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探寻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瑰宝

千年敦煌,探寻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瑰宝"/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下是敦煌的历史概览:
1. "起源与发展":敦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是月氏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时期,敦煌成为汉朝的正式行政区划,设敦煌郡。此后,敦煌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2. "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的商队、使节、僧侣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敦煌因此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
3. "佛教文化":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起点之一。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开凿,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历史、艺术和民俗。
4. "历史变迁":敦煌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包括北凉、西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每个朝代都在敦煌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5. "莫高窟":莫高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壁画和雕塑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
6. "近代衰落":19世纪末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一、敦煌的历史

01 敦煌的地理位置

当你说“敦煌”这两个字的时候,你可以体会一下,是不是有一种特别高端大气的感受?我有个爱好,喜欢琢磨地名。很多地名里的文化含量相当高。这些地名有跟水有关的,比如九江;有跟山有关的,比如峨眉;有跟神仙有关的,比如蓬莱;有跟当地特产有关的,比如盐城产盐,珠海产珍珠,铜陵产铜。

那敦煌是什么意思呢?汉代的一位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敦,大也;煌,盛也。敦煌的字面意思就是又盛大又繁荣,这个名字本身就点明了敦煌曾经的历史地位。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如果你生活在汉唐时代,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从敦煌走。要是外国人进入中国,他们也必须在敦煌落脚,然后再去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我放一张地图在视频里,你看一下就明白了。

丝绸之路路线图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敦煌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我们都特别熟悉的地名。一个叫玉门关,一个叫阳关。我们小时候都背过唐诗,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琢磨琢磨,这两个地名一般出现在什么样的情景里?对,送别。

玉门关是军事通行的关口,阳关是民间商务通道,你可以把阳关和玉门关看成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关。所以,敦煌就是中西交通的一个关键枢纽。它们不仅见证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苍茫,更见证了汉唐时代中外商贸的繁华气象。

不过敦煌的辉煌不是理所当然的。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要派个代表去找月氏(yuè zhī)人。汉武帝想要说服月氏人和汉朝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匈奴。

02 张骞的“凿空”之旅

那么,汉武帝要派谁去呢?这个人大家很熟悉——张骞。咱们如今都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不过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亡命之徒。古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也不愿意去,因为路途那么远,那么凶险。张骞当时只是一个宫廷里的小人物,但他对时代机遇非常敏感。小人物要出头,就得乘上时代的快船,干一票大事。于是张骞立马表示我去,然后他就率领一个使团出发了。

因为愿意跟随的人很少,所以部分使团成员其实是由奴隶和罪犯拼凑出来的。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草台班子”,他们一伙人就这么上路了。这一路千难万险,张骞还被匈奴抓去做了俘虏,被扣押了十多年。他逃出来之后,又是经历千辛万苦才逃回长安。最后整个“草台班子”只剩下张骞、他的助手以及他在匈奴娶的老婆三个人了。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国与西方的事迹,历史上有一种说法特别形象,称其为凿空。什么是凿空?就是拿着斧子凿通封闭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凿空就是蓝海战略,就是从零到一。在一条赛道上和无数人卷,那多没意思呀!有本事就像张骞那样,用洞察力、勇气、耐心去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去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虽然这次出行没能和月氏人达成联盟,但是张骞带回了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关于西域的知识和物产,比如很多“胡”字打头的食物,像胡麻、胡桃、胡椒、胡豆、胡萝卜,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还有一些不带胡字的食物,比如葡萄、石榴、核桃、芝麻、香菜、大蒜,也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所以作为吃货,我们必须得感谢张骞。要是没有他,就没有了香菜、大蒜、芝麻,那咱们连吃火锅要蘸的油碟都没了。

张骞带回的第二样重要东西,就是关于匈奴人的消息和情报。在掌握了这些情报之后,汉朝很快就把匈奴给打败了,拿下了河西走廊,设立了和内地一样的郡县制度。从此,敦煌就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敦煌的优势很明显,它是丝绸之路东西交通要道上的咽喉。南来北往,不同国家的使者、商人都汇聚在这里,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敦煌就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用史书上的说法就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中外交流的繁华都会当然指的就是敦煌了。

03 敦煌的兴盛

咱们刚刚介绍了敦煌兴起的历史,小结一下,敦煌这个称呼是汉代才有的。在此之前,这里有过月氏人,有过匈奴人,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赶走了匈奴,在这里设郡,敦煌才有了正式的历史。敦煌地处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要塞,所以它的兴衰也和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而敦煌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汉唐,到了宋代,敦煌就衰落了,你能想到是为什么吗?

