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倒计时,腊月的腊与腊味腊,探寻同根同源的奥秘

除夕倒计时,腊月的腊与腊味腊,探寻同根同源的奥秘"/

"腊月"的“腊”和“腊味”的“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它们有紧密的联系。
在“腊月”中,“腊”指的是农历十二月,这是一个传统的农历月份名称。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而“腊月”这个名称来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在古代,人们会在腊月进行岁终祭祀,感谢一年来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因此“腊月”也有岁末、年终的含义。
而在“腊味”中,“腊”指的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法。腊味是指用盐、糖、香料等调料腌制或熏制的肉类食品,如腊肉、腊肠等。这种加工方法可以使肉类食品保存时间更长,并且赋予肉类独特的风味。这里的“腊”字,指的是通过腌制、熏制等手段来处理食物的过程。
所以,“腊月”的“腊”侧重于时间概念,而“腊味”的“腊”侧重于食品加工方法。两者都包含了“腊”这个字,但含义有所不同。

相关内容:

一进腊月,就开始有了“年味”。年俗民谣中的第一句就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既是除夕倒计时的开始,也是企盼新年的开始。腊月里要为新年做的准备很多,收拾屋子、购置年货,还要根据节点准备很多吃食,比如腊八粥、腊八蒜,还有的人家专门做一些腊肉、腊肠等腊味。

问题来了:腊月的这个“腊”和吃食里的“腊”是一个意思吗?今天咱就咬文嚼字,聊聊腊月里这些“腊”味。

新华社资料图

腊字汉代才有,腊月却起源秦汉

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但是,“腊”这一字到汉代才正式出现。为什么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呢?

农历十二月已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且“腊”与“蜡”相似,人们便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正如《祀记》记载:“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腊月有哪些美食?其中腊字什么意思?

提起腊月里的美食,腊八粥和腊八蒜首当其中。一个是腊八时熬粥,一个是腊八时腌制,两种美食中的“腊”都是源自腊八,与腊月中的腊是一个来源一个意思。

那腊肉、腊肠、腊鸡、腊鸭等腊味里的腊,也是腊月的意思吗?

先从腊字的释义分析——

腊 〈名〉

1. 农历十二月

2.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两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称一腊 。如:戒腊、夏腊、法腊

3.人出生后七天

4.冬季腌制、烟熏而成的食品 。如:腊肉、腊鸡

5.另见 xī(是的,腊是多音字,也念xī)

〈名〉(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如:腊肉、鱼腊(即干鱼)

〈动〉晒干;制成干肉。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也就是说,“腊”既有农历十二月这种时间上的意思,也有干肉或做腊味的意思。那腊味的“腊”,到底是哪种意思呢?

抽丝剥茧,我们再从腊味的传说和做法入手分析一下。

关于腊肉有个很古老的传说,古老到与“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有关。

话说有一年尧帝南巡时,在湖南境内吃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xī)肉。

之后,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xī)肉后,兴然作诗,并将其改名为腊(là)肉。

跳出传说,回到现实。

传统做法中,腊味一般两种做法。一种是在冬天做,甚至只在腊月做,因为低温下鲜肉更不易坏是名副其实的腊肉。另一种是将肉类盐渍后,进行熏制或风干,这也是腊味的一种典型做法。

说到这里,谜底似乎已经解开,那就是腊味的“腊”既有时间上农历十二月的意思,也有干肉的意思,但是,“腊”一定是干了的肉,是否在腊月制作均可。

所以,腊月的“腊”与腊味的“腊”是“同异共存”的。

二者都有农历十二月的意思,但腊月的“腊”还有祭祀的意思,腊味的“腊”还有“风干”的意思。你猜对了吗?

关于年,您有什么温馨甜蜜的回忆呢?欢迎发送邮件至bjwbsyzk@163.com投稿,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新年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李晓雨

发布于 2025-07-13 21:43
收藏
1
上一篇:说文解字第844课揭秘,腊月“腊”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腊七腊八寒意浓,冬日保暖之余不容错过的传统风俗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