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国庆螃蟹盛宴攻略,螃蟹美食大赏,这些食用细节你不可不知!
金秋国庆,螃蟹盛宴自然少不了。享受美食的同时,了解一些食用细节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螃蟹食用的建议:
1. "选择新鲜螃蟹":
- 螃蟹应选择活蟹,新鲜的螃蟹眼睛有光泽,壳硬实,鳃呈鲜红色。
- 观察螃蟹是否活跃,活蟹通常反应灵敏,移动迅速。
2. "清洗螃蟹":
- 螃蟹的腹部和鳃下容易藏污纳垢,需要彻底清洗。
- 可以用刷子刷洗螃蟹的壳,然后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杂质。
3. "烹饪方法":
- 螃蟹可以蒸、煮、炒等多种方式烹饪,其中清蒸是最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做法。
- 蒸螃蟹时,可以在蟹身上放几片姜片,可以去腥增香。
4. "食用部位":
- 螃蟹的蟹肉主要集中在蟹腿和蟹身,尤其是蟹黄和蟹膏部分。
- 蟹脚中的肉较多,可以用剪刀剪开,用筷子挑出肉来吃。
5. "食用注意事项":
- 螃蟹性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 螃蟹中的砒霜含量较高,孕妇和小孩应谨慎食用。
- 螃蟹的蟹腮、蟹心、蟹肠等
相关内容:
随着国庆佳节的到来,秋风送爽,正是螃蟹肥美之时。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小聚,螃蟹都成为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然而,在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食用螃蟹的注意事项,确保美味与健康并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让您的国庆品蟹之旅更加安心、愉快。
螃蟹不能多吃
从西医角度看,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每人每日进食的胆固醇不应超过300毫克,而据统计,每100克蟹膏中含有胆固醇466毫克,每100克蟹肉含有胆固醇65毫克。就健康人来说,每次吃一只大闸蟹已差不多摄取了一天总胆固醇的分量。人体分泌的胰液含有用于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暴饮暴食后,胰液大量分泌,若因胰管引流不畅,造成消化酶排泄出现障碍,最终就会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
从中医角度看,认为海产品多为大寒之品,可以导致脾胃受伤,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疾患。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瘀血等功效。不过,正因为螃蟹性寒,如果一次性大量食用,会阻滞脾胃气血运行,不利消化,容易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种病,掉以轻心会要命。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多发于青壮年,20%-30%病情较为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到30%。该病一般表现为突发的上中腹痛、腹胀,可向肩部、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出血坏死,继发腹膜炎、休克等。
这十类人要少吃螃蟹
过敏体质者:螃蟹是引起食源性过敏反应的主要食品之一,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咳嗽、哮喘等症状。
孕妇:螃蟹性寒,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妇食用螃蟹容易引起出血或流产。此外,螃蟹中可能存在寄生虫或激素成分,孕妇食用后会危害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脾胃虚寒者:螃蟹属于性味非常寒凉的食物,脾胃虚寒者食用螃蟹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状。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有腹泻、胃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等症状或疾病者不宜食用。螃蟹中富含蛋白质,大量食用后会促进胰液的分泌,诱发胰腺炎,同时蟹黄还富含胆固醇,促进胆汁分泌,会加重肝炎患者肝脏负担。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螃蟹,尤其是蟹黄,胆固醇含量高,吃太多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因此,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多吃螃蟹。
患有肝肾疾病的人:尤其是处于肝炎活动期、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胆汁分泌失常、消化机能减退,而蟹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往往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腹胀、呕吐等。
患有痛风的人:螃蟹的嘌呤含量比较高,过多食用可能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从而加重痛风。
发热、感冒、腹泻的人:螃蟹属于寒凉的食物,容易对胃造成刺激,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对于感冒、发烧的患者疾病恢复是不利的。
婴幼儿:婴幼儿因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所以也不宜多食螃蟹。
老年人:老年人消化系统老化,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差,故食蟹应以品尝为主,不宜多食。
转自广州卫健委
来源: 岭南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