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从“洋货”到“中国新特产”华丽转身的农产品不仅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也为产区增添了发展新活力那么那有哪些“中国新特产”现在发展得如何了?“洋货”变身“中国新特产”后还面临哪些挑战?
这些“中国新特产”可了不得!
如今,越来越多的“洋货”成为“中国新特产”,成为带富一方的特色产业。这些“中国新特产”,传承数千年来中国农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传统,丰富中国人的食谱,福泽全世界消费者,拓宽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赛道。那么,你知道有哪些“舶来品”已变身成备受欢迎的“中国新特产”吗?它们如今发展得如何了?
蓝莓蓝莓原产于北美大陆。因其种植效益高、市场潜力大,中国2000年开始商业化、规模化种植蓝莓,产业发展迅猛,蓝莓种植面积和鲜果产量飞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种植蓝莓的省份从最初10个扩至27个,并实现鲜果全年供应。2024年,中国蓝莓栽培面积超140万亩,比2020年增加44%,产量增加197%。

蔓越莓原产自北美地区的蔓越莓,近几年却逐渐成为了黑龙江特产。黑龙江省抚远市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蔓越莓种植面积4200亩,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过去5年,蔓越莓种植基地累计为农民分红400多万元,每年带动1000余人就业。

咖啡非洲是咖啡树原产地,走出非洲的咖啡在各地开花结果,也来到了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已经成为中国咖啡主产区。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云南咖啡目前种植面积约120万亩、产量约14万吨,均占全国的98%以上。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咖啡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主要出口至德国、荷兰、美国、越南等地。

鱼子酱鱼子酱,取自鲟形目鱼类的鱼卵产品是“世界三大美味”之一,长期被认为“稀有”“奢侈”。如今,全球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西方人舌尖上的奢侈品,变成价格更亲民的“中国新特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是人工养殖鲟鱼子酱第一生产大国,2023年鲟鱼子酱出口量为275.83吨。过去5年,四川天全鱼子酱产量增加了40吨。

鹅肝安徽省霍邱县和山东省临朐县,如今成为比肩法国朗德省的鹅肝重镇。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山东就引进了朗德鹅种,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优质的产品出口到日本等国。随后,著名的鹅养殖产地安徽省六安市也逐渐成了鹅肝生产加工基地。现在,中国产的鹅肝约占全球产量的45%。鹅肝,这个曾和鱼子酱、松露被欧洲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珍馐”的高端食材,如今也被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

夏威夷果中国夏威夷果产业的崛起是现代农业的奇迹。这个原产于澳大利亚热带雨林、被美国农场主冠以“夏威夷”之名的“贵族坚果”,如今在云南、广西的横断山区地带找到了新家园,享受着年均温度17℃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中国夏威夷果种植面积已达450万亩,果仁年产量超9500吨,“后来者”跃居世界前三生产国。

油橄榄油橄榄是世界名贵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因其果形似橄榄,果肉富含油脂而得名。橄榄油则享有“液体黄金”的美誉,主要产区在地中海沿岸国家。1964年,油橄榄被正式引入中国。甘肃省陇南市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油橄榄引种栽培的“黄金地带”。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推广,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油橄榄产区之一。

“洋货”何以成为“中国新特产”?
为什么这些“洋货”,能够逐步成为“中国新特产”?
首先,它们在中国能扎根下来,是因为中国有着培育产业集群的肥沃土壤。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能够找到相似的土壤、水源与气候环境。农作物不仅在中国可以“入乡随俗”,还能够开枝散叶,发展出一条条产业链,造福全球消费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表示,“新特产能够突破原产地的限制,顺应自然条件是前提,设施农业和现代科技只是推手。农业史上不乏外来物种引入的现象。大体上说,一种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被无意带入的,另一种是主动引进和推广的,但目的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因为它高产且营养物质丰富,能够促进人口的增长。新特产的主动引入则是为了迎合一种消费升级的需要——生产者出于对经济价值的追求。”
价格差异也是其中重要一点。由于需要从遥远的欧洲等国家进口,需要远途运输,这些美食原本的售价往往较贵,这就为相关国产品类赢得了利润空间。

除此之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这与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当下诸多“中国新特产”,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解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由国外供给激活国内需求,培育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潜力又让国内从业者看到了希望,致力于洋特产的本土化,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甚至还会出口海外,对全世界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叶琼伟说,看似普通的“中国新特产”,一头连着中国老百姓的增收,一头连着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澳洲坚果为例,目前国际市场近80%的供给来自中国,消费端的强大需求将会进一步刺激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洋货”变身“中国新特产”后,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市场发展、竞争加剧,一些“洋货”变身“中国新特产”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供需可能失衡,全国性扩种导致价格波动剧烈;二是品质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体验不稳定;三是品牌缺失,缺乏全国性品牌。
例如,对于像蓝莓这样大量生产的“中国新特产”来说,一个亟须面对的问题是,“蓝莓自由”之后,怎样不重走那些“网红水果”崛起又衰落的老路。就像阳光玫瑰葡萄的故事——当它成了精品水果市场的宠儿,大量果农涌入种植,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也大幅度下跌。一些果农为了追求利润,提前采摘或使用催熟剂,导致葡萄口感不佳,更是损害了阳光玫瑰葡萄的形象。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品质优势、打造全国性品牌,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做好品牌和品种的保护,持续进行新品种研发,地方政府有引导地种植,这些都能让新土特产持续保持生命力。”蔡海龙表示。

此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我国优质农产品市场还有不少增长空间。“现在已经出现饮食非常国际化的消费群体,虽然这一群体在整体人口比例中占比不算特别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体的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这类市场发展得较好,近年来相关市场还在稳步增长。”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表示。
未来,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区域的持续扩大,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美味的农产品选择。同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推动着农产品产业链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从农产品到加工品,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衍生品,农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甜蜜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