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加强探微,徽县名称由来考据新发现

冉加强探微,徽县名称由来考据新发现"/

冉加强先生的《徽县名称来历考据》可能是一篇研究徽县名称起源和历史的学术论文或文章。以下是对徽县名称可能来历的一些考据思路,但请注意,以下内容并非冉加强先生原文,而是基于一般历史研究方法的推测。
徽县,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隶属于陇南市。关于徽县名称的来历,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考据:
1. "历史渊源": - 徽县可能得名于古代的徽州地区。徽州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徽州府的辖区,而徽州府因徽州山得名。 - 徽县可能因古代的徽人聚居地而得名。徽人是指历史上居住在徽州地区的汉族居民,他们以经商、手工业闻名。
2. "地理环境": -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与汉江谷地之间,地形复杂,可能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 汉水流域在古代称为“汉中”,徽县位于汉水上游,可能因此得名。
3. "文化传承": - 徽县可能因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或重要事件而得名。例如,徽县可能因某位古代名人或历史事件而成为著名地点,从而得名。
4. "考古发现": - 考古学家在徽县地区可能发现了与名称相关的文物或遗址,从而揭示了名称的来历。
5. "文献记载

相关内容:

徽县名称来历考据

冉加强

徽县是甘肃东南部的千年古县,历史上先后有过河池、徽州、徽县等名称。对于为何命名为“徽”?来源说法语焉不详,没有一个较权威的、有说服力的证据,笔者查阅资料,对徽县名称来源做一初考,提一家之言,求方家斧正。对于安徽徽州、广西河池、河南辉县等地名来源也进行了整理,使大家对相关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徽县设县历史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在陇西郡东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辖河池县(治所在今徽县银杏树镇)。南北朝元嘉二十年(443),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郡地,河池又归入北魏。后北魏孝昌二年(526)于河池地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并在今徽县东南置思安县。北周时广化郡隶凤州,领广化、思安二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属凤州。仁寿元年(601),又改广化县名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605-618)初,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属凤州。后周(951-960)建立后在其境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北宋开宝三年(970)河池县移治固镇。南宋绍兴(1131-1162)初,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此。1258年,元宪宗蒙哥率兵渡嘉陵江“系舟为梁”入蜀(《徽县志·卷之二·载记·汪德臣》载),以凤州仍治梁泉县(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另外在河池县设置南凤州,领河池、永宁、两当三县,至元元年(1264),南凤州改名徽州。明洪武七年(1374)降为县后又升为州。

雍正七年(1729),徽州又降州为县,改为徽县。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改名为徽成县。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至今河池地名曾使用1300年(不含改名广化县),徽州地名使用465年,徽县地名使用291年(不含徽成县地名3年),“徽”使用756年。河池、徽县、徽州地名使用历史都很悠久。

二、徽县来源考据

徽县地名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徽郡志·卷之一·舆地志》载“按旧志云:山峰秀美故曰徽”。二是流传盛广的百度百科“徽县”词条“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县名”。对于“山峰秀美”说,笔者认为没有体现出当地山川地貌特点,山峰秀美的地方很多,为什么独取“徽”?对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之说,笔者查阅资料,徽山驿明代《徽郡志》有准确记载,宋及元初没有记载。城北隅之山明清都称呼为“钟楼山”(现今吴山,因有吴玠《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得名),也没有“徽山”名称,故也不大准确、贴切。是徽州名称早还是徽山驿设置早,没有准确记载。

据《徽郡志》记载,“徽山驿,在县城北街,有堂、后堂,东西序有库、狱,有门竖、驻节坊,驿丞一员(吏目)”,驿丞先后有李巡(济阳人)、任议(任丘人)、郭桐、范尚敬(繁峙人),有斗级两名(每名准银二两)、馆夫三名(每名准银四两),有中马两匹、下马两匹、驴六头。

据嘉庆十四年(1809)张伯魁著《徽县志·卷之三·建置志·公署》载:“徽山驿在北街……万历(1573-1620)间先后裁缺驿丞……其遗迹皆无可考”。

《徽郡志》记载曾有青泥废驿(今大河店镇青泥村)、黄沙河废驿(今嘉陵镇田河村康坪)、长举废驿(今陕西略阳白水江镇长丰村)、鱼关废驿(今虞关乡许坝村)等驿站信息。《徽县志》记载有河池驿(今银杏树镇银杏村)信息。

