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到底还剩下多少家底?现在的英国,拥有着一份绝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殖民遗产——14块海外领土,总面积听起来吓人:172.8万平方公里。这数字,能和全球赖以争夺的土地划等号吗?别被这数字震住了,其中那块英属南极领地,国际社会根本不承认,单独拿出来就有170万平方公里。去掉这一块,“真家底”缩水得只剩2万多平方公里。一夜之间,昔日霸主变得只剩几枚“跳棋”。英国历史上最会“盘活”海外资产,这些弹丸之地,如今除了插着米字旗,还剩什么价值?谁在其间受益?谁又在背后暗战?不妨扒开这老牌帝国的“藏金库”,仔细看看。

一百多年前,英国靠枪炮、航海制霸全球。如今轮到这些小岛拼“软实力”:金融、旅游、军事基地,哪个才是隐藏王牌?打个比方——如果说维多利亚时代的进攻是拳头,现在婚后留下的海外领地就是钱包、小金库和几处“战略保险柜”。昔日掠夺的土地,如今有的成了离岸金融的天堂,有的靠旅游、房产赚美元,有的干脆变成了英美军队的“袖珍航母”。英国政府嘴上喊着“尊重自治”,关键时刻一出手,岛民的“独立梦”就碎成泡影。到底是保护、是占有、还是最后的利益争夺?我们一个个细数下来。
安圭拉看上去不起眼。96平方公里,全岛像一艘搁浅的小船,种点水果蔬菜,晒盐造船也勉强过活。真正赚钱的什么?旅游。晒盐业如何?主要做工业用盐,没法和玛瑙、碧海蓝天比人气。金融业势头猛,岛上银行越来越多,但连开曼、英属维尔京都够不上的体量。曾经有岛民一度宣布独立,抢过“话筒”,英国直接派兵封岛,“自治”二字成了空壳,你敢嚷,伦敦敢砸场。现在来看,安圭拉最值钱的是那片不动产——美国、欧洲游客一到旺季人流如织。2021年接待游客超七万人次,岛上五星级度假村连年扩张。这是英国“全球游牧经济”下的典型样本,靠海吃海,更依赖大国做后盾。

英属维尔京群岛面积不大,153平方公里,几乎与美属维尔京群岛连成一片。“加勒比海的避税天堂”——这是全球富豪的共识。数据显示,维尔京银行卡户数常年比当地居民多几十倍。2009年,离岸金融业贡献了岛上GDP的53%,旅游还是头把交椅,但住房、种植业日渐式微。论国际名气,不及开曼群岛,但作为英国法律视野下的“黑盒”,这里每年有千亿美金进进出出,谁也说不清源头。英美更喜欢拿这座“银行岛”做政治筹码,既揽税又能方便情报合作。有人说,这小岛好比一台自动洗钱机,英国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地人怎么看?有人反感全球监管压力,担心日后“外部治理”带来冲击。但岛上议员更爱英国的保护伞,“要不然,被美国罚到破产也没人救”。
开曼群岛是大金库没错。这片264平方公里的珊瑚礁,拥有世界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地位。有本事的都来开账户、设基金、走资本运作。2022年底,岛上注册公司数量超过本地居民十倍,各国资本在这里“游泳”,监管机构却只有几百人,形同虚设。这里旅游业发达,几万人“渔翁得利”,大开曼岛更是潜水胜地。开曼政府“亲美抗英”,经济命脉完全绑定美元。有人会问,一旦英国出事,这些岛会不会自寻出路?赤裸裸对比下,欧洲本土一旦经济遇冷,开曼、维尔京这种离岸基地反而更吃香,成为解套“灰资金”的跳板。岛民自信满满:“英国换首相,我都不怕,开曼的护照全球通用!”

蒙特塞拉特变成今天这片模样,是火山喷发硬生生改写了命运。102平方公里,三座火山雄踞,“黑土地”造就辣椒、马铃薯、红薯等热带作物。1995年,苏弗里耶尔火山大规模喷发,首府布莱兹变成“鬼城”,岛民不得不搬迁。截至2020年,岛上常住人口不足5000人。旅游业虽是主要支柱,但每年靠火山探险赚的钱远比不上灾后重建的援助。这里通信业发展迅猛,英国政府投入上千万英镑重塑数字网络。岛上年轻人则大多有移民英国的梦想,连当地的官员都苦笑:“要不是拿英国护照,岛会空一半。”现实摆在面前,生态灾害与殖民地梦想成反比,靠天、靠海、靠英国——能走哪一步,没人敢说。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海螺养殖业”支撑经济。整个岛区430平方公里,在养殖业、旅游、离岸金融三者之间“走钢丝”。全球最大海螺养殖场、珊瑚潜水业,成了小国大业。金融服务是后起之秀,英国法律、美元流通,像极了加勒比银行走廊。英国对这块地的掌控表面上论“自治”,本质一条“电话线”随时能改走向。游客年年递增,但靠旅游业吃饭的风险逐步暴露,疫情后岛内财政赤裸裸地见底。金融服务业不够强,农业又补不上,岛民呼声越来越高:要么增进与英国合作,要么更大程度上自我掌控。2019年经济数据,旅游业达GDP的一半以上,但政府担心靠单一产业过活终究危险。

