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世居民族——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彝族人口有87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
贵州彝族居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以前,现主要分布在毕节市的威宁、大方、黔西、毕节、纳雍、织金、金沙等县,六盘水市的水城、盘县、六枝特区,还有少部分居住在安顺市的普定县等地。彝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 一、族源与迁徙 彝族的族源,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
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东晋以后南北朝时期,战乱纷扰,西南地区的贵州高原山地相对平静,适宜百姓安居乐业,氐羌民族中的彝族便从西北方向往贵州迁移并定居下来。
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还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说明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有许多融入了彝族。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彝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 二、社会发展历程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根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联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

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先民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汉初,在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先民为“滇王”所统治。 自西汉以前到元朝时期,贵州彝族都保持奴隶占有制。元王朝在贵州彝族地区设置土司,实行土司制,具有奴隶封建性质。 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
史称“六诏”(六王)。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权”取代了由于奴隶和农民起义而崩溃的“南诏”,从此,云南彝区开始走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

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明代,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吴三桂用武力在彝族聚居的水西(即鸭池河及其上源三岔河、六冲河西北一带)和乌撒地区(即威宁、赫章等地)推行“改土归流”,革除土司,封建领主制经济逐渐为封建地主经济所替代。但在边远山区,作为残余的土目统治一直被保存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彝族地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语言文字 ### (一)语言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分为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六大方言,贵州彝语属东部方言中黔西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黔西北次方言主要分布在大方、毕节、威宁、赫章、黔西、织金、金沙、仁怀、清镇、关岭、六枝等县和水城、纳雍两县的部分地区。盘县次方言主要分布在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水城的部分地区。彝语的使用情况与居住区域有一定关系,从年龄结构看,老年人说彝语的频率比年轻者高,从性别上看,女性说彝语的频率比男性高。
(二)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文”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彝文创自何时,无明文可考。现今见于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彝文,最早是今存于大方县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所铸的彝文大铜钟,但铜钟上所铸的彝文,已是极规范化的文字。对于彝文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彝文是由象形文字发展到表意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
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据估计,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 贵州是全国彝文古籍最多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民间珍藏的彝文古籍约3000余册,加上毕节地区已收集700余册,总数约4000余册。这些古籍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天象历法、医药等领域。彝族文献大都是手抄本,在内容上往往多学科并叙,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其体裁大多用五言,部分也用七言或长短句。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彝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而且为研究西南民族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贵州彝族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石刻和铭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永兴寺铜钟、新修千岁衢彝文碑和水西大渡河彝文碑。 ## 四、灿烂的文化艺术
(一)文学 彝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等,绝大部分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彝族有数以万计的艺文经典,诸如《彝族诗文论》《一双彩虹》《放俄娄记》《创世经》《教育经》等。彝族文学经典包含神话、故事、史诗、歌谣,以及各种题材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叙述史诗、抒情史诗等。彝族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如支嘎阿鲁、策耿纪、武乐撮、笃慕、妥阿哲等,他们是彝族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楷模,给后代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 ### (二)音乐舞蹈 彝族音乐独具特点,舞蹈从来与歌相伴。彝族舞蹈有“铃铛舞”“酒礼舞”“海马舞”“腰鼓舞”等。
其中,“铃铛舞”极具特色,彝语称为“恳合呗”。据《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载:“斋场四面八方……巧舞者手执小铃而舞”,后沿袭此俗。“恳合呗”汉语称为“抄子舞”“跳脚”或“铃铛舞”,经演变,现不仅在白事场合表演,在一些节日喜庆时亦比较常见。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铃铛舞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乌蒙山区的彝族先民尚养良马,世称“良马圣地”,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首领举行追悼先王祭祀仪式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战风采,热闹整个通宵,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
铃铛舞因此而生。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彝族铃铛舞的铃声是彝族祖先在战乱中伤亡过大,领头人为安定人心,用马铃铛在手中有节奏地摇响,使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他们还有再战的能力。从彝族铃铛舞的道具与反映的内容看,除了有着战争场面描写的寓意,还刻画了彝族传统的民族尚武的意识。后来,这种舞演变为安抚战死沙场的勇士灵魂、慰藉死者的舞蹈。彝族铃铛舞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是彝族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生动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2008年6月14日,彝族铃铛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器乐有唢呐、