宋朝时兴起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不一定要从陆地上走。泉州、广州、福州这些沿海城市兴盛起来,敦煌就没那么重要了。到了明代,统治者开始搞闭关锁国,又是海禁,又是关禁,敦煌就更衰落了,完全变成了一个放羊的地方,很多洞窟里甚至都是羊粪堆,臭烘烘的。所以敦煌真正的辉煌,其实也就一千年左右的时光。

二、敦煌明珠:莫高窟

01 莫高窟的开凿史

敦煌的历史我们就先说到这里。那敦煌最著名、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又是哪里呢?我想你一定会说是莫高窟。是的,在那么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有那样一个大规模的洞窟群,真的是很震撼。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点,打开莫高窟的正确方式,是要学会使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要知道,莫高窟不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击建起来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洞窟群,莫高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漫长,有多长呢?1500年左右。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壮观繁盛,莫高窟的营造其实就是一个和时间做朋友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公元366年,也就是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作乐僔的和尚,四处云游来到敦煌。那是傍晚时分,乐僔在一座山脚下停下休息,忽然之间,一个盛大庄严的奇景出现在他的面前。夕阳照在他对面的山上金光万丈,仿佛有一千尊佛像显出真身。乐僔被这个瞬间震撼到了,因此做了一个决定,他从此不再流浪远方,就在这里留下。然后他就请人在山上开凿石窟,这就是千年莫高窟的起点。

乐僔开凿的石窟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在他之后,又有许多和尚效仿他的做法在这里开凿洞窟。最早的这批洞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小。有多小呢?你看过那种胶囊旅馆没有,就是那种只能勉强装一个人的房间。这些石窟就和那种胶囊旅馆差不多大,只能坐进去一个人,而且一起身就会碰到天花板。

为什么要把洞窟建得这么迷你、袖珍呢?这和它的用途有关。最早的洞窟是和尚们用来禅观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通过打坐、冥想和佛陀互动的修行方式。冥想,只要开发你的精神世界就好了,不需要走动,所以空间越小,越容易帮助人集中精神。

到了后来,不只是和尚要建石窟,信徒们也要建石窟。但信徒们的目的不一样,他们不是来艰苦修行的,而是来求佛祖保佑、菩萨显灵的。他们建了佛像,还要来参拜,所以“胶囊旅馆”就不够用了。于是便出现了新型的石窟,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其中一种叫作塔庙窟,就是指洞窟中心有一个柱子,四面都雕有佛像,像一个佛塔一样,信徒可以绕着它一圈一圈地转,表达信仰,积累功德。还有一种叫作殿堂窟,这就和我们去寺庙里看到的差不多了,它像宫殿一样开阔,进去迎面就是高大的佛像,两侧是菩萨,左右对称分布,信徒可以下跪,可以礼拜。

所以你到莫高窟去的时候,如果进到一个洞窟里,只看看它的大小、布局,就应该知道它以前是干什么用的。有的洞窟设计是为了冥想、修行,有的是为了举行宗教仪式,它们的功用是不一样的。

02 营造莫高窟的底层逻辑

刚才说过,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莫高窟。从4世纪到14世纪这1000年里,人们在这一片高40米、长1700米的断崖上,你凿一个,我开一个,前前后后一共开凿了将近1000个石窟。但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他们在建造石窟这件事上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大力气,前仆后继,不知疲倦。

那么,我们就得说说营造莫高窟的底层逻辑了,理解了这些底层逻辑,你不但会更懂莫高窟,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许多伟大建筑、伟大艺术品产生的原因。为了方便你掌握,我把这些底层逻辑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祈福:祈求神灵赐福

第一个关键词叫作祈福,就是祈求神灵赐福。人活在世上,总有各种不如意,还有各种不确定,所以人们才会希望从神灵那里得到慰藉。有个词叫作幸福,现代人把它当作名词,动不动就谈什么幸福指数。可是你知道吗?在古汉语中,幸福的“幸”是当作动词用的,意思是祈求。幸福其实就是祈求有福,渴望有福。

你看,古人非常通透,人生艰难,幸福也好,快乐也好,其实它们都不是生活的常态,不能把它看成理所当然的,要诚心祈求才能拥有。

既然是祈求,那就得有形式感。这种形式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作供养。供养可以是物质的,比如造石窟、建佛像,奉上水果、鲜花;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崇敬、赞叹、礼拜。

那些想要通过供养获得福气的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叫作供养人。敦煌的供养人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比如商人就是,因为丝绸之路前路凶险,当然要求佛祖保佑;当地的官员求的一般是政绩显赫、百姓安康;世家大族求子孙后代、家族繁荣昌盛。当然了,还有咱们普通老百姓,谁还没个把心愿呢,万一实现了呢?老百姓钱少,没关系,可以几家人联合起来一起出钱建石窟。不要以为现代人才会搞众筹,其实古人早就开始实践了。