百慕大群岛,“鱼钩形天堂”,“全球三大再保险中心”之一。面积只有七十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六万,保险、银行、金融服务与英美直接挂钩。疫情期间,全球金融动荡时,百慕大依然稳坐钓鱼台,2020年再保险业务规模高达千亿美元。进口依赖度高,但高收入人群、离岸财富大户聚集。岛内房地产价格世界顶级,哈密尔顿的豪宅上亿美金一套。金融业之外,旅游业靠中高端消费,普通游客想来并不容易。岛民自嘲:“这里能赚钱的行当,要么保险要么银行,要么直接卖房!”英国对这里的控制远远弱于直接殖民,更像是一个合作伙伴加监护人角色。
英属印度洋领地曾被岛上居民“请”出家门。查戈斯群岛及周边归属问题,成为21世纪国际法的典型案例:1960年代,英国强行征用土地,将原住民赶走,换来一个美英双基地。1971年后,全岛变成军事区。现在的印度洋核心——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在此布设中东和非洲登陆点。毛里求斯多次状告英国,2021年联合国裁定英国非法占领该群岛,但到2024年,英国并不理会,照旧作为自己的海外领土。岛群60平方公里,却是战略游戏中的“大象”。美英“铁哥们”,谁会轻易让步?

皮特凯恩群岛“剩下”百来位居民。波利尼西亚东南角,几乎已是地球的孤岛,面积47平方公里,连常住总督都没有。主业是邮票、手工艺品,水果出口聊胜于无。历史上作为“邦提号”叛变水手的后裔而闻名,如今更多靠英国财政补贴过活。岛民移民风潮越来越明显,年轻人“逃离小岛”,一个世纪内人口锐减八成。岛民私下说:“这里是地球上最无聊、消息最闭塞的伊甸园。”
直布罗陀——这块伊比利亚半岛的小石头,历经数百年争夺。英国、西班牙轮流据有,国际公约反复确认“主权”,但争端未停。直布罗陀被看作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锁钥”。2013年后,英国正式给直布罗陀居民完整国籍,但西班牙至今“虎视眈眈”。经济上靠金融、赌博、旅游业。一到晚上,两国边境海关吵得不可开交,本地房价连年飙升。西班牙年轻人在这里买房、谋职业,享受英国福利,英国人说“我们的港口,不卖!”西班牙人怒怼:“这是我们的土地,等着瞧吧!”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岛民依然选边站英旗,公投结果98%选择“留英”。

圣赫勒拿岛孤悬南大西洋。拿破仑最后的流放地,因历史“名人效应”吸引世界旅游者。12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一万。岛上农牧业、手工业为生,近年来金枪鱼出口崛起。但产业结构单一,本地人深知,经济命脉还是掌控在英国手中。2021年,英国对岛基础设施投资显著增长,提升了渔业、旅游吸引力,但岛民之间弥漫着“落单感”。年青一代考虑能否投奔伦敦、南非,大部分人将英国视为“远房祖母家”,习惯远程但依赖紧密。
福克兰群岛,南大西洋绵延的岛国,一场1982年英阿战争让世界记住这里。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权牢牢掌握在伦敦手中。2013年公投,98%岛民宁愿留在英国,如今岛群经济以牧羊、捕鱼为主。英国防卫费用年年维持,阿根廷屡次在国际舞台抗议无果,偶尔有阿根廷渔船偷偷越界,英军直接驱逐。岛内经济依赖英国补贴和外部市场,英式治理下,岛民对“归属”选择根深蒂固。阿根廷青年涂鸦写着“马尔维纳斯属于阿根廷”,岛民反击“不是我们要选择战争,是你们不懂得尊重。”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南大西洋最荒寒的冰雪荒岛。长期无人居住,被英国建为考察站和鲸鱼捕捞基地,经济以科研、生态旅游为主。阿根廷多次要求主权,国际法庭从未受理,英阿军事摩擦不时出现。2020年以来,生态环保成为新焦点,联合国限制区、科考项目接连上马,真正生活在岛上的,只有几只海豹和科学家。阿根廷网络舆论时有喊话:“我们的土地”!英国网友嘲笑:“你能住进去吗?”
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区,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地中海边缘,面积不大,英军3600人常驻。冷战时期用于南下苏伊士运河。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英国保留两块基地,成为今天英国海外军事力量的桥头堡。这里并非普通殖民地,更像军火库——全球安全格局微调,都能反映在这两片土地上的军事部署。英国“兼管”本地民生服务,地方居民不少人既反感又无奈。外媒数据显示,2019年英基地区对塞岛本地经济影响占GDP约3%。军事、经济、政治交织,矛盾持续。

英属南极领地,一块地图上的“虚拟地盘”。国际不承认,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等少数国家点头。科学考察为主,军事活动被南极条约彻底禁止。英国坚持插旗,实为科学博弈和地缘象征。该区域面积170万平方公里,“黑洞版疆域”,地图上庞大,现实价值悬而未决。2023年,英国南极气候科考基地曝光新成果,冰川融化、极端气候引起国际关注。岛民?不存在,只有科学家。
看似残存的殖民体系里,英美军事同盟、金融利益、退役殖民地身份、地区自治与“独立梦”胶着混杂。从火山无人岛,到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每一块地盘都被当作战略、经济、政治三重棋子打磨。一边是本地人对“自治”“经济自由”的渴望,一边是伦敦政府对主权、资源和战略通道的坚守,小岛暮色下的国旗和大国游戏里缩影分明。网友评论亮出态度:“英国精明得很,到底是保殖民还是榨剩余价值?”也有岛民吐槽:“一旦英国撤资,我们怎么办?”

“帝国余晖”正在漫长消散中,却仍旧牵动世界经济、军事、生态与地缘板块。下一个“独立爆点”会在哪里?谁在等着摘得这个“老牌帝国”最后一枚果实?至于命运如何书写,只看棋盘上的人如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