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四大特质,每一项都让人汗颜不已
山西人的四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描述:
1. "勤劳朴实":山西人以其勤劳和朴实著称。他们通常勤奋工作,生活节俭,这种品质在传统观念中是值得赞扬的。
2. "热情好客":山西人热情好客,对待客人非常友好,乐于助人。这种特点在山西的饮食文化中尤为突出,比如山西面食,不仅味道丰富,而且体现了山西人的热情好客。
3. "历史悠久":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山西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善于经商":山西人自古就有“晋商”之称,善于经商,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晋商在国内外都颇有名气。这种特点体现了山西人的商业头脑和经营智慧。
至于“一个比一个令人惭愧”,这可能是出于对某些特点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实际上,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既有值得骄傲的,也有需要改进的。重要的是以客观、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
相关内容:
山西人有什么特点?没人能三言两语说透。人多,事杂,性格也飘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跟这北方午后的风,来得猛,消得快,刮过一身土却不留痕。可要是非得捋一捋,最直观、最扎眼的还得先提“爱钱”这个茬。真不是带节奏抹黑谁,说句踏实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喜欢钱,可山西人对钱的敏感劲头,仿佛天生就被老祖宗吩咐过的。
说山西人爱钱,好些人会觉得这太俗。可下地干活,背井离乡,早出晚归一身泥泞,为的是啥?就是盼着一年下来,口袋里比去年多那么几个钱。前阵子一组数据见报,全国百强县GDP成长排名,山西从来不上榜,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山西的存款几乎比明面上的经济数字还扎实!这钱哪儿来的?说是煤矿、是祖传家底的人不少,可真了解山西老杆们的,明白他们存钱靠的还是一点一滴捏出来的,钱到手闭着眼哪都不乱花!谁家十代八代一件老羊皮袄穿个遍的,日子就这么熬下来的。也有外省人嘲笑,说老晋手里有钱,舍不得吃穿不肯享受,只认死理——但你问问身边的山西同学,哪家没攒点“应急钱”压根就不敢随便动?
**山西人对钱的那份执着,能用四个字总结:且赚且省。**节俭背后,是骨子里的危机感。山西地瘠天寒,风霜水土磨出来的警醒。种地无非是最稳妥的营生,可土地说白了就是块石头,挤不出油水。没辙出门闯荡,才有了一代一代晋商。这“晋商”听起来气派,其实在当地早习以为常。大多乡里人家,往上数几辈,保不齐祖上传下来个生意经。外号“西商”的,是在南方街巷穿行的小商贩,抽水烟卷、捏算盘珠子,满脸黄瘦像学不会笑。他们不花钱,吃苦、单身,连南方识字人都觉得这群只会攒钱的山西佬太钻牛角尖。
有意思的是,南方多少大家子离了晋商的账目还是没法过活。旧账新账,都绕不开。后来谁当了大人物,回忆起儿时挤兑山西商人的琐事,总忘不了贬低。“只会敛财!”可关键时候需要借钱、典当,挑头的还是他们。坊间对晋商的嘲弄里夹带着羡慕,有没人仔细想过?山西人其实会经商、会挖煤,也会补锅钉碗、剃头磨剪子。手巧的还能舞个台子写个剧本、摆字画摊儿敛银两。文能制艺、武可沙场,比如那些家喻户晓的卫青、霍去病、关公、杨家将。至于做得再大,成了武则天、杨贵妃这样的角色,那是投了个好胎。各路路子,无外乎奔着“苦出钱流汗”的节奏,就是绕不过“诚信”。那些花活、诈术,山西人看得见学不来,倒是真心服气。
背后道理不复杂,也许正因为“钱难挣”,反倒什么门路都尝试过一遍。不像某些地方,路熟了就想歪点子,山西人更愿意老老实实琢磨。可是有个悖论,越是抠门、不舍得花钱,家底越厚。县志里不爱显摆财产,但砖头瓦块都砌在宅基上。钱攒着,也不是全都用在生活上,许多老房子、祠堂、庙宇、古桥石窟,成了如今旅游地图上的大IP,乔家、王家、李家的大院子,就是用钱盖出来的。仔细看看,山西人其实挺懂生活的,悄咪咪和“财产孝道”打着交道。
晋商话题被炒过无数回,真要追溯,其实与家乡情结密不可分。山西人异地打拼,最乐意攒钱回村,哪怕不住也得盖个四合院。这种念头在今天看来显得保守,甚至有些“自娱自乐”。有人问,为什么不去城里买套楼?真话不怕难听——城里的房再大,是别人地盘,不如自家院子实在。闹哄哄进城容易,扎根难。打破锅碗房屋也认在祖宗地上挂名。至于大都会、高楼大厦,始终隔着一层淡淡的疏离。前脚城市化,后脚就有乡里人硬杠:花那几个钱,不如让乡亲们看看俺家也能气派一把!其实何止房屋,庙宇、祠堂、甚至聚落学校,谁家凑份子,山西人都不含糊。五台山的庙宇、云冈石窟、晋祠永乐宫,都是时间换来的厚重。
