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城岭中的龙脊金坑梯田/摄影:黄苏理
桂林北部的龙胜地区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界地带,
“万山环峙,五水分流”,
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
越城岭自东北迤逦而来,
向西南延绵而去,
崇山万叠,峭壁千寻,
河谷幽深,水流湍急。
虽然在红军战士看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但在“民以食为天,土里刨食”的古代,
龙胜先民却面临无田可耕的尴尬境地。
为了生存,
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聚集在这高山峡谷中,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
硬生生地从高山峡谷中开垦出了令现代人惊艳的梯田,
养育了自己,
也震惊了世界。

古壮寨梯田中的壮瑶民居——干栏式建筑
龙脊梯田绝在何处?
2018年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首的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
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
有5个地方的梯田被列入,
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之首,
又绝在何处呢?
龙脊梯田隶属桂林市龙胜县管辖,
历来是壮族、瑶族、侗族、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5%以上。
龙胜境内山多人多地少,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境内最高海拔为1940米的大南山,
最低海拔为163米的桑江出口石门塘,
从最低海拔至最高海拔垂直高差1777米,
16度至4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2%,
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12.8%,
山峰与山坡常呈阶梯状倾斜,
部分地方形成悬崖峭壁。

龙胜村
勤劳勇敢的中国先民,
为了生存,
硬生生地在荒野陡坡开垦出了数百块梯田,
至今养育着龙胜人民。
龙脊梯田有三绝:
一是开发历史最悠久:
龙脊梯田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
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经形成。
唐宋时期龙脊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
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
龙脊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堪称世界梯田原乡。
二是开发梯田的山坡最陡:
龙脊地区属于高山—阶地—河谷地貌,
山体海拔近千米。
龙脊梯田有500余级,
面积约70平方千米,
龙脊梯田精华段从300 米一直上升到1100 米,
从下至上垂直高度一般为500米—800米。
一般适合于开发梯田的山坡不超过30度,
而龙脊梯田坡度大多在26度—35度之间,
最大坡度达50度以上。
三是单块梯田面积最小:
龙脊梯田有青蛙一跳三块田的说法,
形容梯田的狭窄,
也正因为如此,
才造就了龙脊梯田陡峭绝美的形态。
在龙脊一直有个传说,当地曾有一个苛刻的地主交代农夫说,一定要耕完206块田才能收工,可农夫工作了一整天,数来数去只有205块,无奈之下,他只好拾起放在地上的蓑衣准备回家,竟惊喜地发现,最后一块田就盖在蓑衣下面!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龙脊梯田最窄处刚好容得下一个犁头。

梯田大部分只能容得下一个犁头/摄影:文雪山
秧苗生长季节,
远远望去,
梯田犹如一条条绿腰带缠绕在崇山峻岭间,
煞是壮观。
龙脊梯田水从何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龙脊梯田是耕作稻田的水田,
水从山顶最高处的梯田一阶一阶往下流,
上面水的满了,
才能流往下面。
而在插秧季节,
要灌满龙脊全部20多万亩梯田的水,
需要用掉1亿人口1天的用水量。

龙脊水稻梯田
龙脊山上平日里的水量并不大,
可到了插秧的季节,
漫山遍野的梯田中竟溢出了源源不断的流水,
这水从何来?
原来,龙脊梯田一年四季,
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山顶分布大量沼泽地。
根据龙胜县气象局资料,
龙脊梯田最大月降雨量670毫米,
相当于华北地区年降雨量,
吐鲁番地区7—8年的降雨量,
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
相当于年平均1.8米到1.9米的水覆盖整个山区,
山高谷深,局部形成了多个小气候,
当地人称娃娃天,
说下雨就下雨,
雨量很大很急。

