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润晨

编辑|t

1930年代的中国,燃烧战火和焦虑随处可见。人挤人的街头,每个人神色慌张,关心吃饭、保命。可大街小巷一角,队伍里几辆美式气派的大轿车呼啸驶过,外形闪着光——这一幕你说怎么看怎么怪。蒋介石的林肯专车藏在车队中,那种厚重感、冷峻感,路过时地上摔碎个碗都没人回头。

别以为豪华轿车是唬人的虚名。就连金属门把手都雕刻着复杂花纹,座椅皮革光滑软弹,比寻常人住的房子都讲究。许多人觉得,这些车从外到里都透露着“我不属于这乱世”的意味。一般民众顶多见识过板车或自行车,这种“民主社会”下的政治人物,坐着外国进口车,哪里算普通人类?

现在五秒解锁广告,广告过后内容更劲爆,送上给观众老爷的忠心感谢,来,深吸一口气坚持等到五秒吧——解锁全文阅读,其余的精彩内容马上为您展开!

蒋介石的车队,从不单一。林肯是排面,奔驰是身份,凯迪拉克是谈判桌上的气势。民间剃头匠有闲工夫都琢磨,车队外形都值多少铜板?有人问,这些车到底有啥讲究?其实远不只好看。车体加厚防弹玻璃,人没下车,气场已先到。每回出城,无数眼睛盯着,贫苦百姓头上的草帽像随时要飞走。

林肯原本是美国的高端品牌,不是民国哪家车厂能造出来的。按照进入中国的顺序,先是通过美方势力带来,后头更是仰仗谈判桌上的熟人关系,没背景根本办不下来。那些年,国民党与美方走得极近。谁说不是利益相互交织的结果?**这些车,每一辆背后都藏着一段交易、一个人情。**

而这样的炫耀方式,却让普通群众越看越不对劲。城市路口出现的饥民越来越多,孩子们肚子鼓得像皮球。蒋介石却总显得神色自若,仿佛战争的风雨和他那辆车之间掀不起一点尘土。即使要解释“这些车为国家安全服务”,百姓们还是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高调?是不是别有深意?

豪车其实不只用来开会或者外出。军队调动、秘密转移,车上的无线电设备全套俱全。还记得某些新闻报道?1940年南京郊区,蒋氏车队险遇炸弹袭击,司机灵巧掉头,座驾安然无恙。车的防护性其实在战争年代被极力依赖,只是这份安全感并不能让城市每个角落的人都分享。