供养人也想让佛祖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祈福一般都是实名制的。那该怎么样实名呢?第一种方法是在洞窟的墙壁上写一段文字,说明这是某某某供养的;第二种方法更形象,就是让人把自己的样子画到墙壁上去。

所以你会在莫高窟的许多洞窟里看到,那里有一个个恭恭敬敬的人物画像,有男、有女,有汉族的、少数民族的,还有一大家子的。你要知道,这说明他们就是这个洞窟的“金主”。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晚唐时候的洞窟,墙壁上有一长排女性供养人的画像,个个衣着华丽,头上插着银钗,脖子上戴着项链,一看就是一群贵妇。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队伍的最后,画了两个女子,她们的风格完全不同,但神情特别谦恭、虔诚。我把她们的画像放在了视频里,大家可以看一下。

莫高窟第107窟东壁北侧的喜和母女供养像

她们俩头部中间写着一行字,透露了她们的信息:“(造)释迦牟尼佛六躯,愿舍贱从良,及女喜和一心供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两个女子是一对母女,母亲的名字没有提,女儿叫喜和。她们也捐资参与了石窟的建造,主要出钱建造了包括释迦牟尼像在内的六尊佛像。母女俩的愿望表达得很明确,“愿舍贱从良”,也就是想要摆脱奴婢的卑贱身份,变成良人。在唐代,良人就是自由民的意思。

你看,连最底层的奴隶也参与了石窟的建造。是的,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期待,都有心愿。对有些人来说,福气是升官发财,是飞黄腾达;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福气不过就是少受些苦,多一点生活的自由,多一分生命的尊严。

●斗富:敦煌艺术诞生的物质基础

祈福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动机,但仅仅凭这个动机,不足以产生那么伟大的艺术品。那就得提到莫高窟营造的第二个底层逻辑,斗富,比谁更有钱,比谁更豪横。

莫高窟刚开始就是供僧人个人禅修用的“胶囊”洞窟,可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进来。你建一米的,我就来个十米的;你简单朴素,我就精雕细刻;你画一面墙的佛像,我就画满整座洞窟。比来比去,炫来炫去,这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

这种攀比还体现在一个细节上,就是供养人的画像大小。唐代以前的供养人画像,一般都画在墙壁很下面的位置,而且画得很小很小,只有一二十厘米这么高。等到了唐代、宋代,你就会发现,供养人的画像长高了,变大了。比如有个太守和他夫人的画像,太守高215厘米,快赶上姚明了,夫人高197厘米。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真实的身高,是故意往高里画的。

那为什么要这么画呢?在这里,我跟你分享一个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小秘诀:一幅画里人物形象的大小,并不是按照真实身高来画的,而是由身份地位决定的。越尊贵的人画得越大,越卑微的人越往小里头画。

咱们来看看著名的《步辇图》,这幅画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画里最伟岸的那个人是谁?当然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你看,他坐着都那么高,站起来就更不得了了。跟他相比,周围那九个宫女显得娇小、迷你,差不多就他一半大。

再来看宋仁宗的曹皇后画像,皇后的人物尺寸是宫女的两倍之大。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供养人为什么要让人把自己画得那么大?因为他们是要炫耀自己的家族门第,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所以他们比来比去,就出现了超级巨身像。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敦煌这地方的男男女女个个拥有NBA篮球巨星的潜质。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虚荣心作祟吗?没错,从古到今,世界变化极大,但人性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虚荣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咱们在自己的朋友圈搞“精装修”,晒修过的美图,发文艺感拉满的文案,古人就在这莫高窟的洞窟里晒自己的巨身像,本质上不都是为了打造人设吗?

是的,人性不伟大,但是你想过没有,许多伟大的艺术恰恰来自一点都不伟大的人性。没有虚荣,没有攀比,就不会有敦煌的莫高窟,也不会有苏州的园林。

●征服时间:留名历史

除了斗富之外,我们还得说说营建莫高窟的第三个底层逻辑,我称之为征服时间。

祈福也好,斗富也好,追求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为什么营造洞窟的方式会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呢?因为洞窟可以永久地留存。

生命是一个有限游戏,哪怕你获得了滔天的权势,泼天的富贵,但时间到了,不管你舍得舍不得,都得退场。在浩瀚的时间面前,人类太渺小了,“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但人性总是渴望永恒的,那该怎么把现世的金钱、权力兑换成对历史的影响力呢?

