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万步说,就算女生签了协议,那协议里写“面部撞成血葫芦概不负责”了吗?写“脑震荡影响工作景区不管”了吗?要是没写,你凭什么免责?说白了,这就是景区的“霸王条款”:出事了就拿协议当盾牌,没出事就把协议当废纸。这种操作,跟你去饭馆吃饭,老板先让你签“食物中毒概不负责”一样荒唐!
二、“推销保险”积极,“处理事故”消极,景区的良心不会痛吗?更让人来气的是那个“保险”。据女生说,当时工作人员特别热情:“美女,买个保险吧,50块保10万,划算!” 现在出事了,景区第一反应是“找保险公司”。合着你们收了门票钱,又赚了保险提成,出了事就把消费者往保险公司一推?我就纳闷了:保险是景区的“免责工具”吗?还是说,你们收了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懒得做了?要是设备定期检查,工作人员规范操作,这事儿能发生吗?就像你去坐过山车,安全带没扣紧,工作人员说“没事,你买了保险”——这是人话吗?再说了,保险赔的是医疗费,那女生的误工费呢?精神损失费呢?她是模特,脸就是饭碗!现在脸伤了,客户跑了,损失谁来赔?保险公司会管吗?景区倒好,一句“协议签了”就想置身事外,这算盘打得,珠穆朗玛峰上都听得见!三、“极限运动”不是“无限风险”,别让刺激变成“惊悚”有人可能会说:“蹦极本来就危险,自己要去怪谁?” 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极限运动的“危险”,是指运动本身的挑战,不是“景区管理混乱导致的人为伤害”!就像你去蹦极,怕的是绳子断了吗?不是!你信的是景区的设备和专业。结果现在,绳子没断,脸却被撞了——这根本不是“极限运动风险”,这是“景区失职导致的安全事故”!现在很多景区为了赚钱,啥刺激上啥:蹦极、跳伞、翼装飞行……恨不得把游客直接从山顶扔下去。但配套的安全措施呢?设备是不是过期了?工作人员有没有持证上岗?紧急救援预案有没有?这些问题,游客根本看不见!我们能看见的,只有“刺激”的广告和“免责”的协议。浙江这位女生的遭遇,不是个例。去年我朋友去某景区玩“高空秋千”,荡到最高处,安全带突然松了,整个人差点飞出去!事后景区也是拿免责协议说事,最后还是报警才赔了点医药费。你说这叫什么事?我们花着钱,冒着险,结果成了景区“免责协议”的试验品?四、消费者别再“签了就完事”,你的权利比协议更重要说句实在话,很多人签协议的时候,根本不看内容。为啥?因为景区工作人员催得紧:“快点签,后面还有人等着呢!”“都一样的,大家都签!” 你一犹豫,旁边人还催:“怕就别玩啊!” 结果呢?稀里糊涂签了字,出事了才发现自己把“维权权”都给卖了。但你知道吗?就算签了协议,你也有权利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明白白写着: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景区要是没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就算你签了“卖身契”,法律也站在你这边!所以啊,以后再玩这些刺激项目,记住三点:第一,别慌着签字,把协议看清楚!尤其是“免责条款”,但凡写着“概不负责”“与景区无关”的,直接问工作人员:“这条啥意思?出事了你们不管?” 第二,问清楚设备多久检查一次,工作人员有没有资质,出了事怎么处理。别不好意思,这是你的权利!第三,全程留证据!签的协议、工作人员说的话、设备的状况,都拍下来。真出事了,这些都是你的“武器”!五、景区别光想着赚钱,你的口碑比“免责协议”值钱最后,我想对景区说一句:别把消费者当“韭菜”,割完就跑。你靠“刺激项目”吸引游客,靠“免责协议”规避责任,短期看是赚了,但口碑坏了,谁还敢来?浙江这位女生,她的脸可能几个月能好,但她心里的阴影呢?那些本来想去蹦极的人,看到这事儿,还敢去吗?景区赚的是“回头客”的钱,不是“一次性宰客”的钱。你把安全做到位,把责任扛起来,游客才敢来,才愿意来。不然,你签再多免责协议,也挡不住游客用脚投票——毕竟,没人愿意花钱买“满脸是血”的刺激!现在这事儿还没解决,女生还在跟景区扯皮。我就想问问景区:如果受伤的是你女儿,是你妹妹,你还会拿免责协议出来吗?你推销保险的时候那股热情劲儿,能不能分点给处理事故?蹦极的意义,是挑战自我,不是挑战“景区的底线”。希望浙江这位女生能早日维权成功,也希望所有景区能明白:安全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别等游客的血染红了你的蹦极台,你才知道后悔——到时候,可就真的“免责”不了了!闭眼蹦极惊魂刺激,脸湿如雨竟成血糊惨状!
这句话是一个幽默的玩笑,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闭眼蹦极时,以为自己在下雨,结果睁开眼一看,满脸都是血。这里通过对比“雨”和“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制造了幽默效果。
具体来说,这句话的幽默之处在于:
1. "对比的情境":原本以为是在下雨,实际上却是满脸是血,这种对比让人意想不到,产生了幽默感。
2. "夸张的描述":使用“闭眼蹦极求刺激”和“血糊满脸”这样的夸张描述,增强了幽默效果。
3. "语言的双关":“雨”在这里既可以指真正的雨水,也可以指泪水,这种双关也增加了幽默性。
总的来说,这句话通过对比、夸张和双关等手法,制造了一种幽默的氛围。
相关内容:
蹦极这玩意儿,听着就刺激——站在几十米高的台子上,底下是深渊,身后是“好心人”轻轻一推,你就像个破麻袋似的往下坠,尖叫还没出口,绳子突然一拽,五脏六腑差点从嗓子眼里飞出来。但你以为最可怕的是失重感?错了!浙江这位姑娘用满脸鲜血告诉你:比蹦极更吓人的,是景区的“免责协议”比你的脸还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