月琴、口弦等,月琴曲调丰富,其代表作为彝族民间文艺家代俄沟兔汝搜集整理的《月琴曲集》,较为系统地反映贵州彝族月琴曲的风貌。 ### (三)工艺美术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工艺品以披毡、漆器、咂酒等最为著名。彝族崇拜“五色”,即红、黑、黄、白、青,这一哲学思想广泛应用在服饰、装饰、漆器、酒器、银器、刺绣、雕刻、建筑、
兵器、绘画等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上,形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用各种花纹图案刺绣的彝族服装久负盛名,跻身于绚丽多彩的世界民族服装之林。彝族漆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漆绘工艺而闻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五、独特的风俗习惯 ### (一)居住 贵州彝族的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聚居。自然村落大都选择在高山平台或高山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通常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形成自然村落的聚居带。住房有柱房、土墙房和石墙房。在一些地区,彝族传统建筑形态多为“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多用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
(二)服饰 彝族服饰丰富多样,且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女服饰有长裙、无饰长衣、长花衣三种类型。着长裙时,腰系折布腰带,上穿左衽短衣,短衣的领口、袖口、肩部和胸前均镶嵌有绣制的各色花纹图案。男装多上穿对襟短衣,下着“八幅”大裙裤。彝族服饰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 (三)节日 1. **年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彝族以十月为岁首,故以其作为年节。届时,要打扫房屋,在神龛上插两小枝黄松枝,在堂屋内地面铺上新鲜的松叶,燃放鞭炮迎接祖先回家过年。
过年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赠礼物,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等,充满欢乐祥和的氛围。 2. **火把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白天,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夜晚,男女老少都手执火把,游行于村寨和田间,以火驱虫,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还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唱歌,通宵达旦。火把节期间,还会有摔跤、斗牛、赛马等传统竞技活动,
展现彝族人民的勇敢和力量。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赛马节**: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彝族自古有养马、爱马的传统,赛马节是他们展示马匹和骑术的重要场合。节日当天,骑手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在赛场上驰骋,竞争激烈,场面壮观。除了赛马,还会有马技表演、马文化展示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彝族的马文化。
(四)信仰 贵州彝族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色彩,崇拜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对天、地、日、月、山、水、火等自然灵物都有信仰,认为它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因此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庇佑。祖先崇拜认为死去的人仍然以强大的力量,用另一种姿态活在另一个不可知的世界里,对祖先虔诚和尊敬是因为祖先能庇佑后代。彝族有卷帙浩繁的经书,
如《作祭经》《作斋经》《指路经》《百解经》《占卜书》《福禄书》等。彝族信仰仪式分两类:一类是民间家庭活动仪式,如占卜、敬祖、祭神、祭魂等,一般不请专门的宗教人士来主持,民众以家庭为单位由家长自己举行。另一类活动仪式则必须请布摩、苏尼来主持,如超度送灵、招魂、指路、捉鬼、驱遣、盟誓神判等。
布摩是彝族社会的宗教职业者,同时又通晓彝文,编写、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苏尼则通过舞蹈、击鼓等方式与鬼神沟通。布摩、苏尼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与鬼神沟通,帮助人们趋吉避凶,去祸纳福。 ### (五)礼仪与禁忌 彝族有着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等。在待客方面,客人到来时,主人会热情迎接,以酒肉相待,并且会遵循一定的座次和用餐礼仪。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言行举止,尊重他人。彝族也有一些禁忌,
例如,忌在他人面前提及不吉利的事物;忌跨越火塘,认为火塘是神圣的;忌触摸别人的头顶,尤其是小孩的头顶等。这些礼仪和禁忌,体现了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六、传统科技成就
(一)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而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有两种观测方法,一种是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另一种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它是以一年为10个月,一个月为36天,用十二属相轮回纪日。由于每月日数相等,不分大月小月,便于使用和记忆。同时,由于彝历是根据太阳、北斗来定冬夏、明寒暑,便可把一年内季节分得十分准确。
因此,民俗研究者把“十月太阳历”称赞为“文明的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的创制和使用,充分展示了彝族先民的智慧,是彝族对中华民族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 (二)天文观测与“向天坟” 位于威宁盐仓的“向天坟”是古代彝族先民用来观测天象的原始“天文台”。“向天坟”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与天文观测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其观测,可以确定季节、节气等,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独特的天文观测设施,反映了彝族在古代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三)医药知识 彝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他们认识和利用各种草药治疗疾病,对一些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特的见解。彝族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治疗上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方法。彝族民间有许多医术精湛的医生,
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彝族的医药知识,为保障彝族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彝族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更多人带来福祉。 贵州彝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其古老的族源和迁徙历程,到独特的语言文字、灿烂的文化艺术、丰富的风俗习惯以及卓越的传统科技成就,都展现出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当今时代,贵州彝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贵州地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