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鲜卑少女木兰,沙场征战十载荣归传奇

花木兰,鲜卑少女木兰,沙场征战十载荣归传奇"/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人物,她的事迹被收录在《木兰辞》中。《木兰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历经十年征战,最终荣归故里的故事。
根据《木兰辞》的记载,花木兰本姓木,名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个鲜卑族女子。她的父亲因年老体衰,无法再服兵役,而家中的兄弟又年幼,因此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去参军。她在大漠黄沙中辗转万里,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花木兰的故事体现了孝道、忠诚和勇敢等传统美德,她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后人传颂不衰。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相关内容:

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1e46590af3b4e988870bf9309e256f3~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3058554&x-signature=JOxjN%2FPPwiMvfPnEPFuPGlAtTI0%3D">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5b121bec8a4a4efeb705cea7cb75cd48~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3058554&x-signature=wAVGsV97ofw%2F63hXEnOusz4BJxo%3D">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9e6f7a010aec45f987a044c54bf22b34~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3058554&x-signature=32%2Fukgvl4x6hT7AeoTNtjC9Ir4E%3D">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f76408dc5e84a5b8556a0fb565eda68~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3058554&x-signature=cfeDL8c8h5y8fnn5v%2FMLWQ5aW3g%3D">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上映后,普遍反映口碑一般,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木兰辞》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理解不够到位,其东方元素的展示流于迪士尼的常规形式,了无新意。


《木兰辞》可算是最著名的北朝民歌,从诗歌内容看,能确定它的产生时间在西晋“五胡乱华”以后。至于它产生的时代下限,应是在南朝陈以前。因为南朝智匠(梁陈之间人)编的《古今乐录》中,已经提到了这首诗。

一、木兰是姓不是名


刘亦菲花木兰形象

我们从“木兰”这个词入手,来展开《木兰辞》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介绍。

“木兰”不是花木兰的名字吗?其实不是。事实上,《木兰辞》里从来没有提到木兰姓花,显然,这个姓是后人给安上去的。

在《古今乐录》中,智匠则明确说“木兰,不知名。”

智匠生活的梁陈时代,离《木兰辞》的时代并不远。他既然说“木兰不知名”,那就是真的不知名了。

另外,这句话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木兰是姓,不是名。

其实,木兰是鲜卑人的复姓。鲜卑语如今早已失传了,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从零星史料中考证出,北魏拓跋鲜卑政权“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中,就有一支木兰部。木兰是鲜卑语“umran”的汉音转译,意思是“富裕”。

后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复姓都改成了汉姓,木兰这个鲜卑姓变成哪个汉姓,那就不得而知了。

二、木兰是一位鲜卑姑娘


绘画·木兰从军

所以,木兰是一位鲜卑姑娘,不是汉人。

诗歌的整体背景描述,也大体符合北魏拓跋鲜卑政权进入中原之初的历史情景。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原本是在大兴安岭一带游牧的东北亚渔猎民族,后来随着塞北民族大举进入中原的浪潮南下。

登国元年(386年)正月,拓跋部酋长拓跋珪会合部落民众,在牛川(内蒙凉城县北牛家川)称王,这是北魏政权的正式开始。在此之前,拓跋珪的祖父什翼键建立过一个代国,结果被前秦苻坚给灭了。

拓跋珪建国后,拓跋鲜卑继续南下进入晋北,定都在了平城(大同),然后开启了农耕定居生活、逐渐汉化的历史进程。拓跋珪很重视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先后十次到阴山巡视,并多次颁发诏书劝课农桑,促使鲜卑民族尽早改变游牧生活方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现实。

三、替父从军:南朝汉人很难想象的北朝女性英姿


鲜卑女性特有的装饰·花树冠金步摇

木兰经历的战争,应该就是拓跋鲜卑对塞北游牧民族——柔然的战争,发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启动改革之前。

柔然,本是“鲜卑别部”,被拓跋鲜卑蔑称为“蠕蠕”,《北史·蠕蠕传》中说,“北魏统治者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成为盛极一时的塞北霸主,随即不断南下侵扰北魏。北魏建国之初,一直在忙于统一中国北方,面对柔然的侵扰,最初也只能像当年中原汉人政权抵御他们一样,采取战略防御姿态。

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柔然六万铁骑侵“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把北魏在塞北的老巢给端了。15岁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震怒,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救援。

按照草原旧俗,部落首领动员战争,各分支部落都有出人服兵役的义务。《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是形容军情紧急,征兵文书接踵而至。当然,这里的“十二”是泛指,并不是真的恰好有十二卷军书。

父亲年迈、家无兄长,木兰替父从军成了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这在南朝汉人政权中是不可想象的,但鲜卑女子普遍习武。且不乏弓马娴熟者。另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这首北朝民歌描绘了一位名叫李雍容的奇女子,她挽着裙裾跃身上马,像狂风卷草蓬一样疾驰而去。在马背上闪转腾挪,左右开弓,箭无虚发。

四、那场大漠黄沙间的十年血战


鲜卑·柔然形势图

然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传统习俗,北魏州镇戍兵要求资粮、装备自带。因此,木兰替父出征,必须自备马匹、鞍鞯、辔头、长鞭这些装备,还要自备干粮。

接下来就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了,木兰清晨辞别父母,辛苦奔波一天,晚上就赶到了黄河边宿营。历史上,424年北魏对柔然的这场防御反击战争,军力主要集结地在北魏北方六镇的武川镇、抚冥镇。这也就是说,木兰的故乡,大体在距离这两镇一天之内马力能到的地方。

武川镇、抚冥镇之间最著名的地理坐标是参合陂,拓跋珪击溃宿敌后燕主力的龙兴之地。

此战,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拓跋焘无所畏惧,一直和士兵一起穿行于矢石之间,身边的人不时有倒下的,而皇帝神色自若。这使得北魏将士士气大振。在射杀柔然大将之后,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将柔然军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五年之后,北魏从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腾出手来,准备一举解决柔然。司徒长孙翰另率一路走西道,拓跋焘亲自统领一路走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这黑山,就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黑山。

五月,拓跋焘领军抵达漠南,在这里丢掉辎重,以轻骑兼马——也就是一人两匹马,奔袭柔然。柔然没有任何准备,很快被杀得丢盔弃甲,然后“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连可汗大檀也逃得不知去向了。

大胜之后,拓跋焘并没有收兵,而是继续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的范围内清剿柔然残部。正如《木兰辞》中描述的那样,北魏将士转战千里,经常枕戈待旦,辛苦异常。这就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又过了四年,大檀的儿子吴提遣使请和,娶北魏西海公主为妻,并进妹妹为太武帝夫人。

虽然北魏军没有擒获大檀,但柔然就此一蹶不振,不久就分崩离析,大檀连气带急病死了。

从始光二年拓跋焘率军亲征,到延和三年(434年)吴提遣使朝贡,这期间,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这正是木兰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反映的史实。


大漠黄沙,一眼千年

北魏平城时代 第3版 ¥42.5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71618379241751044"></script>
发布于 2025-07-14 08:43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古韵风华,揭秘50位古代女子的雅称,你识得几个? 下一篇:唧唧复唧唧,探寻木兰辞里的未解之谜之谜团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