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服务助力新冀腾飞,承德好山好水育出特色好物新篇章

科创服务助力新冀腾飞,承德好山好水育出特色好物新篇章"/

"科创服务向新冀 | 好山好水孕育承德特色好物" 是一个结合了科技创新服务与地域特色产品推广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和实施:
1. "科技创新服务":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生产流程,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农产品生长环境,确保产品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产品研发。
2. "好山好水":强调承德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如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等,这些都是孕育高品质特色产品的天然基础。
3. "特色好物":推广承德地区的特色产品,如承德露水河牌板栗、宽城满族小枣、承德杏仁茶等,通过品牌建设、包装设计、市场推广等手段,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向新冀":寓意着面向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这可以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特色产品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5. "结合实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承德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业基础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通过这一主题的推广,不仅可以提升承德地区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

相关内容:

承德华宝公司野山参生态园的育苗大棚内,公司工作人员向承德县科协主席唐文孚(左)介绍相关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郝艳飞

巍巍燕山,滦河汤汤。承德的好山好水,不仅滋养万物,更孕育出独特的绿色农产品,悄然成为京津冀消费者舌尖上的新宠。这背后,是承德市、承德县两级科协的倾情帮扶——专家团队扎根田间,技术帮扶精准滴灌,奖补资金激活创新,平台搭建联通产学研,为一方好物插上科技翅膀,引领乡亲们走上产业致富路。

自然天成 老品种作物受青睐

七月的承德县东小白旗乡东小白旗村,绿意盎然。承德县熙野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的谷田里,谷子长势良好,茎秆粗壮,几名合作社村民正弯腰手工薅草。

在承德县熙野合作社的谷田里,合作社理事长李亚军(左)正在查看老品种“鹿角白”的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基地种植的农产品均选用优质的、当地濒临灭绝的稀有谷物品种及稀有老品种玉米。”承德县熙野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亚军语气自豪,“这是咱找回的老宝贝——‘鹿角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凭农家肥和人工除草,要的就是这份‘自然天成’。”他轻抚谷子叶片,“这个老品种与其他品种的小米相比,特点是颗粒小,光洁饱满、色泽金黄,熬出的小米粥啊,细腻,又黏又稠,米香扑鼻,是记忆里的老味道!”

这老味道曾濒临消失。面对高产杂交谷的冲击,“鹿角白”因亩产仅300余斤一度被弃种。李亚军遍寻乡野,终于在东小白旗乡觅得火种。依托合作社在燕山主峰雾灵山脚下、滦河支流白河源头的2000亩生态种植基地——这里山环水绕、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一年一熟,“鹿角白”得以重生,并有了响亮的新名字:“白旗小米”。

“山泉养谷,天地精华!”李亚军指着不远处,“地下凉泉涌出,水质甘洌,是小米香甜的秘诀。”农历八月十五收获的新谷,经先进设备及工艺加工,锁住了那份原始醇香。

好物也需金招牌。承德市、承德县两级科协的帮扶精准到位:指导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助力绿色食品认证,打通市场销路。如今,“白旗小米”不仅贴上“绿色食品”标签,更以每斤20多元的“身价”俏销京津承,成为天津食品集团的“心头好”,占其总销量一半。昔日扶贫产品,今朝“金招牌”特色商品。

更可贵的是“一地生四金”模式: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分红拿股金、参与种植赚现金、基地务工领薪金。合作社带动390余户脱贫户增收,辐射周边五乡镇产业振兴。一碗小米粥,香飘千里,富了一方。

延长产业链 研发功能性产品

熙野合作社的版图,不止于小米。金黄的“老八趟”黄玉米,同样是山区传统老品种,在燕山怀抱中焕发新生。

走进合作社杂粮生产园区,轰鸣的机器声中,金灿灿的玉米糁如溪流般涌出生产线,散发着原始的谷物芬芳。机械臂灵活舞动,将一袋袋“黄金粮”稳稳码垛,等待发往各地。

在承德县熙野合作社杂粮生产园区,合作社理事长李亚军向承德市科协副主席王飞(右)介绍老品种谷物、玉米的种植加工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老八趟”曾是山区当家品种,香是真香,可产量低,渐渐被高产杂交种取代。合作社将其重新种植繁育,让这份老味道重回餐桌。杂粮生产园区占地6100平方米,现代化设备支撑着“熙野”牌小米、玉米等20余种产品。

