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揭秘,警惕暗藏广告,别被误导带跑偏的节奏!
“探店”作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种内容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暗藏广告的现象。以下是一些避免被误导的建议:
1. "了解平台规则":不同社交平台对广告和推广内容的标识有不同的规定,熟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你辨别哪些内容是广告。
2. "查看发布者信息":了解发布者的背景、专业领域和发布内容的历史,有助于判断其推荐的真实性。
3. "分析内容质量":高质量的内容通常包含详实的信息、合理的评价和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过于夸张或模糊不清的内容可能需要谨慎对待。
4. "多渠道验证":在单一来源的信息基础上,通过其他渠道(如官方公告、官方账号等)进行验证。
5. "理性消费":即使内容是真实的,也要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
6. "举报不实信息":如果你发现某些“探店”内容存在误导性,可以及时向平台举报,以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在享受“探店”内容的同时,保持警惕,理性判断,避免被误导。
相关内容:
□黄齐超
一名在网络平台拥有超百万粉丝的网红,在短期内发布了两则态度截然相反的探店视频,而其探的却是同一个产品的炸酱。此举引发大量网友吐槽:“比起炸酱,他的‘川剧变脸’才叫地道。前后态度截然相反,很难说没有利益驱使。”记者经调查并卧底探店群发现,这背后是一条完整的探店刷好评产业链。专家认为,收费探店视频应显著标明“广告”。(2月11日 《法制日报》)
什么是探店?所谓探店,其实就是去某个地方吃喝玩乐的时候,以拍摄短视频、拍照的记录方式,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网络短视频平台。事实上,它就是一种消费体验。公正的探店评价,能成为他人的消费参考,可是,由于夹杂了利益,很多探店分享的都是好的一面,隐藏缺陷和不足。
探店,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种草”。博主探店最多的,当然是饭店。博主带着手机、摄像设备去饭店探店,这也算是一种体验式试吃。不过,探店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并且引发的纠纷也挺多,比如收费探店而进行的虚假宣传,比如有人以探店为名而吃霸王餐,又比如收费之后的探店宣传店家不满意,等等。
真实的探店评价,能让消费者未吃先知,不是坏事。然而,那些已经收了店家钱的博主只说好不言坏,就不能客观评价饭菜质量,对消费者则是误导。
其实,探店给店家做宣传,收取店家费用和好处,就等于广告,所以探店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行为。为了保障观众的知情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专家建议,对于收费的探店视频要明确标注“广告”字样。显然,这个建议是针对短视频平台提出的,短视频平台理应对探店标注“广告”字样,以“广告”来规范探店。这样一来就提醒观众,“探店”暗藏广告,不要被带了节奏。
当然,对探店的管理,不只是标注“广告”那么简单,既然是广告行为,就必须遵循《广告法》,就应该客观评价,不能进行虚假宣传,如果触犯广告法规,就应该受到工商部门惩罚。为了进一步规范探店短视频平台的诸多乱象,工商部门更应履行好监管之责,打击探店刷好评的灰色产业链,不能任由探店成“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