说到底,有人会想:国民党高层是否也有考虑过“少买几辆车,把省下的资源投入到救济贫苦百姓”?但从民国官方留下的数据看,193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公务用车超过300辆,其中林肯、凯迪拉克等进口豪车占比高达70%。你说是因为工作需要也好,是面子工程也罢,群众心里怎么可能不计较?
蒋介石本人其实喜欢搞仪式感,总觉得权力和排场缺一不可。每逢各地巡视,他的专车都由特种兵包围。不是谁都能靠近的,哪怕有一丝风吹草动,马上离开现场。这让我又犹豫:这种保安措施是不是也多余了点?又或者只有身为领袖的人才能体会那种孤独?
我查到些有趣的源头,当年南京郊外修建了专门为这些车队准备的加油点。汽油本就紧张,还得优先保障专车供应线,这在抗战物资吃紧年代,显得分外离谱。国民党高层会不会觉得群众不理解他们的难处?可话说回来,百姓又怎能知道这些车背后另一面的无奈。
被忽略的不仅仅是蒋介石。国民党内其他高级军官,比如白崇禧、陈诚,也有类似的座驾。有人说陈诚喜欢美系车,白崇禧偏爱欧洲款。一次重庆军区大阅兵,十多辆豪车一字排开,记者拍下的照片到现在还在档案馆里。照片上有笑容,也满是距离感。
更奇怪的是,在那个战乱时代,还能看到上世纪世界知名的斯蒂庞克牌轿车在南京街头。后来有人问:斯蒂庞克到底是啥意思?严格说属于欧美工业时代的产物,外形像是蒸汽朋克的先驱。美国飞虎队当年在重庆作战,指挥官陈纳德就坐着这种车。别说,飞虎队带来的不只是飞机,还有美国生活方式。
斯蒂庞克牌车,这在中国卖一台能换二三十间大房子。民间很多传言,说哪位师长的侄女看中了一辆,结果差点各级幕僚都被调去凑首付。你说这不是段子?民国报章登载过,抗战初年福特轿车在上海售价近12000银元,那时一座小型工厂也不过一两千块。
后来我又怀疑,这些豪车是不是也起了个坏头?毕竟有些高级军官据说在地方上动用权力为家属谋福利,车队随便进村,老百姓必须让路。有人觉得这纯粹是搞特殊,官民矛盾其实就是这样深化的。可换个角度,有没有可能军车豪华是为了救急?一旦战事吃紧,上路就能撤离指挥部人员。**自相矛盾说不上,只能说时代本就矛盾。**
到抗战末期,国军装备开始短缺,有零部件需要从美方空运。而豪车依旧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重要活动上。个别官员甚至被群众送了个绰号“防弹玻璃司令”。好笑还是悲哀?有时候连史料都说不清。
我们还可以看新资料。去年整理出的国民政府公务车辆采购档案透露,1941年不到1年内,重庆方面增加进口车辆25台,其中斯蒂庞克和凯迪拉克就有十几辆。**这其中还夹杂不少外交礼赠、战时特殊用车。**一方面显示了上层的资源调配能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下层群众根本无法企及的隔阂。这逻辑说得通吗?
电视剧《潜伏》,那个九十四军许团长送出一辆斯蒂庞克才摆平地头蛇,这桥段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剧外,现实比影视更精彩。南京城西,当年财政厅本部长专门为儿子搞来独立司机,结果家里门口整天堵着看热闹的孩童。一辆车的排场,立刻把一块地皮炒热。有的官员家属甚至开车开到邻省炫耀,这到底是享受还是给自己添乱?
话说回来,不全是“作秀”的成分。有些时候,这些车让高级指挥官得以迅速赶赴危险地带,执行任务。可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看不到这种意义。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和“权力象征”的寒意。你说这是谁的错?
我现在也不太确定,蒋介石等人是更注重个人安排,还是全身心投入抗战。历史资料有说车队动辄十余辆,也有说重要时刻车队缩编到三五辆。其实外人永远搞不清内情。大多时候连车上到底坐了几个核心人物都猜不准,资料作者自己后来也后悔没写详细。
有朋友在档案馆整理民国老照片,说南京近郊一户人家因被豪车挡住门口,家主怒而投书报馆发表抗议。事后这事没了下文,也许压根没人理会。**普通人和豪车间,隔着的,是命运吗?还是社会权力盘根错节?**
想想看,如今网络评论区打着趣味弹幕,“国军专车”成了八卦话题,有人觉得津津乐道。老百姓笑谈着,“那是官老爷的行宫,咱们挑水种田”。可当年身处乱世的人们,真能释然吗?
其实,豪华轿车既承载了那个时代权力的张扬,也塑造了无数难以化解的矛盾。从一辆车、一段公路到一段因果,历史的逻辑有时是混乱的。你信还是不信,都有道理。
**乱世风声,车影如梦。百年前的车轮碾过的不是平凡人的生活,是夹杂着欲望、身份和命运的粉尘。**
至于那些曾经被豪车装点过的国民党高层,他们的名字现在逐渐淡出街头巷尾的口语。可热议不曾减少,故事留在城市流动的光影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不同版本的真相,每辆豪车都能承载不一样的传说。
门里面外,阶层之间,世界看似遥远,其实也不过是一辆车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