答案就是去建造伟大的石窟。这样,哪怕我的肉身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但我的名字、我的画像、我的心愿,可以随着这些石窟长长久久地留在这尘世间。哪怕卑微如喜和那个小奴婢,因为和妈妈一起出钱参与了洞窟的建造,她的名字也被我们今天的人知道了。

我们讲了莫高窟的三个底层逻辑:祈福、斗富和征服时间。你发现没有,它们其实都是指向人性的:人的脆弱、人的虚荣、人的野心。艺术和人性的关系特别微妙,人性推动了艺术创造,而艺术品中也折射出人的各种特质。我常常觉得,艺术最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多美,而在于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洞察和理解人性。换句话说,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03 敦煌艺术品中的人性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敦煌的艺术品,聊聊艺术品当中的人性。莫高窟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有建筑、雕像、壁画、书法等等。我们先来说说雕像,这些雕像都是佛教造像,例如佛祖、菩萨等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尊佛像,它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它有多大呢?这尊佛像高35.5米,差不多相当于咱们今天的12层楼那么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佛像。这尊佛像所在的96窟位于莫高窟南区的北端,所以当地老百姓管它叫北大像。

北大像的建造和一个女人密切相关,谁呢?唐朝女皇武则天。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称帝,但你想过没有,她不是突然就宣布称帝,当女中豪杰,然后就这么君临天下了,这个流程哪有这么简单?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要做成这么一件改天换地的大事,得精心布局,不断探索,逐渐逼近皇帝的宝座。

武则天的最大软肋是什么?当然就是她的性别。女人当皇帝是前所未有的。性别改变不了,那怎么办?武则天没有回避这个难题,而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舆论工具——佛教。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佛教呢,道教不行吗?因为李唐王朝大力宣传的就是道教。你要取代它,就没有理由再利用道教。过去的佛教也没有提倡什么男女平等,但是佛教不执着于相,也就是外在。

当时有一个僧人叫作薛怀义,这个人其实是武则天的情人。为了出入宫廷方便,武则天就让他剃度为僧,还给他修了一座白马寺。这个薛怀义伪造了一部佛教经典,名叫《大云经疏》。这里面就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化为女儿身,理应入主天下。

就这样,武则天通过佛教为自己打造了合理的人设,用来对抗世俗的观念,为成就女皇这一伟大事业制造舆论。既然皇帝是弥勒佛化身,那么全国各地就大力推广弥勒信仰,纷纷建佛寺、造佛像。

敦煌的这座北大像也是如此。这尊巨大的佛像,正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制作的。从衣着到相貌到体态,都有着明显的女性特质。所以在看北大像的时候,你不能只看到它的大,而是要试着从中看出历史的微妙。

我到莫高窟的时候,也特地去瞻仰了北大像。说实话,那种体验真的是终身难忘。刚进去的时候,我根本看不到佛像的样子,只能看到它的脚,需要借助梯子一层一层地往上爬,从脚爬到膝盖,再到胸部,最后才能看到佛像的面容。大家想想看,我的身高还不如它的耳朵长,真的非常震撼。

说实话,虽然早就知道北大像建造的背景,知道它其实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但是当我真正面对它的时候,还是会被深深地震撼到。你想想,多少的工匠,花费多少的光阴,投入多少的心血,才能造出这么动人心魄的作品。工匠们不懂政治,不懂舆论,他们只是用凿子,用刀,用自己的一丝不苟去完成一件他们承担的工作,并去表达内心虔诚的信仰。

瞻仰北大像的过程,带给我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但这种不可思议,又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伟大的艺术品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交融的产物,它包藏着人类的精明算计,但也蕴含着人类的崇高和超越。

04 莫高窟壁画

●九色鹿本生

说完了雕像,我们还得聊聊莫高窟的壁画。莫高窟壁画的面积有4.5万平方米,差不多有六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些壁画表现的内容非常多,有佛、菩萨、飞天、山水、动物,还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画面时,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

我教给你一个小窍门,你可以把它们当成一部一部的连载漫画书来看。举个例子,有一部很经典的动画片叫作《九色鹿》,不知道你小时候看过没有。这部动画的原型就是莫高窟第257窟西面墙壁上的壁画。我把画放在视频里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部“墙上漫画”的观看方式很特别,画面情节是从两端向中间推进的。我们从左边开始看,从左往右的画面分别先是一个人不小心失足落水,然后一只九色鹿跳进湍急的河水中,把落水者救上了岸;之后这个人跪在地上向九色鹿谢恩,九色鹿就说,谢就不必了,但你千万不能向别人泄露我的藏身之地。被救的人立刻发下毒誓,一定会保守秘密。

九色鹿本生(左)

到这里,我们就要暂停左边的画面,把视线转向右边,开始从右往左看。故事的情境从野外切换到了宫殿,王后娘娘梦见了九色鹿,她就跟国王撒娇说,我不要什么貂皮大衣、狐狸皮大衣、羊皮大衣,我好想拥有一件九色鹿的“皮草”。这个国王也是个宠妻狂魔,他就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九色鹿的下落。