龙脊水稻梯田
那么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为何龙胜地区雨水多?
这么多的雨水都哪里去了?
这就要从我国华南地区地形说起,
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
“五岭”统称为南岭,
南岭为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边来的冷空气和南面来的暖湿气流
在南岭地区交汇,
形成了多雨且云雾缭绕的特殊气象。
而龙脊梯田所处位置在地质学上被称为
“江南古陆”,
耕作土壤由距今8亿年左右的上元古界蓟县系板溪群变质碎屑岩风化后形成,
原始的岩石类型
为粉砂岩、泥岩、页岩、板岩等。
岩石风化后变成了粉质粘土和粘土。
这种类型的风化土壤
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
其下1.5米—2米就是页岩和板岩形成的基岩,
这种岩性具有非常优越的隔水性。
因此整个越城岭山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蓄水池,
天然的雨水源源不断被输入山体,
雨水储存在巨大的山体空隙中,
饱和之后就会沿着裂隙从上往下流,
只要找对了出水口,
就有水流源源不断涌出,
从山顶的梯田一阶一阶往下流,
最后汇入山底沟谷河流。
充足的天然降水、良好的隔水岩性和
巨大的山体,
孕育了山中的小溪和泉水,
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山水景观。
植被、土、水和气候,实现了水稻生产环境的最佳组合。

千层梯田千层浪/摄影:陈善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
从万木葱茏的森林到瀑布飞溅的绝壁石崖,
壮族和瑶族等多民族先民在有泥土的地方,
依靠最原始的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
在高耸如云的越城岭山脉龙脊山上开垦出面积大不过一亩、
小至蓑衣可盖的稻作梯田。
龙脊梯田,
不同农时景色绝异,
春耕时节吆喝黄牛于云间,
犹如耕云播雾,
远远望去,
一块块水田如山舞银蛇;

春天来了/摄影:毛向琳
秧插过后,
像千万条翠带遍缠群峰,
如绿蟒环绕;
耘田之后,
风吹禾浪荡漾,
宛如山在摆动,
沁人心扉;

浓浓夏日秧苗生长季/摄影:刘伟
金秋时节,
满山一片金黄,
处处能闻稻花香;

秋日千层浪/摄影:卢新忠

龙脊金坑梯田秋收/摄影:李桂柏
隆隆冬日,
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别有一番景致。

冬日银装/摄影:盛桂林
龙脊大山的怀抱里还有一个
“天下第一长发村”,
这就是黄洛红瑶寨。

大寨夜景/摄影:谢振德
寨子里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
这里的妇女无论是青春少女,
还是耄耋老人,
大部分青丝飘扬,
很少见到白发。

黄洛红瑶寨女人的长发
全村60户人家中,
头发长达一米以上的有60名,
最长的达2.14米,
红瑶女以长发为美,
因为长发有着“长长久久兴旺发达”的寓意。
红瑶寨的女人为何蓄发?
又是如何保养长发的呢?
这是一个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故事。

龙脊金坑梯田的瑶妹-17岁前
根据红瑶寨当地习俗,
女孩子在17岁成人礼之前从不轻易露出自己的头发,
而是用头巾遮掩着。
成人礼仪式上,
伴着众亲友姐妹齐声唱响古老的《女儿歌》,
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阿婆用剪刀将女孩的长发剪掉。
这是这里的女孩除了出生时剃胎毛以外,
一生一次的剪发。
被剪下来的头发不是被扔掉,
而是用一块红布包好,
放进木匣内,作为陪嫁,
在她生完小孩后盘在头上。
所以生了孩子的妇女都有三束头发,
第一束是自己现有的,
另一束是成年礼剪下的,
还有一束是平时掉落积攒起来的头发。
这三束头发,
每天都要在头上盘好,
盘出龙脊梯田般弯弯曲曲的韵律。
环顾寨子所有的女人,
不管多大年龄,
盘在头顶上的头发都是乌黑发亮,
而护发的秘笈,
竟是利用龙脊梯田耕作的水稻,
做饭残余的淘米水来洗发。
龙脊人生于此、长于此,
吸取了大山的精华,
培育了龙脊精神,
她们装点了龙脊的山川,
开垦出了美如仙境的梯田,
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梯田文化,
龙脊的山水田园养育了龙脊的人,
使人们在自然中繁衍生息。

秋实/摄影:文雪山
龙脊梯田不仅有惊艳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来 源:地球杂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