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揭秘台风名字的由来,背后竟隐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讲究

涨知识!揭秘台风名字的由来,背后竟隐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讲究"/

台风的名字来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 台风命名的历史
1. "早期命名":在20世纪之前,台风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式。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习惯命名,名称往往带有地方特色。
2. "统一命名":20世纪5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WMO)开始统一台风命名。这个系统称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命名系统”。
### 命名规则
1. "命名列表":台风命名列表由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组成,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些名字循环使用,大约6年一个周期。
2. "避免敏感":在命名时,会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政治、宗教或种族敏感的名字。
3. "性别和季节":台风名字通常是女性名字,但在某些地区,也会使用男性名字。此外,不同地区的台风命名可能还与季节有关。
### 命名背后的讲究
1. "文化寓意":许多台风名字来源于当地文化,如神话、历史人物或自然景观。
2. "易读易记":为了方便传播和记忆,台风名字通常简洁、易读。
3. "避免重复":同一台风在不同地区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名字,但国际上统一使用一个名字。
### 中国的台风命名
中国是台风命名系统的成员国之一,提供以下10个名字:
- 01. 风神 -

相关内容:

“台风‘杜苏芮’已加强为超强台风,预计明日登陆我国东南沿海……”每当台风来袭,新闻里总会出现一个个听起来或温柔或霸气的名字。你有没有好奇过,这些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的台风会被“除名”?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台风命名的神秘面纱。


台风命名史:从混乱到规范的演变


在过去,台风的命名并没有统一标准,世界各地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门,常常造成混乱。


- 我国古代,人们会根据台风发生的时间来命名,比如把农历六月的台风称为“六月风”。

- 西方国家则喜欢用人名给台风命名,起初只用女性名字,后来因争议太大,才加入了男性名字。

- 加勒比海地区,人们会用圣徒的名字给台风命名,比如“圣安娜”“圣玛利亚”。


这种各自为政的命名方式,在台风跨国影响时很容易造成 confusion。比如同一个台风,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字,给预报和防灾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直到20世纪后期,统一台风命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决定,从2000年开始,对西北太平洋的台风采用统一命名法。这一方法沿用至今,让台风命名终于有了全球通用的“规则手册”。


现行命名规则:140个名字循环用


目前,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命名表由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按顺序循环使用。这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美国等,基本都是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区域。


这些名字的选取有明确要求:要易读易记,不能有不好的含义,最好能体现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会看到台风名字里既有自然现象,也有人名、动植物名,充满了地域风情。


- 中国提交的名字多源自神话、自然景观或文化符号,比如“”“嫦娥”“泰山”“海棠”。

- 日本的名字常和星座、动植物相关,比如“天鸽”“摩羯”“浣熊”。

- 泰国的名字则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自然气息,比如“山猫”“帕卡”“丽琵”。


当一个台风生成后,就会按照命名表的顺序被赋予名字。比如今年第1号台风叫“珊瑚”(中国澳门提交),第2号叫“玛娃”(美国提交),依次类推。等140个名字用完,就从头开始循环。


特殊情况:台风被“除名”的原因


不过,并不是所有台风都能“寿终正寝”地用完自己的“名字额度”。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重大灾害,比如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或巨大经济损失,其名字就会被从命名表中移除,也就是“除名”,之后再由原提交国或地区补一个新名字。


比如2005年的台风“龙王”(中国提交),在福建等地造成严重灾害,后来就被“除名”,由“海葵”替代。2018年的台风“山竹”,因破坏力极强,也被移除命名表,后来泰国提交了“山陀儿”作为替代。


还有些台风被除名是因为名字本身有问题。比如台风“韦森特”,原是马来西亚提交的“温森特”,但因发音和“台风”英文“typhoon”太接近,容易混淆,被更换为“韦森特”;后来“韦森特”因造成灾害,最终还是被除名,由“兰恩”替代。


截至目前,已有近50个台风名字被“永久开除”,每一个被除名的名字背后,都对应着一场令人难忘的灾害。这种除名机制,既是对受灾地区的尊重,也能避免人们因听到熟悉的名字而联想到痛苦回忆。


有趣细节:这些台风名字藏着故事


台风命名表中,不少名字都有着有趣的背景故事,让人在了解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 “”(中国):源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寓意其“神通广大”,但也暗含提醒——台风的威力如同的本领,不可小觑。

- “莫兰蒂”(马来西亚):原是一种树名,但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在福建厦门造成重大破坏,成为当年全球最强台风之一,最终被除名,后来由“妮亚图”替代。

- “利奇马”(越南):是一种水果名,听起来温和,可2019年的台风“利奇马”却成为当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造成多地受灾,最终被除名,越南后来提交了“蓝湖”作为新名字。

- “卡努”(泰国):是泰国传说中的一种热带水果,这个名字曾被使用过多次,最近一次是2023年的台风“卡努”,因路径曲折、影响范围广引发关注,但未达到除名标准,所以未来还可能再次出现。


这些名字既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也在一次次台风事件中被赋予新的记忆,成为连接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特殊纽带。


为什么要给台风命名?实用价值很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给台风命名有什么意义?其实,这背后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 便于区分和记忆:每年西北太平洋会生成20-30个台风,有了名字后,无论是气象预报、媒体报道还是公众讨论,都能快速定位到具体台风,避免混淆。

- 提升防灾效率:当台风来袭时,政府部门发布预警、组织撤离,用名字称呼台风能让信息传递更清晰,公众也能更直观地关注台风动态,做好防范准备。

- 增强国际合作:统一的命名规则让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台风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合作更顺畅,尤其是台风跨国影响时,能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应对。


可以说,台风命名看似是给自然现象“起外号”,实则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智慧体现,既兼顾了实用性,又融入了文化元素。


总结:台风名字里的科学与人文


从混乱的命名到统一的规则,从循环使用到特殊除名,台风命名的背后,既有科学的严谨,也有人文的温度。每一个台风名字,都是自然与人类社会互动的见证——它可能带来灾害,也可能因独特的文化内涵被人们记住;它可能只出现一次就被除名,也可能在多年后再次“登场”。


了解台风命名的知识,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们在面对台风时,多一份理性认知和防范意识。下次听到台风名字时,或许你会想起:这个名字来自哪个国家?它背后有没有特别的故事?而这,也是科学普及带来的额外乐趣。


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台风命名规则可能还会不断完善,但无论如何,这些被赋予名字的台风,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需要保持敬畏,也需要用智慧和合作来守护家园。

发布于 2025-07-13 16:59
收藏
1
上一篇:唠“科”话|台风命名揭秘,迅猛台风为何叫“蝴蝶”?台风名字背后的奥秘大公开! 下一篇:【科普时间】台风,揭秘台风的利与弊,风雨中的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