接下来的画面描绘了那个落水之人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向国王和王后报告了九色鹿的行踪,带着军队前去捉鹿的情节。到这里,故事进入了高潮部分,而这个高潮部分就在整幅壁画最中心的位置。九色鹿看到军队,知道自己遭遇了背叛,但它不卑不亢,缓缓走到国王面前,将自己如何救人、如何约定的故事和盘托出。国王深受感动,下令任何人都不许诛杀九色鹿。而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呢?他应验了自己的毒誓,浑身长满恶疮,摔落悬崖而死。

九色鹿本生(右)

你看看,这是不是一幅构图新颖的“国风漫画”?它不需要任何文字,就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部“漫画”讲了舍己救人的伟大,也讲了人性贪婪、背信弃义的后果。

另外,你猜猜这只九色鹿是谁的化身?对,它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幅壁画的名称叫作《鹿王本生图》,“本生”就是前世的意思。在佛教的本生故事里,佛祖拥有很多前世,他可以是国王、太子,也可以是动物,比如鹿、猴子、狮子等。

要用图像讲清楚一个人的生平故事,一幅画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得有连续的好几幅图像。这不就是我们常看的漫画、连环画吗?你大概没想到,在当今年轻人中风行的漫画,它的源头竟然可以追溯到佛教的故事画。是佛教宣传的需要,催生了这种用连续的图画讲故事的方式。

●飞天

敦煌壁画里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如果要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我估计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飞天。这个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剧目《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就参考了敦煌飞天的姿态。还有国酒茅台,又叫飞天茅台,它的酒标设计灵感就来自敦煌莫高窟,原型是第321窟里的飞天形象。

大家想过没有,茅台为什么要选择和飞天绑定在一起?因为飞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它还是中国最经典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形象大约有4500个。他们美丽婀娜,有的凌空飞舞、仰首散花,有的怀抱琵琶缓缓落下。飞天,肯定得会飞才行。那么,我请你想一想,该怎么表现飞天会飞这个特点呢?

西方绘画也有展示飞翔的方法,他们靠什么来表示呢?翅膀。你看,天使都长着翅膀。飞天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早期艺术中的飞天也是在背上画上一对翅膀,而且那些飞天个个都是丰乳肥臀,胖乎乎的。

但是当飞天来到中国之后,我们古代的画师就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偏好,对飞天进行了改造。飞天变得纤细苗条了,否则飞起来太吃力。更重要的是,飞天的翅膀不见了,化作了缠绕在手臂上迎风摇曳的飘带。

飞天

不要小看这条飘带,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伟大发明。你想想看,对于一个古代画师来说,他该怎么样在静态的壁画中去表现一个动态的飞天形象?这是一个挑战。但是画师有办法,只用一条飘带就解决了。有了飘带,飞天一下子就灵动轻盈起来。他们的身体下落,长长的飘带摇曳在身后,和下坠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张力。飞天的那种动感、速度、曼妙的姿态,一下子全都表现出来了。

这种意境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叫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飘飘,仙气十足,你仿佛能从静态的墙壁上听到风云翻动的声音。

一条飘带不仅能让飞天飞起来,它还赋予了这个形象自由洒脱的精神。哲学家唐君毅先生就提出,飞天蕴含着一种飘带精神。飘带之美就在于它能游、能飘,回旋自在,不需要翅膀就能获得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正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

●壁画的史料功能

敦煌的壁画能带给我们审美的精神享受,但它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这些画还是宝贵的史料。过去我们谈到史料,都觉得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文字资料,但现在史学界普遍认为,图画也可以作为历史的证据。甚至有的时候,相比文字,图画还能透露出更可靠、更生动的历史信息。

著名的敦煌学家姜亮夫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他读《木兰辞》时,里面有一句诗叫“对镜贴花黄”。他读到这里就不明白了,这个“花黄”究竟是什么呢?他问了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后来,他看到一本《敦煌图录》,一下子便明白了。在这本书的图画里,女人的脸上会贴着各种各样的花鸟图案,比如牡丹花、菊花、鸟、树叶等等。它们都是用纸片或者金箔剪成的,作为装饰来用,有的贴在额头,有的贴在脸颊,这就是诗句中提到的“花黄”。

所以,如果你要了解唐朝女性的时尚,比如她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画什么样的妆容,戴什么样的首饰,那么第一手的资料就是敦煌壁画。

再比如结婚,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么唐代人怎么办婚礼?敦煌壁画里也有许多有意思的画面。像第85窟就有一幅迎亲的壁画,他们是骑马去迎亲的。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个人高高举着一把火炬。他为什么要举火炬呢?这不是在搞什么奥运仪式,而是为了夜间照明。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唐代人办婚礼并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

