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饵块之于昆明,就像煎饼果子之于天津。这种看似简单普通的白色米粑粑,不仅包含着厚厚的历史及浓浓的乡情,也演绎着一段云南早餐的传奇。
昆明年俗,饵块作礼
"饵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饵,粉饼也"。"饵之言坚若玉珥也"。在制作时先将稻米蒸熟,再舂捣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饵"。

昆明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老昆明人喜欢在冬天备上煤炉,用蜂窝煤煮上一壶茶,再烧一个炉子烤饵块;再冷的胃,再冷的屋子,也会暖和起来。

饵块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打进昆明,永历帝逃往滇西腾冲,一行人被清军追得疲惫不堪,饥饿难忍。来到一户农家,主人用饵块、火腿、鸡蛋、青菜为永历帝炒了一盘菜。永历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真是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炒饵块的代名词。

官渡饵块传习馆,体验昆明传统技艺
昆明饵块以官渡产的最为有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005年,官渡饵块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官渡古镇建立“饵块传习馆”。


传习馆以传统纯手工舂制方法制作饵块,制作工艺颇为复杂,不但材质考究,且舂制的力气及技巧缺一不可。饵块传习馆的建立和开放,重现了老官渡“人工舂饵块,几里外闻香”的胜景。



人们能在这里买到传说中黏稠度可以补漏船的饵块,使近乎绝迹的饵块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对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米饭做粑粑,地道昆明味
饵块主要原料为大米,大米是否优质决定着饵块的口感,只有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制作出的饵块才有嚼劲和滋味。

传统的饵块制作,完全采用人工舂制、人工揉捏等古老的舂制方法。其舂制出的饵块黏性极大,筋道滑润,清香软糯,经煮耐泡,鲜香可口。

舂饵块的力度及技巧也决定了饵块最终的成型。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六七成熟时取出,放进石臼里舂。舂米时力度要适中均匀,否则会造成颗粒粗细不均。
待米舂成团状后,取出放到案板上用力搓揉,让米保持韧性和弹性,最后将揉好的米团做成砖状放凉后即成饵块。


或用木模将其压制成饼状,木模上有喜、寿、福字,也有鱼、喜鹊等图案,压制出的饵块,样式繁多,花色各异,且浸泡在水里两三个月不变质。
饵块吃法多样,色香味俱全
饵块是昆明的地道小吃,吃法也多样。在炭火上慢烤涂上调料叫“烤饵块”,切成小块翻炒叫“炒饵块”,还可以切成丝,或卤或煮,又称“卤饵丝”、“煮饵丝”。



烤饵块
在昆明,烧饵块的小摊随处可见。老板手脚麻利地,将圆形薄饼状的饵块放到炭火上烤制,待饵块烤热变软后涂上酱料,再卷入油条或香肠等小菜,一口咬下去,满满都是幸福感。




烤饵块的酱也有讲究。烤架边上放着五六个装着各种酱料的罐子,老板根据客人的要求给饵块裹上酱料,甜酱、辣酱、甜咸酱,几种酱料组合搭配,创造了多样的风味,而昆明人最爱的是芝麻花生酱。


炒饵块
炒饵块就是永历帝亲封的“大救驾”,与各种配菜一起炒,别有一番风味。



其色香味俱全,配上酸腌菜、火腿丝或是肉丝、豌豆尖,出锅的饵块色彩如水粉画,清新明快,吃起来味道清爽,香辣适度。
煮饵丝
在昆明煮饵丝花样繁多,小锅饵丝、三鲜饵丝、凉拌饵丝……白色的饵丝,搭配绿色的葱和香菜,红色的辣椒酱,白绿红搭配,色彩非常悦目,汤味鲜美,妙不可言。


卤饵丝
卤饵丝是另一种昆明人喜爱的美食。将饵块切成长短整齐、粗细均匀的细丝,用熟猪油,甜、咸酱油,酸腌菜、韭菜、豌豆尖、辣椒油等佐料在小铜锅里与饵丝拌开,直至浓汁包于每根饵丝上。



卤饵丝油亮红润,卤味醇厚,一筷入口,浓香扑鼻,油而不腻。到昆明旅游的朋友们一定要尝一下这美味的佳肴,感受地道昆明味的香醇。

一份小小的饵块,既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又有色香味俱全的美感,既能体现云南浓浓的文化内涵,更能彰显昆明人智慧的结晶,相信随着这种文化内涵的延续传承,小小的饵块将会在这片红土高原上,诉说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