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举办才两月,央媒连续报道关注,省外媒体纷至聚焦。“苏超”无疑成了眼下网络上最火热词。
在诸多媒体和社交平台网友们的讨论中,是否要向“苏超”抄作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大多数网友认为这个作业很难抄,理由是“苏超”13支城市足球队背后是江苏“十三太保”,各个地方经济都很强,而这是其他省份难以企及的。羡慕之余,更有人找到“原因”说江苏13个市都是“二级财政”,即“无须向省级财政缴纳财政收入”,言下之意是因为这个优待政策才导致了13市都“经济强”。其实,这都是一些美丽的误会。江苏13市从来就没有“二级财政”之说,只是省级层面分走的不多罢了。而且,江苏13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曾经悬殊非常大,并不是天选的“十三太保”。借用江苏网友的一句感慨,苏南苏北差距曾经有多大,现今的江苏就有多美好!苏南苏北的差距,曾经有多大“历史上,江苏一直有个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像国家有个东西差距问题一样,而且持续了很多年。”省委研究室一位退休干部,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省内调研时的情形,仍感慨不已。打开江苏省地图,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万里长江横穿而过,把江苏分成南北两片。大江隔断了什么?曾经是媒体的追问,也是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差距悬殊的记忆标签。仅从自然资源禀赋看,苏南苏北就一直存在很大差异。苏南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自古繁华,历史上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是吴文化、金陵文化发祥地。苏中苏北地势相对高低起伏,土地较为贫瘠,历史上饱受洪涝和干旱灾害,淮扬文化与楚汉文化相互交融。历史上的南北差距,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依然很大。譬如,曾被称为“江苏第一贫困县”的沭阳,1991年农民人均净收入仅404元。而到1994年前后,苏北还有近20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不妨以1996年省内最后建市的宿迁为例。当年7月,宿迁市成立,下辖沭阳、泗阳、泗洪、宿豫4个县和宿城区。这一年,作为江苏最穷的设区市,宿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88亿元。而同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2.14亿元,是宿迁的8倍。而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即2003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56亿元,宿迁则为278.19亿元,差距更是扩大到了10倍。这,就是苏南苏北真实水平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