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札记|习惯的惰性与惯性
作者 崔洪国
那天下午参加学校组织的开学仪式,校领导提出的一个学习要求我一直印象深刻,那就是既然来参加脱产学习,就放下其他事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把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别让其他事情牵扯精力。提这要求,当然也是有针对性,虽然一个月时间,也是稍纵即逝,想必参加学习的学员平时事务缠身,难得有这样宝贵的时间系统学习一些理论和方法,补充一下新的知识营养,克服自己的本领恐慌。所以,校领导殷切的要求还是希望学员不为俗事所扰,放下手机,放下那些杂七杂八,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学有所获。就像那句话说的:别总认为自己那么重要,地球离了谁都能转,工作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话糙理不糙,想想,也的确是如此。

在晚上的班级会议上,班主任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早上要跑操,上课前要打卡,上课期间要把手机放到给每个人准备的手机柜里。在礼堂几个班一起上的课要统一组织去。另外还提了其他一些要求,包括尽量晚上十点之前要洗刷完毕,别太晚影响别人休息。晚上不准在宿舍打扑克。纪律规定禁止的事情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听了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对上课期间把手机放在各自的手机柜里,专心听课这件事,我从内心非常赞同,这样不仅能安心学习听课,也是对授课老师的一种尊重。想想授课的那些老师,那么精心地准备课件,而且尽可能把自己一些学术观点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如果学员像平常的习惯一样,拿着手机低着头刷新闻,很不严肃,所以,所有学员对这样的要求也都很支持。
其实,这些要求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经常遇到的习惯的惰性和惯性问题。就拿手机来说,自从手机成了人们手不离身的工具以后,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从最初的通话,到后来的拍照,支付,看短视频,浏览新闻,发抖音,发公众号,各种新功能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缭乱。十多年时间,一部手机就让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好的方面来说,手机让我们接受外面的新生事物快捷了,了解外界的方式和手段更多了,从通信到微信到视频,彼此互联互通更加方便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手机产生了惰性的依赖。海量信息泥沙俱下,让我们对事实和真相的了解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而且习惯了每天把不少的时间放在不断推送的信息、影像和视频中的浏览中。一种习惯形成了惰性,这种惰性又成了每个人都遇到的习惯,让人困惑,让人迷失,让人茫然。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场上一会这个手机铃声响了,一会那个电话响了。时间稍长一点,不少的人就低了头把精力放在了手机上。会场虽然有纪律要求,但遵守会议纪律更要靠个人自觉,如果缺少这种自觉,会场上就成了台上讲台上的,台下看台下的,本来很重要的事情,流于了形式。我参加这次学习之前,就在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征求大家意见后,安排专门购置了手机架。每次有上级视频会,或者单位开重要会议,我带头先把手机放到手机架上。开会手机铃响,出入会场打手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很快就在大家中间形成了好习惯,那就是开会把手机放到手机架上,专心开会。当然,这只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个要求,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形成一个人人遵守的好习惯,应该是普适和通用的。

我个人在使用手机和阅读写作中都遇到过习惯的惰性和惯性问题。不良习惯的惰性是一种从众,是随波逐流;良好习惯的惯性是一种自觉,是成风化俗。有一段时间,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先是从几个大的网页和视频平台浏览新闻和天下大事。后来逐渐发现那些推送很多都是标题党,道听途说,危言耸听,有些还是带节奏的个人发泄私愤,有的是为了流量无底线的博眼球,缺少真正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倘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被带了节奏,带了情绪,下意识就被带偏了。而且被诈骗上当的也不再少数。等到意识到这个问题,思维上已经有了一种惰性,那就是只要有时间就快速浏览看看,究竟哪些真的,哪些假的,自己也懒得去动脑子辨析。久而久之,这种惰性就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一天下来,浏览了不少,但总感觉鱼龙混杂,说不出真假。长此以往,贻害无穷,所以,前不久我就把几个经常浏览的网页卸载了。目的还是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但总会有一种好的,能够让自己一看就知道真假的替代工具,哪怕是再回到读报纸和看杂志,也比浏览完那些碎片信息,云山雾罩,不知所言要好。
还有就是阅读和创作。当今时代时兴电子阅读。手机上有不少的电子阅读软件,可以阅读的内容也不少,但总感觉里面好多的网络文学神秘玄幻,缺少现实生活的烟火气息,阅读体验不好。有时想在一个软件和平台下载或者搜索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历史、传记,要么没有,要么就是要开通会员,收费后阅读,让人如鲠在喉。去年,女儿还给我买了一个iReader,为了方便阅读,给我下载了不少喜欢的书,有《汪曾祺全集》《古拉格群岛》《静静的顿河》《极简宇宙史》等。有段时间,从济南和烟台来回的高铁上,我都随身带着,有时间就翻开读一读,虽然是一种很便捷的阅读方式,但是与阅读纸质书相比,感觉还是差距太大。

捧一本纸质书,不仅能够让自己沉浸式体验式阅读,更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沉思,给自己的思索留出了无限空间。一本大部头的著作从头读到尾,是一种满满的成就感。还有一点是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那种故事情节能够让自己共情,更有代入感;那种草原天空,夕阳黄昏的美丽写真如在眼前,更能够让自己身临其境,但是电子阅读很难能带给自己这样的阅读体验。所以,新奇一阵后,我还是选择了纸质阅读,虽然阅读有些慢,但读书本来就不是一目十行可以快进的事,慢,才是真正读书的感觉。从浏览海量信息,到阅读电子书,到阅读期刊报纸,再到安静地读一本书,这其实也是从不良惰性到良好习惯的转换和回归过程。而且,我能感觉身边的人从那种碎片化的浏览中解脱出来,选择读书的越来越多。
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不良习惯的惰性,养成良好习惯的惯性的过程。虽然说着是一句话,但具体到每个人,也不是一件说到做到的容易事。不良习惯的惰性有时让人省事省力,随大流就行,有时不由自主地会让人迷失,很难自拔。如现在人们创作和阅读中经常说到的AI,如果作为一种工具,无可非议,如果作为一种替代,那不知不觉就会养成依赖和惰性,改变起来就很难了。这不是说AI不好,我说的是我们怎么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不良的惰性,而是让它成为良好习惯的一种助手和助力。当然了,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有很强的定力,有滴水穿石的耐力,还需要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清醒和自持。

那天,课堂上轮到我介绍自己,我说了自己关于记日记,阅读和创作的事,算不上经验,也是工作这么多年养成的几点好习惯吧!我跟大家讲,我从2010年开始写日记,再忙,每天也会找时间把一天的经历和得失记录下来,把一些影响自己喜怒哀乐的事情记录下来,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是过去和现在自己最真实的备份,一天总结一条经验教训,十多年下来,该是一份多么珍贵的总结和记忆。从2020年,我开始在自己的壹点号和海报号推送原创散文和影像,一直保持着每周创作一篇散文的记录,形成了自己关于大散文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路径。
大美济南和天下泉城的美丽大气和烟火从容不仅让自己更深度地融入到这个城市,那些文字也成了自己关于这个城市过往的独特记忆,不用想感动多少别人,不断感动自己和身边的人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了,我所有的创作都是自己的原创,我从来没有选择智能替代,因为思想和灵魂没法替代,也不可能替代。我还跟大家分享了我读书的一些体会,从去年以来,我有时间就下单自己喜欢的书籍,办公室和宿舍摆放最多的就是那些散发着书香气息的经典著作,天天与那些书籍相伴,有时间就到文字构筑的世界中,不觉之间就感到真如张炜老师所说,把天堂买回家了。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