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苗族溯源,数十万苗族从何而来?与中国苗族深厚渊源揭秘

美国苗族溯源,数十万苗族从何而来?与中国苗族深厚渊源揭秘"/

相关内容:

苗族,总让人想到银饰和盛装,还有那些欢快旋转的芦笙舞。可要说起他们的身世,却有人一口咬定是蚩尤的后代,也有人干脆说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乞丐”;你信哪个?反正现在,几十万苗族人分布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点也不少。这事听着,一半传奇一半现实,总让人琢磨不透他们到底从哪儿来、又为什么总是离开。

资料翻翻看,苗族的根啊,说起来绕了好几道弯。有学者依着《山海经》《史记》等说辞,把苗族祖先指给了九黎、南蛮这一拨。流转迁徙,从黄河边到江汉平原,后来被大风大浪赶着,才退守到云贵高原这些不太容易找到的角落。蚩尤,那个在涿鹿之战里跟黄帝打得天昏地暗的男人,被苗族人当作始祖。只是蚩尤最初是战神,苗族后世的歌里却多了点柔和和浪漫,这种变化奇怪但也挺有意思。

贵州,是苗族现代聚居的大本营。2019年统计,全国苗族差不多有396万,其中大半住在贵州,占全省一成多人口。有点数据味道,不过不罗嗦,差不多意思。贵州人来人往,在市集街头,看到女人脖子上挂着重得能砸断脖子的银饰,有点夸张,但确实是实情。苗绣和苗银,现在都成了文化的象征,旅游景点必须打卡。有时候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过度符号?

光是穿银饰唱歌还不算,苗族人把自己的生活也演成了传说。找对象时候,男孩女孩对山歌,很真诚地来回问答,没有见天大的场合,但有点像理想中的爱情故事。酒桌上一边喝一边唱,芦笙舞得让人失重,这些风俗在宋代就有苗语文记载。

说到底,他们的浪漫和自由,不是那种摆在橱窗里的装饰。吊脚楼、苗语、酸汤鱼,这些细节都是生活本身。可如果只看表面,就容易把他们想象太“诗意”,忽略了生活背后的一地鸡毛。苗家姑娘不是都等着嫁唱山歌的小伙子,有的想去大城市拼一把命,忘了祖先是九黎的,专心做自个“人上人”。

苗族总给人感觉是“与世无争”,可他们的历史,四处都是争斗的痕迹。明清两代,战乱、改土归流,苗族跨境而去。老一辈常说,小脚板被磨得起泡,背着家当从国内一路走去东南亚。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一拨苗族做这里的新移民。到异国他乡,名字也跟着变,有人自称“白苗”,有的被并进“老松人”,其实心里都清楚,血脉还是连在一块。

70年代,越战、老挝内战爆发,东南亚苗族成了乱世飘摇中的一群人。美国扶植的王宝将军,带着苗族武装加入了老挝特种部队,成了抗击“巴特寮”的一根硬骨头。有人骂他站错队,有人说他为族人争口气。历史如同泥水一样浑浊,哪有清清楚楚的对错?王宝的选边,说正了是“靠山”,说难听点,就是“赌命”。

1975年美军撤离,苗族部队一夜间化为乌有。老挝人民军反扑,苗族人是又跑又藏。当时美方“抛弃苗族”说法流传得满世界都是。可是,换个角度想,他们本来就不是美国人的亲生,自然说不准靠不靠得住!

逃难路上,有人被俘虏,也有学者统计,数千苗族丧命,多少家庭破碎。苟且偷生到泰国的苗族难民,就住在帐篷和破屋里。90年代中,王宝在美国说服美方腾出难民名额,几十万人分批到了美国,才算差点安稳下来。资料显示,2004前后才算送完最后一批。有点慢,有点无奈。

到了美国,加州、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几个州成为苗族新家。表面上是彻底的新生活,其实不少苗族人进了工厂和农场,起早贪黑。苗语在家里聊,在外头讲英语,孩子一代一代变成了“美籍苗族”,有人觉得归属感淡了。可十八姓苗族协会的成立,建立了一点联系——在社团教孩子认祖归宗,两头跑,多少留出条路。听起来像是“回归”,可现实场面有点尴尬,年轻人未必都愿意参加节庆。

值得玩味的一组数据,美国现在有了200多个苗族博士,2018年苗族有11位竞选地方官成功。“没有祖国的乞丐”这个标签,说出来像是嘲笑,其实正反映出苗族人在现实和身份之间摇摆。以前他们在老挝、越南吃闭门羹,到了美国挤出了一点声响。不夸张地讲,这算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那么,苗族到底还是不是中国的苗族?这个问题绕着道走,其实不同人真不一样。有人说“美国苗族根在中国”,有人坚持已经到了“美国梦”。两种声音时而交织,时而打架,听谁的都行,就是别太死板。

奇怪的是,美国苗族年轻一代其实慢慢变得很美国。他们学hip-hop,不一定认得叫芦笙的是什么。家长紧张地喊着,要传承,要不忘本,可孩子只是点头答应,扭头就进了电玩店。这不是悲剧,也许就是时代必然。

有一种说法,苗族的漂泊仅仅是旧世界迫害下的无可奈何。但换个角度,难道苗族不是天然更适应迁徙的民族?他们习惯在山高水远处安家,自然也能在别的国度落地生根。说迁徙是被动,也说得过去;说是主动寻觅天地,也没错。前后说法矛盾点儿不少,没那么重要!

流浪、扎根、融合、抗争,苗族的故事就是这样不知道往哪边倒。有些人强调民族大团结,认同多样化融合;另一些却只记得各守规矩、恪守祖训。观点前后不一,谁又能理清头绪呢?

无论苗族走到哪里,总还是留着母语和银饰,一点点滋味不散。旅美苗族的祭祖仪式上,老人突然唱起久远苗歌,小孩一头雾水,不过歌声总归不会断。有人说他们变了,有人说一切未变。这样不统一的民俗,反倒更像真的历史。

苗族的现在,不只有民族志里的悲情,也有自发的欢笑和现实的琐碎。大时代的车轮下,他们不是单向度的怀旧者,有人想忘掉过往,有人偏要捡拾记忆。这种混杂本身也很美妙。

世界很大,苗族的足迹还在继续蔓延。新生代或许不认同过去的故事,但谁又能替未来写下终章?人生海海,说不明白的事还多得很。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黑人案中的苗人警察:在美国,为什么有20多万苗族人?》

环球财经《替美国打仗,在美国坐牢——苗族雄狮王宝谢幕异乡》

中国民俗网《王宝将军曾去美国考察苗族是否适合移居到那里》

综合2020-2024年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开数据及贵州省统计年鉴

发布于 2025-07-11 02:01
收藏
1
上一篇:皮尤研究中心发布25国民调,美国遭多国视为“首要威胁”,超越中国占据首位 下一篇:全球导弹强国排名揭晓,美国独占鳌头,中国遭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