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玩具小零件、别针、牙签、枣核......这些都是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常客”,近期一枚小小的“徽章”也被列入“常客”名单。
近日,一名男孩因误吞了2枚少先队队徽导致肠穿孔,被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进行救治。万幸的是,医生通过手术取出2枚少先队队徽并修补了肠壁,呼吁家长关注儿童误服导致的意外伤害。
6月8日(周日)晚,一年级学生天天(化名)因剧烈腹痛、呕吐就医。就医后才知,他于 6月6 日、7 日(周四、周五)先后吞下两枚少先队队徽。
“前一天孩子就喊肚子疼,我们以为是老毛病肠炎,给他吃了药。” 天天奶奶懊悔地说,孩子因害怕一直没敢告知吞少先队队徽的事。原来,天天在学校午睡时含着少先队队徽玩耍,睡着后不慎吞入。第二天,他又吞下一枚,试图将第一枚吸出。
因孩子未及时告知,家长起初误以为是肠炎复发。检查后,天天被紧急送往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进行急诊腹腔镜微创手术。
“腹腔镜进去后,发现第一枚磁铁是在升结肠的位置,第二枚磁铁在距离小肠的末端——回肠大概五六十厘米的地方,两枚磁铁紧紧地吸在一起,中间还夹住了一块小肠。”主刀医生普外新生儿外科袁亮主治医师说,取下磁铁后,发现四处肠穿孔,只有将坏死的肠管进行切除后缝合。

四处肠穿孔
“磁铁的吸力很强,成人用手将磁铁掰开也需要花不小的力气。”目前天天已经顺利出院。

从孩子消化道内取出的队徽
袁亮医生提醒各位家长和老师,儿童好奇心强、安全意识弱,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如果不小心误食异物,孩子及时和大人反馈,及时就医,避免拖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一个月以来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接诊近20例
因吞服少先队队徽或队徽磁铁的
消化道异物患儿
消化科总住院医师杨丽燕主治医师介绍,患儿的年龄大多在6岁半到10岁之间,吞服单枚磁铁、没有明显症状的患儿,我们会告知密切随访观察。其中3例患儿吞服队徽后卡在食道里,消化科医生通过急诊胃镜取出,还有1例患儿因吞服两枚磁铁,出现肠穿孔,情况严重,由普外新生儿外科医生进行紧急手术。
钉子、电池、打火机……
“熊孩子”还有什么不敢吞
近日,重庆永川一名年仅2岁2个月的幼儿因误吞直径约2cm的纽扣电池,导致电池卡在食道胸2~胸4椎体水平,引发呕吐、哭闹不止及发热(热峰达38℃)等危急症状。家长自行给予头孢及感冒冲剂处理后症状未缓解,紧急送至永川区中医院儿科就诊。
该院儿科联合脾胃病科、麻醉科组成多学科急救小组,制定了全麻下无痛内镜微创取出方案,成功将滞留食道的纽扣电池完整取出。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恢复情况良好。
孩子天性爱探索
非常喜欢用嘴巴
去尝一尝自己好奇的东西
所以儿童吞食异物事件屡屡发生
有儿科医生展示了近年来
从“熊孩子”胃里取出的各类异物
硬币、纽扣电池、钉子、钥匙
发卡、图钉、别针等

消化科医生从孩子体内取出的各种各样异物
医生提醒,像纽扣电池是比较危险的,纽扣电池一是放电,二容易发生液体渗漏,容易形成烧伤和化学性的腐蚀伤。化学性的腐蚀伤对胃黏膜、食管伤害比较大。
一旦误食,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有没有消化道上不舒服的症状,比方说呕吐、流口水、不愿意吃东西、肚子疼等,那就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做检查,越早越好,把危险降到最低。
如何预防孩子吞食异物?
1.监护人应提高防范意识,收好容易被小朋友误食的小物件,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强化食物识别意识,杜绝小朋友将异物放入口中(如:尖锐物品、电池、牙签、硬币、首饰、玩具小配件、磁力珠、枣核等)。
2.在小年龄儿童口腔护理时,减少使用易折断的物品,如棉签等,降低被儿童咬断后吞入的风险。
3.禁忌空腹进食大量柿子、山楂、黑枣等,预防植物性胃结石。
4.注意饮食卫生和习惯,避免误吞毛发而致毛发性胃结石。
转发提醒
看顾孩子千万别大意
重庆晚报综合永川区中医院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
来源: 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