“婚”字原本是没有女字旁的,就写作黄昏的昏。因为按照古人的习俗,娶老婆得在黄昏的时候进行,不像现在大多都是在白天。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二元论有关。古人认为白天是阳,夜晚是阴,黄昏就是阳去阴来的时候。而夫妇之间,丈夫是阳,妻子是阴,所以娶妻就得在阳去阴来的傍晚举行。古代也没有路灯,所以迎亲就得举火把。

再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什么样的礼服呢?现在结婚的话,新娘子要么穿白色婚纱,象征爱情的纯洁;要么穿大红旗袍,喜庆吉利。唐代可不是这样。你一定听过一个词语叫红男绿女,形容那些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是红男绿女,而不是红女绿男呢?这就跟唐代的婚服颜色有关。

在116窟的壁画里,描绘了一个婚礼场面。你看,新娘子穿的是青绿色的上衣,新郎穿的是红色。所以,要不怎么常说唐代人审美眼光好呢,一红一绿,大胆的撞色,既喜庆热闹,又能展现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顺带还贡献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莫高窟第116窟壁画

除了唐代风尚之外,敦煌壁画还呈现了一些当地特有的习俗。有一部电视剧叫作《唐朝诡事录》,其中有一集就是以敦煌为背景,剧中有位老人叫作曹仲达,是当地的首富,乐善好施,人缘特别好。他年近六十,身强体壮,却面临着花甲葬这一习俗的挑战。

什么叫花甲葬?花甲就代表六十岁。在当时的敦煌,一个人只要活到六十岁,不管你是穷是富,是疾病缠身,还是活蹦乱跳,都要在亲人的见证下走进提前建好的坟墓,然后封闭墓室,等待生命的终结。

这个习俗很残酷是不是?那这个细节是编剧拍脑袋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有一幅敦煌壁画表现的就是一大家子人把康健的老人送进坟墓的情景。你看,老人家衣冠整齐地坐在圆形的坟丘里,儿子们默默无语地站在坟墓之外;家中的女眷哭哭啼啼,非常舍不得;孙子则跪在地上,拜别祖父。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壁画,居然启发了当代的影视剧创作,这很有意思,是不是?

“老人入墓”壁画

敦煌的艺术品,无论雕塑也好,壁画也好,既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又能够带给我们审美的,甚至是精神的享受。那么这些伟大的作品是谁创作的呢?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工匠,但他们的名字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通常我们在聊艺术的时候,会觉得艺术是一个或者一群伟大的艺术家挥斥方遒,肆意地表达自我,是个性十足的。但是敦煌的雕塑、壁画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另外一种伟大的艺术。它的创造者们籍籍无名,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表达自我、挥洒心情。他们只是带着无限的谦卑、无限的敬意,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精湛的技艺,在一凿一斧、一笔一画里去做一件最质朴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

我们常说工匠精神,到底什么才是工匠精神?你去过敦煌就明白了,就是尽本分,有几分才干全使出来,有几分力气全用出来,不管别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

此外,我还想提醒你一点,敦煌洞窟里其实是很黑的。我们现在有先进的照明条件,所以洞窟里的那些壁画都能看得很清楚。可是在古代,最多就是点个蜡烛,许多壁画,尤其是在顶部的壁画,人们根本是看不清,甚至看不到的。

而且古人的观念也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认为艺术品就是给人欣赏的,要打动人、震撼人、征服人。可是在古人看来,雕塑也好,壁画也好,首要的目的不是给人带来愉悦,而是要供养佛,积累功德的。所以哪怕是画在最不显眼的地方,画师也会兢兢业业,绝不苟且,绝不松懈。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古希腊雕塑家的故事。这个雕塑家叫作菲狄亚斯,他非常厉害,负责给雅典神庙制作雕像。有人就问他,这个神庙这么高,人们只能看到雕像的正面,背面根本就看不到,你干吗还那么认真,把背面雕刻得跟正面一样精美,这不是白费力气吗?

你猜猜菲狄亚斯是怎么的?他说,没错,人看不见,但是神看得见。我想敦煌的工匠们也是一样,心中有更高的神明,手中的活儿才会更精细。

所以以后在谈艺术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毕加索、梵高、黄公望、唐伯虎那些赫赫有名、个性十足的大人物,也要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因为无限的谦卑,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三、包罗万象的图书馆:藏经洞

关于敦煌的艺术,我们就暂且领略到这里了。还记得吗,在一开始的时候我说过,敦煌不只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殿堂,还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图书馆。敦煌出土了许多极其珍贵的书籍、文献。

举个例子,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用印刷术制作的书籍,是唐代公元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经》。这是一幅长长的卷子,最前面还有特别精美的版画,画的是佛陀说法的场面。这部《金刚经》不得了,它可是印刷书籍的“老祖宗”了,比欧洲最早的印刷品,1455年印制的《古腾堡圣经》早了近600年。而这部书就出自敦煌。