事实残酷——有人说山西人目光短浅,守着家乡不肯出去放开做。他自己承认,也没法证明谁对谁错。可结果呢?那些看似“不理直气壮”的守拙,反倒让山西成了全国古迹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最近两年外地游客一波波进山西,随便一个县城走走,都能看见比省会西安地上文物还要多的老宅。前阵子权威机构出的调研数据,山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密度最高区域,随便个小村人家,辈分还得按“院落归属”细分。要说眼界窄?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家门口扎根”才留下了厚底子,这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
不过也不能说山西人没追过大潮。有人考上大学、有人废寝忘食地挤公务员、也有人想进单位混份铁饭碗。家里人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愿意自家孩子别太辛苦,最好能“回家”。但与此同时,新一代反倒出去了不少。现在的山西姑娘小伙,照样漂到深圳北京,买房买车截然不同。连山西本地那种“死守老家”的风气,也在慢慢淡下来了。外地企业家跑过来投资开采、办厂子,地方政府加班批手续,一层层小镇人也都想借机发财,不再畏首畏尾,步子大得很。
当然,性格这东西,是混合体,不是谁的“标签”。仅靠一两段旧闻很难下结论。紧接着说“驯良”。山西被山包裹,地理上像城堡,性格自然也收敛。过去读书的孩子都知道,山西历史上从没冒出什么大规模起义的首领。农民造反,陈胜吴广一代、黄巢洪秀全,都没见山西人领头。朝代换来换去,山西人还是低头种地、照常纳粮。是天性,还是被迫?有说法,山西人最大特点就在“顺受”,但这个词儿解释权见仁见智。你说安分,他自己觉得踏实。明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山西人口增长还没来得及分散,就被朝廷选中大批移民,填充中原。难道是偶然?也可能只是刚好轮到他们了。
再反过来说,这种“驯良”有时让人感到钝重。历史里战火烧到门口,大伙不是揭竿而起,而是忍,等。等着看谁赢,谁输了就交新税、纳新粮。有人批评这种“不反抗精神”,有人赞赏其稳健。你说好不好,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山西人守住了自己的一片田地和家人。这点外省那些“乱世英雄”看了也不一定懂,未必他们更幸福。
但你别以为山西人只会退让。正史里偶尔也有冲上去的猛将。打仗不在话下,关键时候照样要动手归动手。魏晋南北朝那会儿,从太原抬头出的世家大族不计其数。只是遇上外敌来犯,山西人立马团结抱团,武力可不是盖的。
到近现代,类似情形依然,举例子:民国初年的阎锡山,沉得住气,不折腾,结果人家太原地区一直安稳。他见谁投谁,口头上讲义气,其实自己利落得很。官场风风火火时,他能静静坐山拢财路,修铁路、上工厂,那几年山西GDP一度超过好几个东南省份。这种审时度势,也是地缘逼出来的本事,山西人有时真不虚。
**驯良、顺从、隐忍里的聪明劲儿,有时超乎意料**。可这份“巧劲儿”,却又不像江南人那样的圆滑。有点木,有点轴,又绝不是彻头彻尾的“老实巴交”。过去打大仗,山西兵“悍勇”名号在外,和驯服看似矛盾,其实只是因时因地,身份一转就不是那回事。古人云,关键时候看气场。山西人有气场,但时机到了才露。他们没打算争最激烈的那一波,但真闹大了,在历史关键节点,出将入相,一点不含糊。
但山西人爱做官的心态倒是众所周知了。历代多少宰相、将军、督抚、史官,哪个省能比?闻喜裴氏这一家,宰相都快凑满一部微型朝廷。老祖宗说官场其实也是个“买卖”,山西人抻算盘珠子,觉得“官帽”更稳、更值钱。小官愿意当,大官拼命争。斗不赢了才回去种地、做买卖、盘煤坑。
可到了今天,这种“官迷”心思就见怪不怪了。不少本地人进了公务员队伍,家里像过年似的,出去炫耀一圈:我们家也出“人”了。也不是谁都能当,太多人冲着这碗饭使劲,反倒把社会风气搅得稀烂。拼关系、走后门、明争暗斗,腾挪架势竟然成了新一代“晋人商道”。真正的“做实事”的,反倒被淘汰,这股风潮一时半刻甭想扭。
但更滑稽的地方在于,近几年煤老板的名头响彻全国,南方人见面就问山西人“煤老板在哪儿?”其实煤老板哪有那么多,普通小镇青年要扎一口井都难得很。“爱做官”却没消减,反成新时尚,连村支书的小权也要抢破头。“有权才有话语权”,嘴上不说,骨子里都有点认可。
再用数据说事儿。根据2023年某国际咨询公司的生活幸福感排名,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尽管收入中等,可社会安全指数排在全国前列。经济不算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却一枝独秀。是不是矛盾?也许,有点。“钱多未必幸福,忙活半天不如守着自家门口踏实。”有人这么讲,也有人根本不认。
**山西人钱要攒到手,家要守到底,地要种踏实,官要拼命抢,有人说封闭,也有人说是坚守,怎么解释都行,但都活得挺明白。**只不过不同阶段,不同个体,谁能说得清哪一种才是“正解”?
世事哪有全对全错。山西这块地儿,土被踩实了,树被风吹过,房子被地震晃一晃还挺着,老百姓爱钱、恋家、做官、驯良,有点木有点油,多了不说,反正都活得真实。至于好是坏,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