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经阔别故乡的绿皮火车24载。幼时,我们村虽然还没有通火车,但每当滇越铁路(昆河铁路)上的火车经过落水洞车站,那悠长的汽笛声便能传到村子里。那时,火车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昆河铁路倮姑火车站
记得第一次坐火车,是和父母从芷村火车站出发,目的地是295公里站,下车后我们徒步走下布依透村,再转乘马车到达蒙自城。
那是我第一次去县城,蒙自城比我们芷村街大太多了,楼多、人多,集市繁华,到处都是卖米线的餐馆。那锅汤的香味远远就能闻到,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我,口水早也吞咽了不少于十回,年幼的我不知道生活的艰苦,还盼望着父母能买一碗过桥米线给我吃。

蒙自菊花过桥米线
但最终,我只吃到一碗“带菜饭”,那时还没有“快餐”这个词。虽然没有吃到心心念念的过桥米线,但已经非常满足了。吃完饭,父亲还带我去了工人文化宫的风雨体育馆,观看工人们的篮球比赛。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令人兴奋。
长大后,我去了广西读书。放寒假过年回家时,我第一次乘坐了南昆铁路上的火车。与昆河铁路的小火车相比,准轨火车的车厢更宽敞,座位也更舒适,速度也快了很多,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与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相比,火车上多了一股方便面的味道和脚的酸臭味。

南昆铁路(左上)昆河铁路(左中)昆河公路
在之后的四年求学生涯中,我多次乘坐南昆铁路的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那股方便面和脚臭的味道似乎从未改变过。
有一次,我注意到从昆明到北京的火车车厢是红色的。同学告诉我,那是特快列车,而我们乘坐的昆明往返南宁的火车是绿色车厢。心里一直渴望能坐一次红色车厢的火车。

终于在2001年2月,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我们从南宁坐火车到东莞,实现了这个愿望。除了速度更快,列车上的小姐姐们更漂亮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车里的盒饭确实比较贵。

1997年12月南昆铁路客运通过
2006年,我去广州学习,再次坐火车向东前往。学习结束后,先后到番禺、东莞和深圳找同窗好友叙旧。印象最深的是去找江西籍同学小罗的时候,那天傍晚深圳暴雨不断,淋湿了全身……

晚上刚好是德国世界杯开幕式,我们一起熬夜看了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第2天下午,拜访了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初中同学,回滇时,同学建议我坐飞机,因为机票便宜且省时间。查询后发现,从宝安机场到昆明巫家坝只需330元,确实比火车便宜很多。
第一次坐飞机,行李托运后,我一直担心行李会丢失。飞机起飞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了旁边的一位乘客。他大概听懂了我的意思,用日语我……
我从他的眼神和手势中秒懂,行李就在飞机的“肚子里”,不用担心。后来,他拿出纸和笔,用中文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坐飞机,我比了个ok的手势,不一会他把靠窗的位置让给了我,后来得知,他要去香格里拉看梅里雪山……
今日看到一篇关于南昆铁路的推文。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些文字,以纪念那些绿皮火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