正因为有这些珍贵的文献,所以后来产生了一门国际显学,就叫“敦煌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敦煌学的概念。他预言,这将成为世界学术的新潮流,但同时又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有人说敦煌是一段伤心的历史,是中国学术史上永远的痛。

这句话耐人寻味。敦煌这个地方又盛大又辉煌,不是应该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吗?伤在哪里,痛从何来呢?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小小的藏经洞说起。

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作王圆箓的道士来到了敦煌。前面我们说过,敦煌真正的辉煌也就一千年,明代之后更是彻底衰落了。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此时的莫高窟,已经是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洞窟里全是常年累积的沙土,许多佛像也都破损了。

王道士觉得莫高窟不错,环境清幽,适合修行。他就到处化缘,在莫高窟的边上建了非常气派的道观——三清宫。然后他又想着,可以把一些洞窟改造改造,把它们变成道教灵宫,扩大道教的视野范围。

他首先看中了莫高窟的第16窟,要改建,先得把堆积的黄沙给清理干净。王道士带着一帮伙计,呼哧呼哧地干起来了。他们干了好几个月,有一天,一个姓杨的伙计向王道士汇报工作。他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洞窟通道北面墙壁上有一道裂痕,我轻轻敲了敲,你猜怎么地,那不是实心的,有一种空洞的声音。所以我敢肯定,这面墙壁后藏着一个秘密洞穴。

于是王道士赶忙嘱咐杨伙计不要对外声张。之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两人一起凿开了墙壁上的裂缝。果然,里面是一间密室,满满当当堆满了东西:有佛像、绘画、丝织品,还有佛教、道教、儒家的经典,包括各种历史、地理、科技文献,还有日历、启蒙课本、字典、买卖合约、离婚协议等等。这些世俗的文书,总数大约有六万卷。

你可能会好奇,这么多文献怎么会被放进密室,又为什么会被封闭呢?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有的学者认为,大概是有外敌入侵,时间紧迫,所以人们就把文献都封存进洞窟。但是也有人指出,藏经洞里的经卷残破不全,它们也许本来就不是什么珍宝,而是废弃物。可是人们又不愿意随便扔掉,毕竟要尊重书籍,所以干脆把它们封存起来。总之,这些文献到底因什么原因被封存,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敦煌洞窟确实是藏东西的好地方。你想想看,干燥的沙漠、黑暗的洞穴、封闭的墙体,能够挡住阳光、湿气和入侵者的破坏,否则这些脆弱的书卷怎么可能保存到今天呢?

这六万卷文献不得了。要知道,中国的古籍想要保存下来是很艰难的。火灾、洪水等天灾毁掉了许多书籍;还有人祸,比如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毁掉了许多书籍。而敦煌藏经洞在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偏远之地,却神奇地保存了这么大规模的文献。这六万卷文献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研究中国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资料。有一位敦煌学家甚至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能在敦煌文献中表现出来。

咱们再来说一个有趣的事例。《唐朝诡事录》中有一集讲的是一个唐朝的仵作,也就是负责验尸的官员,他一生贫穷,但正直善良。因为不想拖累自己的妻子,所以这个仵作决定跟她离婚,还写了一封特别感人的离婚协议。这封协议中说,“盖闻一日夫妻有百日恩情……今放春条(其妻),欢喜各生。”你看,古人离个婚都离得那么和谐,那么温情脉脉。

注意,这个协议不叫休妻书,而叫放妻书。“放”这个字很有味道,你和我在一起不幸福了,那我就放你自由,放你去开启新生活。这个细节的灵感来自哪里呢?正是来自敦煌藏经洞里出土的文件。上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藏经洞的古代文献中整理出了12件唐代到北宋初年的离婚协议书,统一命名为放妻书。

这里面的文字又通达、又清新,比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咱俩从此就恩恩怨怨一笔勾销,不要再互相怨恨了;还有火爆网络的那一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分开后,我们俩都要宽心,各自欢欢喜喜,奔向未来;另外还有比较实在的“三年衣粮,便献柔仪”,我愿意补偿给你三年的衣物、粮食,帮助你顺利过渡。你看,他们没有纠缠不清,没有鱼死网破,真是有情有义,离婚离得既实惠又体面。

这些文书是民间的产物,如果不是藏在藏经洞里,他们根本不会流传到今天。这些文书在当时很平常,但在今天,就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了,因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人的婚姻状况。

