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三位历史巨匠最厉害的共同智慧

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三位历史巨匠最厉害的共同智慧"/

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三位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最厉害的一个共同点可以概括为: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1.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他创立了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不可分割,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实践。
2. "曾国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了“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想。
这三位人物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后又起兵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1529年去世,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也因为事功和修身齐家方面的成就广受国人推崇。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一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三位伟人人都用自己的大智慧成就了辉煌人生。其实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最厉害的地方,那就是酷爱读书。

王阳明:

读书发明本心,养不动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王阳明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

王阳明时代,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后来有弟子问,老师您用兵如神,到底用的是哪家兵法?

王阳明一笑道:“兵法,我倒是读了很多。不过,我哪家兵法也没用,我只是学问纯粹,养得此心不动而已。此心不动,就可随机而动,在战场情况朦胧不明时,瞬间能发现问题所在,能做到这点,就可百战百胜。”“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是,他的心是空的,而对方或大形势一旦有什么动向,他可以瞬间觉察到对方的漏洞,随即做出决定,而这决定总是最好的决定。

但如何才能养成这种不动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读书。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喝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读书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读书纯笃的功劳。

曾国藩

读书放大格局,改变气质

曾国藩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娃成为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个带兵打仗的湘军统帅,从传统的儒家文人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倡导者,除了时势造英雄外,读书是贯穿于他一生的事,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事。曾国藩在他晚年曾自豪地对他的后辈们说他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的读书极专,并且一直坚持读书,对自己提出读一不二的要求,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读书时“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断……

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也影响了他的做人与做事,养成了他做事情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一种品格。读书不能这本书看看,看了一点又被另一本书吸引,又去看另外一本书,如弟子规所言: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却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

曾国藩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可以总结为:

日课有程,持之以恒;

博求约守,不拘门户;

提要钩玄,善于概括;

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毛泽东

读书要打破禁区,把书读薄

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嗜书如命,时时读书,处处读书,终生读书。吃饭睡觉,行军打仗,休息之余,争分夺秒。书架上、饭桌上、睡床上、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书,可谓无时不读,无处不读。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他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1976年,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看文件、看书。他最后阅读的一部书是《容斋随笔》。

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当时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沈昌文回忆说,毛泽东经常批条子,让下面的人帮他找书。

“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毛泽东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在书上勾画,写批注。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的床头书之一,他读了十七遍,得出“秀才说得多,做得少以及谁也看不起谁的通病”的结论,这就是要把书读薄。

吃饭是为了活着,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吃饭是为了生存,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不吃饭不行,不读书也不行。吃饭是生理需求、物质需要,读书是心理需求、精神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吃饭肚子就会饿的慌,不读书心里就会堵的慌。孔子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尽管有点片面,可见对读书的重视。古人通过读书追求“黄金屋”“颜如玉”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当然,我们今天提倡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家庭,光宗耀祖,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发布于 2025-07-18 09:42
收藏
1
上一篇:阳明山命名探源,从“阳明”语义解读其得名与王阳明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阳明文化,跨越时空的智慧,全球共鸣的东方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