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受保护引关注,螺蛳粉安全食用解析,专家权威释疑
“螺蛳”受保护,并不意味着“螺蛳粉”就不能吃了。这里涉及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螺蛳”指的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贝类动物,属于水生生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捕捞、交易、食用螺蛳等行为是受到法律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而“螺蛳粉”则是一种以米粉为主要食材,加入螺蛳肉、酸笋、豆腐等调料制成的特色小吃。这里的“螺蛳”指的是螺蛳肉,而不是活体螺蛳。制作螺蛳粉所使用的螺蛳肉,通常来源于合法的养殖场或市场,经过合法渠道采购的螺蛳肉是允许食用的。
因此,只要确保所购买的螺蛳粉中的螺蛳肉来源合法,消费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当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并支持保护水生生物的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相关内容:
【原标题】“螺蛳”受保护 “螺蛳粉”还能吃吗?
专家: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的非此“螺蛳”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有网友发现,“螺蛳”拟列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提出疑问,今年的网红小吃“螺蛳粉”还能吃吗?
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条关于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进行调整的有关规定,经组织科学评估,林草、农业农村两部门共同形成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有网友在通知附件中的名录里发现,“螺蛳”拟列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提出疑问,“螺蛳”成了二级保护动物,网红小吃“螺蛳粉”还能吃吗?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的“螺蛳”系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新增,属于腹足纲、田螺科,学名为Margarya melanioides。而与“螺蛳”一同拟被新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田螺科物种还有“东北田螺”。
针对网友的疑惑,6月28日,北青报记者联系了“螺蛳粉”的故乡广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该中心副研究员王大鹏介绍,名录中拟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螺蛳”与“螺蛳粉”中使用的田螺和石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拟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螺蛳’,是田螺科、螺蛳属,主要生长在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下面还分6个种。别说吃了,可能一般人连见都见不到。”
释疑
制作“螺蛳粉”使用田螺和石螺
“‘螺蛳粉’中的‘螺蛳’其实是我们广西当地的一种俗称,相当于是‘外号’不是‘学名’。我们在制作‘螺蛳粉’的时候使用的主要是田螺和石螺。”王大鹏介绍,螺蛳粉的汤主要是用石螺熬制的,石螺也是俗称,其学名叫“环楞螺”,一般食指大小,表面有清晰可见的环棱纹,是田螺科、环棱螺属。而螺蛳粉的配菜中的“螺蛳肉”则一般是田螺,主要有“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个头比较大,是田螺科、圆田螺属。“现在做螺蛳粉的螺主要是靠天然水域的人工捕捞和养殖,我们广西近几年也在大力发展养殖螺产业,‘螺蛳粉’的生产和食用完全不受名录的影响。”(记者 李卓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