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萝卜皮流传多年,到底是不是真的没人敢较真。有人信,更多人其实没尝过正宗的莱阳梨!假如只凭一句民谚判断,是不是太草率?莱阳这座城,一向不走捷径,它的历史、风物、街头巷语——充满了现实的复杂与细节。春冬两季的辽阔田野上,风起时带着微甘气息,谁能想到这里躺着千年变迁的痕迹。

地图上,莱阳常常被烟台和青岛“夹”在中间,来来往往,都绕不过它。它是山东胶东腹地,一个被描述太多次还不算真正说清的县级市。79.5万人填满1732平方公里,没啥高调姿态。大地在这里一分再分,从前的辽阔,如今只剩个“中规中矩”轮廓——栖霞、莱西、海阳这些名字原本都写在莱阳的家谱上。
公路、高铁爬满地表,出门可以去青岛,也能朝北向烟台,极少有人在家门口止步。这种流动性塑造了莱阳,一种有些执拗又自信的气质。历史像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团,莱阳和周围县市,血脉纠缠得密不可分。有人还拿地图指点:渊源深,故事多,都不是只字片语能交代清的。

“莱阳”这俩字,诞生得并不早。到了五代十国乱世,才被李存勖一锤定音。昌阳改名,是因为要避李家的祖先国昌之名,也是因为一座叫莱山的山头。旌旗山就在城北,这一笔写下去,大半个胶东都留了她的影子。
换朝代就像翻册子,归属就要从头算起。夏、商、东周先后归在莱国,等齐国灭莱,莱阳披上新身份;再到秦,齐郡名下,随便怎么划。汉代更乱,境内能分出三四片,各挂不同的牌子,名字一圈比一圈长。东汉往后,北海、东莱、长广等各种“郡级”变化,几乎没间断过。权威史料也只跟得上大概脉络。

宋金时期,莱阳归莱州。金政权把县一分,两地各自为政——有年头甚至还创出栖霞、海阳。到了明清,莱阳是登州府下的热闹一席。登州?现在你在地图上再找找,名字早没了。
清雍正年间,海阳县从莱阳“痛快切”下来,只留几个乡村。再看民国,道设在胶东,总归莱阳还就停不住变脸。1950年有了莱阳专区,这一块地终于有了短暂的安定。可十年不到,再和文登那一块合并。那时,文登与莱阳的领地囊括今天的威海、烟台乃至青岛莱西一部分。管辖到什么程度?乳山、招远、长山岛……单听地名都能绕晕。

莱阳的幅员飞快缩减。1961年,莱阳失去西部腹地,莱西县横空出世。1987年,老莱阳县被撤销,设立现在县级莱阳市。往后,行政版图很少有大动作。
来到现在,经济上不断被现实敲打。2023年,GDP做到514亿——在一众兄弟市县里只能排第七。名头响亮的企业不少:鲁花、春雪、龙大,这些自家子弟撑起一片天,但总体气韵确实比起内里的厚重底蕴,好像……有点“不合理”?矛盾在这里很正常,谁说经济和文化的厚度能完全同步发展呢?

城市里住着最多的莱阳人,这属实没有争议。夸一句“最正宗”,没人反驳。莱阳话和别处不大一样,不仅读音带地气,还有点“调皮”的自豪感,地头人调侃那叫“地瓜话”——这词贴切但一点也不雅致,所以才显得实打实。不知道外地人能不能听懂?
五条河交错,五龙谱就隐隐约约挂在莱阳人心头。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一起扎成“粮仓”和精神纽带。五龙文化里,神话像一串一串葡萄藤,讲五龙开河、四孔鲤鱼游进传说深处。小时候家长说的神话,也没几个人真信,可古人留下的这一点底气——还是时不时就在嘴边冒出来。

城市性格很大程度取决于水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假难讲,但的确管用。性格爽快,爱闹腾,舞起来没个正经地,蚬河公园就是最好的例子。蚬河从沐浴水库出来,穿进市区,倒也平静,傍晚总能碰见唱跳的人群。莱阳人说“东大河”,念来念去,是有点亲昵的意思。
蚬河向南“走”了二十多公里,与几道兄弟河流在五龙村会合,成了名副其实的“五龙河”。每到涨水,五龙汇涨的场面,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老八景中,把五龙汇涨列得挺靠前,这不是白来的。
莱阳八景里,“旌旗晓霁”流传最广。旌旗山就是古时候的莱山,站在主峰315米的位置上,可以看南面七子连峰。娘娘山也算一道风景,不过只有在本地人才会道得出来。是不是值得外地人专门来一趟?有人说值,也有人觉得还好。
景色虽美,终究比不上人们口中的那口香甜。莱阳梨,在满城果香里站稳了脚跟。有人没吃过,拿潍坊萝卜当参照,吃一口真经验才恍然大悟:原来萝卜和梨真能较个高下?莱阳梨也叫莱阳茌梨,国际上找不着,只有五龙河流域才能分辨出真伪。照旺庄镇产出的算是精品,一颗梨的底部常带着褐色疤痕,这玩意儿一直有争论,说是土地产生的生理特征,不是哪都能长出来。
五龙河养梨,也养人。莱阳出过不少大人物:张梦鲤,董其昌,崔子忠,宋琬……但有的人名字一说出来,年轻人没听过,年长的人却能瞬间把他们和哪条街、哪座庙、哪个村头挂上钩。历史这种东西很神奇,明面上波澜不惊,实际盘根错节——时间越久,越没人能讲清到底谁造就了谁。说不明白,这正是莱阳的秉性。
有河有山,风水轮回。八景之外,莱阳还藏着许多“隐秘”的特色,比如当地小吃,集市里偷着卖的溜肝尖,还有大碗喝酒的独特氛围。现在人常常争论城市归属感,说莱阳人怎么看烟台、怎么看青岛。答案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很真实:城市生活与历史传承,始终贴在一起,没谁能真正切割。
其实萝卜和梨,都是土地的故事。萝卜皮、莱阳梨、蚬河夜风、旌旗晨曦,它们拼拼凑凑,填满了这个城市日子的缝隙。老辈人讲,一方水养一方人,还真是“靠点谱”了。
新信息总是源源不断。近年来有外出创业的莱阳年轻人谈,他们身上带有合群、韧劲,又带着一股说不上来的自负。他们搞电商、做物流,把家乡梨卖到了全国,顺便还顺走了点蚬河的水意。他们有时归来,在大马路边儿蹲着啃梨,身边的人掰着指头数,以为这里交通只是一条高铁一段公路,其实要去哪儿很快:青岛、威海、烟台,三个方向的列车,班班满员,列车广播里都带点“地瓜话”。
数代人“回头”的城市,能够撑起城市的底气吗?这个问题其实没人真的在意——说到底,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不可能总是对称完美。谁说只有发展、数字、历史能代表一座城市?莱阳的日子,是被无数普通小人物一铲一铲“铲”出来的。历史那头,你再追溯也有琐细遗漏;今天这头,努力和矛盾同样真实。
**莱阳的复杂,不在于历史的多曲折,而在于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活得坦荡也未必坦荡。有人觉得她不温不火,有人却觉得恰好,时代和人的步伐总不会一致。**
如果一定要挑出什么特殊气质,大概就是那种明明知道前路曲折,还是一脚踏下去的执拗和柔软。能讲清吗?未必能——就和吃一口莱阳梨、啃半块萝卜皮一样,滋味究竟哪般,只能自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