所以你想想看,敦煌的藏经洞到底代表了什么?它不只是芝麻开门的意外奇迹,更是上苍、命运对中华文明的格外眷顾。所以我们要感恩,我们要庆幸。

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大约有六万件,它们现在都在哪里呢?留在国内的只是一小部分,大约有两万件;还有大约四万件都流散在海外,比如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地。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命运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真是无常。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丰富的馈赠,却又会让你猝不及防地失去它们。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他没读过什么书,很无知,根本不懂得这些文献的历史价值。他向周围的百姓推销一些佛经的经卷,说把这个经卷烧成灰烬,然后就着水吞下去就能包治百病。我们现在看他的行为,就觉得很荒唐。

在藏经洞被发现的这几年里,一些西方的探险家正好也来到了敦煌。他们听说了藏经洞的事,贪婪和野心一下全被召唤出来了。一场文物争夺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是最早来到敦煌的探险家之一。这个人非常狡猾,他找到王道士骗他说,我是从印度来的和尚,你知道我最崇拜的人是谁吗?就是你们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我就是沿着唐玄奘当年走过的足迹,挑着担,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艰难跋涉才到这里的。那我到这儿干吗还用说吗?那就是要向你“求取真经”。

你看斯坦因狡猾吧?他明明是来骗取文物的,非要把自己包装成了英国版的唐僧。但这个取经的借口一下子就打动了王道士,他卸下心中所有防备,把藏经洞里的东西都拿出来给斯坦因看。就这样,斯坦因用很低很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大量的宝贵文献和精美的艺术品。我们前面提到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用印刷术制作的书籍,唐代的《金刚经》就是这样被斯坦因带走了。它漂洋过海,现收藏在英国的国家图书馆。

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一个叫伯希和的探险家也来了。这个人的学术眼光非常厉害,把里面最精华的内容选出来带走了。现在这些文献都收藏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

你看,这些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但我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去国离乡,流散海外。有的人认为,斯坦因与伯希和这些外国探险家就是强盗、骗子,王道士更是个千古罪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你想过没有,一个小道士怎么就能这么胆大包天地出售文物呢?一群外国人又为什么能把中国的宝贝堂而皇之地带出去呢?那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无能,清朝官员无知,他们不明白这些文物的重大价值,也没有能力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敦煌之所以是一段伤心事,不光是因为大量文献艺术品流落海外,更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足够的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去保管、去整理、去研究这些文献和艺术品。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敦煌的文献材料在国外,所以研究敦煌最好的学者是外国人。这种说法真的非常扎心。

四、结语

有些伤痛或许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这四万件藏品,在短时间之内,它们无法重回祖国的怀抱。但是有些遗憾却可以弥补,如今咱们国家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进入了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自己的研究也和敦煌有一些交集。十几年前,因为研究的关系,我需要查阅一部古籍,叫作千佛卷。这部古籍中国没有,被伯希和从敦煌带到了法国。我就利用去巴黎出差的机会,去寻访了这件东西。当它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来是被震撼到,我们的古人在那么遥远的时代,居然创作出这么精美的书籍艺术品,我肯定觉得十分骄傲的。但同时我又很沮丧,我是一个中国人,看一个中国古代的文献,居然要坐八九个小时的飞机,又辛辛苦苦地赶到法国巴黎的图书馆,这怎么可能不感到憋屈呢?

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推动下,我逐渐进入了现在的研究领域。我想,文物虽然藏在国外,但是我们中国学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整理和研究,取得关于这些中国宝物的学术话语权,让它们的价值被更多人知道,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护吧。

最后,讲到这里,《了不起的敦煌》这本书就说得差不多了。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敦煌究竟了不起在哪儿,我想你一定有答案了。

第一,敦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它是一个伟大的佛教艺术殿堂,也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古典文献图书馆。

第二,敦煌包含了复杂的人性。它既包含虔诚的信仰、超脱的精神,也包含贪婪的欲望和勃勃的野心。理解了敦煌,也就理解了人的多面,理解了历史的多元。

第三,敦煌展现出了一种深刻的智慧——和时间成为朋友。莫高窟的伟大不是一天造就的,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这里开凿第一个洞窟开始,此后漫长的时光里,都有无数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进敦煌的事业里。他们建造佛像、绘制壁画、出资供养、守护敦煌、建设敦煌,并发现、整理、研究敦煌出土的各种宝贵文献。

最后,所以你看,敦煌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绚烂胜景,而是一项跨越千年的巨大工程,一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值的宏图大业。参与进这项伟业的人们,无论是古、是今,有名、无名,都超越了自己短暂脆弱的生命,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敦煌其实也在向我们每个人发问:漫漫岁月里,浩瀚宇宙间,你有没有找到那桩你坚信的、愿意投入时间、付出努力与之共同不朽的事情?

发布于 2025-07-14 08:11
收藏
1
上一篇:安徽多地迎雨水侵袭!合肥气象紧急预警,这几地居民需警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