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肉”部的两个汉字:“䏖、臘”。“䏖”在现代汉语已不使用,属生僻字。“臘”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腊”,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腊”。
1、䏖。读音有两个:
(一)zhè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䏖,瘢也。从肉,引声。一曰遽也。”形声字。本义有两个:
其一、伤痕。即《说文》所说“瘢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瘢,痍也。痍,伤也。”《广韵·轸韵》:“䏖,杖痕肿处。”

(伤痕)
其二、急遽。即《说文》所说“遽也。”
此二义均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yǐn。读音出自《广韵》。脊背肌肉。《玉篇·肉部》:“䏖,脊肉也。”
《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其为人,赤郄,广䏖,脱面,小头。”这类人的形体特征是,皮肤偏红色,脊背宽广,尖脸,头小。
䏖的小篆写法如图:

(䏖的小篆写法)
2、臘(腊)。读音有两个:
(一)là。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从肉,巤(liè)声。”形声字。本义是腊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腊,本来指的是腊祭的祭名,因为腊祭在腊月腊日举行,所以叫指这一天叫作“腊日”,为啥叫“腊”呢,王筠《说文句读》“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后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臘(腊)”这个字,来源于“獵(猎)”,其中的“巤”来源于禽兽的毛发。简言之,因为人们在每一年新旧交替这一月要举行腊祭,所以才把这个月叫“腊月”,而之所以叫“腊祭”不叫别的祭名,来源于獵(猎)物的“巤”,原始时代的人们,猎取禽兽的多少代表着一年的收成,非常重要,因此有了“腊祭”这个祭名。

(腊祭)
“腊”的本义指“腊祭”,是古代的一种祭名。
注意:关于“腊”与“臘”的区别。古代有“腊”字,本义指干肉,音同“昔”(xī)(“腊”在本义之外还有两义:其一、晾干;其二、皮肤皴皱)。后代称一种醃肉为“臘肉”(下面会有此义的解说),有的人就把“腊”当作“臘”的简体用,后来简化字又采用了这个简体(由此类推的还有“獵”简化为“猎”,“蠟”简化为“蜡”)。这是汉语里的“同义换读”现象,具体可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修订版,210页)。
《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这一句,需要分开解说:
冬至: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古代时,冬至是节气的起点。
三戌:古代以六十甲子纪日,六十甲子中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共五个戌日。这里的“三戌”,指的是冬至这天以后的第三个戌日。
腊:腊日,即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时间点基本相当于现在的腊月实至“腊八”左右,只是“腊八”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佛教的节日,古代的“腊祭”反倒渐渐消亡了。

(中国民间的腊月祭祀)
祭百神:古代的腊祭在新年、旧年交替之际、农闲之际,大猎禽兽以祭。这里的“百神”,并不明确指百神,而是指众多的神明。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也。’”杜预注:“岁终祭众神之名。”宫之奇带领了他的族人出走,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现在不是祭土地神和腊祭的时候,为什么要杀牛祭祠呢?
腊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农历十二月。如:腊八饭。至于为什么腊用来借指十二月,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史记·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十二月,陈王退到了汝阴。

(腊八粥)
(2)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两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称一腊。如:夏腊;法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今比邱或言腊,或云夏,或言雨亦尔。皆取一终之义。案天竺多雨,名雨安居。从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也。上火罗诸国至十二月安居,今言腊者,亦近是也。此方言夏安居,各就其事制名也。”

(佛教的夏安居仪式)
又受戒后每度一年亦称“一腊”。刘禹锡《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问年八十二,问腊六十一。”
(3)冬季醃制的干肉。如:腊肉。腊肠。

(腊肉)
又引申为醃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寻几个獐鹿兽兔还家,醃腊起来。”
(4)缉治。王褒《僮约》:“结苇腊纑。”章樵注:“腊,缉治也。”
(5)人出生后七天。明田艺蘅《玉笑零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二)liè。读音出自《集韵》。剑的两刃或剑身与剑柄交接处。《周礼·考工记·桃氏》:“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郑玄注:“腊,谓两刃。”
腊的小篆写法如图:

(腊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84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