北宋开宝三年(970)县治从银杏树镇河池故县移居固镇(今先农旧城),至元数遭焚毁,有环城遗址。何时移到今址不可考。明洪武(1368--1398)初年知州金坚始创修城池。正德六年(1511)扩修时将钟楼山(今吴山)包入城内,嘉靖元年(1522)知州白松重修。顺治七年(1650)知州杨三辰、康熙初年知州徐 起霖、嘉庆四年(1799)知县李受曾、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张伯魁等都重修过。

根据现有信息判断,徽州县内应该有座徽山,徽州名称应该来源于徽山。徽山驿设在北街,现城址创修于明初,根据4名驿丞名单和万历年间裁缺推测,徽山驿应该晚于徽州名称。

那么究竟哪一座山才是“徽山”?根据“徽”字本意,有“徽,善也。止也”(《尔雅·释诂》)的意思,也有“元德充美”的意思。其实“徽”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袆”(音字。“袆”本意是指妇女的佩巾。《文选·张衡〈思玄赋〉》里面有“舒诌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褂徽”句。郝懿行《尔雅·义疏》载“帏(音,本或作袆,又作徽。徽、帏皆袆之假音耳”。《尔雅》记载“妇人之徽谓之缡(音”,《诗经·豳风·东山》载“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缡”意思就是妇女的头巾。汉·毛亨《毛诗古训传》载“缡,妇人之袆也。母戒女,施衿结帨”。根据以上来看字义“缡、袆、徽”三字有相同的意思,就是均指妇女头巾。据《徽郡志·卷之一·山川》载“铁山,南四十里,其山似巾,又名巾子山,悬崖万仞,时出云雨”。《徽县志·卷之一·山水》载“青泥岭,东南二十五里,其最高峰为巾子山,岭支山也。唐时入蜀要路”,又载“巾子山,东南四十里,其山巅峦瑰垒,望之形似巾子,故名。不与众山相属,四围仰承,如百体之尊元首也。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青泥,宋始称铁山。陡壁直上,约五六里至其巅,俯瞰城郭,西南倚山一角有虞关镇”。铁山巍巍,风景秀美,山、城互眺,是陈仓古道、陇蜀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吴玠抗金保宋之“蜀口”,历史上文人墨客也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可以说是徽县的地理标识、自然标识、历史标识、文化标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因铁山“形似巾子”可以称为“袆山”,“袆”“徽”通假,故又可以称为“徽山”,境有“徽山”,故州名“徽州”,也基本符合“旧志山峰秀美曰徽”的说法。

三、安徽徽州、广西河池、河南辉县的名称来历

(一)安徽徽州

据《徽州府志》载: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徽州的徽和安徽的徽皆来源于此。徽岭又名翚(音)岭,翚与徽同音义。“翚”《尔雅·释鸟》载“鹰隼丑,其飞也翚。”王安石曾在翚岭写下“晓度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诗句。古有翚岭关。现在仍然有“翚岭脚村”“望翚亭”等地名。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徽州地名暂废。1949年5月,成立徽州专区,属安徽省徽州专区歙县。1956年1月,撤销徽州专区,改属芜湖专区歙县。1961年重设徽州专区,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1979年改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1987年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设黄山市徽州区,1988年3月徽州区成立。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 ,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和新中国成立至今,安徽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855年之久,比徽县的“徽州”名称使用长465年。徽县的“徽州”地名比安徽的“徽州”晚命名143年,早改县183年。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二)广西河池

古时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壮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筑一座山坝,并日夜灌水,终因操劳过度而逝,此地最终还是没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几条河与池塘,后人为了纪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为河池。在宋初置河池县,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河池县改名怀德县,大观四年(1110),复改名河池县。明天顺六年(1462),河池县改为庭州,不久复改河池县。弘治十七年(1504)升为河池州,始设流官。民国元年(1912),河池州改为河池县。1965年5月设立河池专区,1971年河池专区改为河池地区。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县级河池市。2002年6月,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县级河池市改为金城江区。从宋初设立河池县至今,广西河池地名已使用1900多年。广西河池县地名使用比徽县晚1100多年。

(三)河南辉县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三川郡。西汉时县境东部置共县,西部属山阳县。隋开皇六年(586)改置共城县。唐武德元年(618),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1192)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魏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句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1988年10月撤销辉县,建立辉县市(县级)。“辉州”地名使用153年,“辉县”地名至今使用655年。


作者简介

冉加强,男,徽县委宣传部职工,爱好文史。



来源:徽县陇蜀文化研究会

发布于 2025-07-14 03:57
收藏
1
上一篇:消防新标志大揭秘,快来认识下这些安全标识新伙伴 下一篇:云游中国,探秘“江南第一山”——莫干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