(水北为阳)。
此后,“富阳”之名历经五代、北宋等朝代短暂复称“富春”,但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起最终固定为“富阳县”,并沿用至今。
2. “富阳”的字面寓意
“富”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备也,厚也”,象征物产丰饶、生活富足;“阳”则指水北向阳之地,寓意宜居宜业。这一命名既延续了“富春”的山水意象,又寄托了“富足安康”的美好愿景,与富阳“鱼米之乡”的历史定位高度契合。
现代沿革
- 1994年撤县设市,称“富阳市”。
- 2014年12月撤市设区,正式更名为“富阳区”,成为杭州市市辖区之一。

临安区
临安区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说法,均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1. “临安县”更名说(最核心来源)
-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析余杭县西部置临水县,县治设于高陆(今高虹镇高乐村),因城临猷溪(今中苕溪上游)而得名。
-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临水县更名为临安县,取“君临即安”之意,寓意“君王莅临则百姓安康”,成为正式行政名称。
- 此后,“临安”之名沿用1700余年,直至2017年撤市设区,成为杭州市临安区。
2. 与“临安山”相关的地名说
-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临安县因县西南十八里有临安山而得名,取山名作为县名。
-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宋朝廷为感念吴越国王钱镠纳土归宋的功绩,以其故里“临安”命名杭州为“临安府”,但此处的“临安”实指今临安区,而非南宋临时安置之意。

桐庐县
桐庐县名称的由来,主要与桐君老人和桐君山的传说直接相关,具体脉络如下:
1. 桐君老人传说(核心来源)
相传在远古时代,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人来到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的小山(今桐君山)上,结庐而居,采药炼丹、悬壶济世。每当人们问他姓名,老人总是笑而不答,只是指向身旁的桐树。百姓感念其仁德,尊称其为“桐君”(意为“桐树下的君子”),并将此山命名为桐君山,山下的小镇也由此得名“桐庐”——即“桐树下的草庐”。
2.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正式建县
三国时期,孙权析富春县桐溪乡置县,因县治位于桐君山附近,遂以“桐庐”为县名,属吴郡管辖。这是“桐庐”作为正式行政名称的最早记载,距今已1800年。
3. 地名寓意与文化内涵
“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长寿(如“凤凰栖梧桐”),而“庐”则指隐士居所,二者结合既体现了桐君老人淡泊名利的隐士精神,也寄托了百姓对安居乐业、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
4. 历史沿革与延续
- 隋开皇九年(589年)曾短暂废县并入钱塘县,但仁寿二年(602年)即复置。
- 唐代以后,桐庐县治虽多次迁移,但“桐庐”之名始终未变,成为浙西地区重要的历史地名。
- 1958年分水县并入桐庐县,形成今日桐庐县的基本行政范围。

淳安县
淳安县名称的由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演变,最终定格于“淳安”二字:
1.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始新
孙权平定山越后,分歙县东部置始新县,县治在今淳安县威坪镇南水域,属新都郡。这是淳安建县之始。
2.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新安
隋废郡改县,始新县更名为新安县,取“新安郡”旧名,寓意“新定之境、长治久安”。
3. 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改还淳县
因新安江流域民风淳朴,朝廷取“返璞归真、民风淳厚”之意,改新安县为还淳县。
4. 唐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讳改青溪
为避唐宪宗李纯名讳,取县治前新安江段(古称青溪)为名,改称青溪县。
5.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淳化县
方腊起义平定后,朝廷取“淳民归化”之意,改青溪县为淳化县,属严州。
6.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定名淳安
最终取“淳而易安”之意(出自明嘉靖《淳安县志》:“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改淳化县为淳安县,并沿用至今。

建德市
建德市名称的由来,与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名将孙韶的封号直接相关,具体脉络如下:
1. “建德侯”封号起源(221年)
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称帝后,封宗室大将孙韶为“建德侯”。“建德”二字取义于《周易·系辞下》“君子以建德行”,寓意“建功立德”,是对孙韶战功与德行的褒奖。
2. 建德县正式设立(225年)
吴黄武四年(225年),孙权析富春县地设立建德县,县治设在今梅城镇,直接以孙韶的爵号“建德”命名,作为其食邑之地。这是“建德”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3. 历史沿革与延续
- 隋唐时期,建德县属严州,后改属睦州,南宋升为建德府,成为浙西政治中心。
- 1992年撤县设市,名称“建德”沿用至今,成为杭州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