但李亚军不满足于初加工。“这么好的绿色原料,如何拓展产业链?”他一度犯难。

“多亏科协给我们请来了大专家,这让我们瞄准了功能性产品开发的方向。”李亚军说。

李亚军口中的大专家,说的是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省山区研究所研究员张爱军。

在张爱军团队的技术加持下,合作社大胆尝试,研制了玉米面条、月子米等产品。金黄的玉米粉,变身爽滑的玉米面条,粗粮细作,保留膳食纤维精华,口感却更细腻。精心筛选的谷子,制成浓香四溢的月子米,煮后浮起厚厚米油,醇香营养,被誉为产妇的“代参汤”。

创新的脚步不停。张爱军又建议:瞄准富硒功能产品!如今,合作社正与河北农大专家以藜麦、谷子为原料,紧锣密鼓地试验新品。合作社被承德县科协授予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并列为农村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实施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为合作社争取了一定的奖补资金,用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好消息传来:合作社位于承德县六沟开发区的新厂房即将启用,功能性产品将在此规模化生产。“未来,我们要用好承德的山水,打造集种养、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李亚军眼中闪着光。

燕参归巢 深山育出“百草王”

驱车深入承德县仓子乡南松村,山风送来阵阵独特清香。承德华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野山参生态园就藏在这片山坡上。这里是全国除东北外首个人工规模化参园。

七月的参园,参叶翠绿,枝头已挂上青涩的小果。“盛花期刚过,坐果了。等果子红透成熟,就能采集种子了。”承德华宝公司总经理辛振丛俯身,轻抚一株8年生的参苗,动作轻柔,“山坡地上种植的是长白山野山参,人参属于多年生植物,山坡地这片多是7至8年生的野山参。看这长势!全程仿野生,绝不沾化肥、农药。”

在承德华宝公司野山参生态园,公司总经理辛振丛(左)查看林下野山参的生长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人参,自古以来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但因其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仅在东北三省有少量分布,是东北独有的特产,稀缺而珍贵,供不应求。

东北野山参缘何落户承德县南松村?有否水土不服?药性是否降低?

10年前,南松村村民辛振丛怀揣长白山野山参种子回乡,分别在自家院内、田野和山林试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繁育的实用技术,并逐步开展林下参栽培,让长白山人参第一次在燕山扎下了根。

“我们这里都属于燕山山脉,自古这里就有种植人参的传统,以前种植的是‘燕参’。这里气候冷凉、远离污染,非常适合野山参的生长,现在可以说是‘燕参’归乡。”辛振丛解释。

成功不易,推广更难。承德虽有人参野生资源记录,但高成本、高技术门槛阻挡了规模化之路。辛振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起承德华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参繁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自然生长,人参长势喜人。如今,80亩人参种植园内,60座育苗大棚培育以长白山野山参为主的人参1500万株,生长年份从1年到8年不等。十多位附近村民在此就业,深山飘起“参”财气,赋能乡村振兴。

“人参药性独特,但资源奇缺,很多经典处方药不得已采用替代品,致使药效大打折扣。华宝人参上市后,能解这一难题。”辛振丛深知其价值。人参产业绿色、可持续,为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种植效益开辟了新路。

“人参这一名贵中药材落户,为当地填补一项资源空白。人参产业前景良好,应予以扶持。”承德市、承德县两级科协十分认可承德华宝公司的野山参种植项目。承德华宝公司被承德市科协评为承德市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公司纳入承德市创新驱动联盟成员单位。公司的野山参项目列为农村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并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支持。

“科技支撑,让特色产业更可持续。”承德市、承德县两级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发挥纽带作用,助力人参产业发展壮大,让承德的好山好水孕育出更多“点绿成金”的特色好物,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发布于 2025-07-26 05:43
收藏
1
上一篇:河北承德六大特色名小吃,承德人心头爱,你尝遍了几味? 下一篇:河北承德,探寻地道特产,品味古韵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