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生态、文化、幸福交汇,悠悠运河谱写时代新乐章

焦点访谈|生态、文化、幸福交汇,悠悠运河谱写时代新乐章"/

《焦点访谈》关于“生态河、文化河、幸福河——悠悠运河如何奏响时代新乐章”的报道,通常会聚焦于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报道内容概述:
---
"标题:生态河、文化河、幸福河——悠悠运河如何奏响时代新乐章"
"导语:"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如今,大运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奏响新时代的乐章,成为生态河、文化河、幸福河的典范。
"正文:"
"一、生态修复,重现碧波荡漾" 大运河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水质净化、河岸绿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大运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如今,运河两岸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文化传承,焕发历史光彩"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等。近年来,各地积极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遗产,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三、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繁荣" 大运河沿线地区依托运河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文化创意、物流等,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运河古镇、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国大运河,跨越古今、纵贯南北。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见证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多次深入运河沿线考察调研。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大运河千年历史,让它焕发新生呢?

  6月初,在北京什刹海荷花市场,一场名为“运河市集”的活动让往来游客纷纷驻足。

  尝一片地道的北京烤鸭,喝一口来自西湖的龙井,这并不是只有今天的人们才能享受的快乐,早在几百年前的元代,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终点,已经是北京最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

  几百年前,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进入北京,经通惠河一路向西,最后抵达什刹海,这一段水路,见证了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从北到南,中国大运河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南方的经济产品,像漕粮、布匹、茶叶、丝绸、瓷器,包括建北京城的建材都源源不断由大运河运往北京。历史上河面上布满了船只,桅杆林立、万舟骈集,历史上的马可·波罗,中外使节都要沿大运河而来,他们在运河上留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印记,所以运河沟通了南北,也连接了中外。”

  然而从清朝开始,随着水路改道和漕运逐渐式微,大运河流域一些河段淤堵断流,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通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从北向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启了新的篇章。

  每周一次测量水质、每天巡查两岸护坡,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关管理所河道巡查组组长王建军和同事们负责巡视的这段河道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的最北端。王建军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他的脑海里,大运河进入北京的这第一站是一段有味道的记忆。

  王建军:“小时候离着挺老远就能闻见臭味,臭气熏天,刮大风,大黑水卷着白泡沫。那会儿我估计水质透明度也就10厘米,请老百姓过来,说您在这站会儿,他可能都不乐意待。”

  2013年,北京市开启了污水治理三年行动管理计划,北运河也开始了截污、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两期治理后,2019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今天,在这条河边巡查,王建军他们的工作内容还多了一项。

  王建军:“2018年以后,钓鱼的越来越多,后来我们水务部门也在减河那边修建了50个钓鱼平台。”

  如今在北运河上,游客坐上游船,既能欣赏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绿色风光,也能体验当年漕运码头的繁忙景象,还能感受运河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现代风貌。

  从水下到岸上,从生态环境治理到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北京市按照全领域、全流域的思路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与文化发展处四级调研员于燕:“以大运河为纽带,协同京津冀以及沿线各城市加强交流合作。在水资源生态治理方面,开展了北运河的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已经对外开放了,同时规划建设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

  花草丰满的公园就是路县故城遗址公园,2016年,在这里发现了一片古城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过发掘和研究确定了这是一个汉代城址。出土文物显示,早在2000多年前,通州就已经有发达的制陶、冶铸等手工业,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汉代以后,因为自然水道的变迁,曾经的陆路要地旁水系逐渐丰沛,水路运输开始增加,通州把更多地域和文化连接在了一起。

  2017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建设公园和博物馆展示考古发现。六月中旬,这些历史遗迹都和观众见面了。

  2022年,大运河全线恢复贯通,大运河文化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浙江绍兴,每晚7点,游客从码头出发,就能开启一场穿越2500年的水上之旅。

  以“寻梦·绍兴”为主线的水上交互漂流剧以“水”和“酒”为双线,巧妙融合水秀、船秀、光影秀及实景表演,游客在50分钟的航程中穿行在光影交织、古今融合的运河之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详细了解了当地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强调要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这场夜游正是今年当地文旅开发的最新项目。

  中国大运河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边的几个高炉、烟囱矗立的地方,曾经是浙江省第一个钢铁厂——杭州钢铁厂,这一片区域也是杭州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源地。

  随着城市发展以及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启动,2015年,杭州钢铁厂这个基地正式关停,当地马上启动了杭钢工业旧址综合保护工程,钢铁厂逐步转型成为大运河杭钢公园。

  在保留珍贵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杭钢公园打造了户外大草坪、小火车等公共空间和体验项目,定期举办音乐节、文化展等潮流活动,成为了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除了杭钢公园,在杭州,大运河沿线还有油库、纺织厂等诸多工业遗存,它们经历了有机更新、活化利用后,也成为了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在杭州大运河边,不仅可以品味历史,也可以体验最新的国潮风范。在杭州萧山运河边的东巢艺术公园,原本的水路仓库如今开满了工作室、画廊、艺术书店,最新最潮的展览、活动也纷纷在此开展,每到节假日,人潮涌动。

  王建平是第一批入驻东巢艺术公园的商家,他第一次来时,就被这里的运河文化和历史气息深深吸引。

  从开园至今,像王建平一样被东巢的独特艺术氛围吸引而来的商家已经有110多家,园区节假日单日客流量最高超5万人次,年营收超1.1亿元。

  从大运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到大运河沿线考古发现不断上新,从讲述古老运河故事到焕发新时代运河的风采,再到古运河边新的产业和创意不断涌现,无一不在生动讲述着今天我们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生动故事。大运河文化带、经济带、生态带互为支撑,各美其美。千年古运河,再展新画卷。未来,中国大运河还将在传承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发布于 2025-07-11 23:14
收藏
1
上一篇:国运所系,运河之兴,揭秘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与传承 下一篇:来千年运河怎么玩才尽兴?攻略请查收→运河游玩全攻略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