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南谯,探寻“土特产”中的平安风味之旅

滁州南谯,探寻“土特产”中的平安风味之旅"/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标题,将“土特产”这一具体概念与“平安味道”这一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词语结合,为滁州南谯的农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解读这个标题:
1. "“土特产”是载体:" 指的是南谯区当地出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如茶叶(如琅琊茶)、水果(如酥梨)、特色蔬菜、禽蛋制品等。 “土特产”代表着地方的物产精华,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结晶。
2. "“平安”是核心价值:" "食品安全:" 这是“平安味道”最直接的含义。强调南谯的土特产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都符合高标准,是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消费者购买时可以“安心”,吃得“放心”。 "生活安定:" 特产是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来源的重要部分,丰收和优质的产品意味着经济的稳定和生活的富足,这是“平安”的基础。 "文化寓意:" 在中国文化中,“平安”是吉祥、顺遂的象征。将“平安”融入土特产,赋予了产品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 "“味道”是感官体验和情感连接:" 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24日电 (杨文逸)在滁州市珠龙镇的一片片草莓园里,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一簇簇绿叶间缀满了鲜红欲滴的果实。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珠龙派出所社区民警章勇正穿梭在草莓田间,与农户们亲切交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对咱们草莓种植户来说是个利好消息。”章勇说。今年以来,南谯分局不断创新“田间”警务模式,通过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主动靠前服务等举措,助力乡村做好“土特产”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平安力量。

把服务送进农户心坎里

3月10日,在章广镇红琊山生态农场,一场由南谯分局章广派出所组织的反电诈讲堂正在火热进行。农场主阚良绪是当地生态养殖业的带头人,2018年短视频行业兴起时,他敏锐抓住机遇,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出“云养猪”模式,让红琊山的生态猪迅速走红网络,远销北上广、江浙沪等大城市。如今,阚良绪正准备开启直播带货新赛道,但网上开设店铺带来的涉诈风险让他犯了难。章广派出所在摸排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民警上门送教,为农场员工普及网络交易中的反诈常识。“这样的送教上门,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非常及时。”阚良绪感慨道。

南谯分局始终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工作理念,持续优化公安服务。分局所辖的8个农村派出所根据辖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便农助农举措,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分局共组织上门服务多轮次,通过绿色通道为村民办理各项业务,切实将服务送到农户心坎上。

田垄间的守护始终在线

夜幕降临,在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施集派出所所长胡义华和辅警骑着警用电动自行车,穿梭在千亩茶园间开展巡逻。在红蓝警灯的映衬下,茶园显得格外安宁。由于茶叶种植多位于山地,传统的汽车巡逻难以深入茶园腹地。为此,胡义华积极申请配备了5台警用电动自行车,使巡逻范围更加深入,实效性显著提升。“这样一来,我们的巡逻触角能延伸到茶园深处,更好地守护农户的劳动成果。”胡义华说。

南谯分局在农村地区警务工作中始终以“农”字为先,通过重拳打击涉农犯罪、组织重点巡逻等举措,对辖区特色农业产业实行全流程守护。2024年以来,辖区农村地区涉及农业生产的刑事治安案事件同比下降,农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田里的“心结”田里解

3月3日,珠龙镇草莓种植大户刘老汉和邵先生因销售摊位问题引发矛盾纠纷报警。社区民警章勇在稳定双方情绪后,立即通过“网格化平台”APP将线索上报镇综治中心。随后,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村委会、派出所等多方联动,上门就地化解了矛盾。“现在春茶、草莓等特色农产品逐步进入销售旺季,难免会出现价格竞争、摊位纠纷等问题。我们坚持靠前一步,把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民众身边。”珠龙派出所所长陈玉泉介绍道。

围绕“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南谯分局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创新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矛盾调解中心”四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化解邻里、地界、权属等矛盾纠纷苗头隐患,最大限度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2024年,全区矛盾纠纷排查数和化解率同比分别上升18.6%和7.2%,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在南谯区的田间地头,公安民警的身影与农户的劳作场景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一幅平安与丰收并行的乡村振兴画卷。通过创新警务模式、优化服务举措,南谯分局不仅守护了“土特产”的安全,更让平安的味道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完)

发布于 2025-07-30 00:42
收藏
1
上一篇:灵验五台山,探寻梵仙山传说的美丽之谜 下一篇:滁州美食盛宴,十大名菜、名点、名小吃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