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的财政收入,占烟台县级市的比重,从十年前的15%,滑落到了7。8%。
这个数字的变化,几乎是腰斩。

这不仅仅是一个速度问题,这背后是整个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当烟台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冲向400万标箱,当海阳的核电二期工程启动,当龙口那个投资上千亿的裕龙岛炼化项目搞得热火朝天。。。栖霞呢?
好像就只有苹果了。
产业结构的数据打开看,让人有点沉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六成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占不到两成。
烟台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是25%,栖霞自己的这个数字只有7%。
这道题有点难解。

栖霞的苹果产业,很多时候还是在看天吃饭,等外地的果贩上门来收购。
这种模式,主动权在哪里?
再看一个例子,招远。
人家的黄金产业,已经不满足于挖矿卖原料,开始搞黄金深加工,赚设计和品牌的钱。
回头看栖霞的矿山机械厂,生产线上的,是一些二十年前的老型号设备。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比,栖霞的常住人口少了12%。
街上能看到的年轻人不多,反倒是退休的老人成了主力。
这是一个很直接的画面。

很简单,钱。
本地企业招个数控技工,工资开到8000一个月,招不到人。
毕业生为什么往外跑?
去烟台开发区,进工厂拧螺丝,一个月到手可能就比在栖霞高出两千块。
用脚投票,就是这个意思。
留下来干什么呢?
摘苹果?
还是去修那些老旧的拖拉机?

烟台市的“海洋经济带”,还有那个“环渤海科创走廊”,这些战略规划基本都沿着海岸线布局。
栖霞在内陆丘陵地带,守着一亩三分地,看着沿海的兄弟县市拿走政策红利。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那条线在地图上画出了一道弧线,正好把栖霞甩在了外面。
没有站点,意味着与外界高效连接的通道又少了一条。
这种感觉,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慢慢变成一座孤岛?
这个局面,苹果再有名气,恐怕也撑不住。

当产业结构迟迟无法突破,年轻人又不断用离开来表达态度,剩下的摊子就变得棘手。
农产品加工业占比过高,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太脆弱,太单一。

一边是周边地区的项目一个接一个,投资额一个比一个大;另一边是自己的人才市场冷冷清清,产业升级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落到报表上的数字,却没那么乐观。
这种现实,比什么都来得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