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军官座驾揭秘,斯蒂庞克竟鲜为人知!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军官座驾揭秘,斯蒂庞克竟鲜为人知!"/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军官通常乘坐的车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斯蒂庞克(Studebaker)":斯蒂庞克是美国品牌,当时在中国市场上较为流行,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比较喜欢的一种车型。
2. "道奇(Dodge)":道奇也是美国品牌,以其坚固耐用而著称,也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常用座驾。
3. "雪铁龙(Citroën)":雪铁龙是法国品牌,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市场上也有一定份额,国民党高级军官中也有不少人使用。
4. "奥斯汀(Austin)":奥斯汀是英国品牌,其车型在中国也有销售,也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座驾之一。
5. "国产汽车":如华沙、金城等品牌,这些国产汽车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开始被国民党高级军官所采用。
斯蒂庞克作为当时较为高端的车型之一,确实在国民党高级军官中较为流行。至于您提到的“斯蒂庞克您都不知道”,这可能是出于某种语境或者玩笑。在了解历史时,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避免误解。

相关内容:

1930年代中国,战火四起,街头满是担着柴米油盐讨生活的身影。抗日的烟尘把天都熏黄了,可在南京、重庆,偶然有阵车队穿街过巷,前后都是头戴呢帽的卫兵,夸张得不像是同一块土地上的场面。蒋介石坐着的林肯轿车,那真是当时最抢眼的风景线。民生苦不堪言,官车却油亮锃明,这之间的强烈对比一眼能看出来。蒋先生用的那辆林肯,是美国大使馆专为他搞来的,据“南京日报”和美国大使馆档案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车的参数,现在查到说是1935款V12系列,四开门,定制真皮和柚木内饰,油耗约18升百公里——想想当时国人一天吃顿干饭都难,这种排场总让人心里堵着点什么。


禁不住好奇,也许有人会说,国家都快被打没了,领袖这样张扬不怕百姓戳脊梁骨?但真就这样。官方说词很统一,说是“维系最高统帅形象”,保证行车安全,其实更像是一场流动的舆论战。“看看我们还牛着呢,国际场面一点不弱!”可到底是谁在信这个?老百姓大多是回不过神的。


林肯、奔驰、凯迪拉克、奥斯汀,国民党骨干们的座驾主要集中在这些品牌。表面上看是身份象征,实际上每台车的来历都说不清。有人讲,陈诚那辆凯迪拉克是前清一位皇亲赐给他的,事实上,是1937年美国援华时批量进口的一批军用改装车。车队每每出门,前呼后拥,护卫都有三层。路边贩夫走卒看着踉踉跄跄,一边骂:“领导也就会享受。”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为啥上头一遍遍强调节俭,自己反倒最浪?


据“军机处机要工作记录”,国民党军阶结构越高越容易分到进口车。有一份1938年行政院总务部内部文件,提到首都防空司令部仅有12辆轿车,但中将和上将手里总有法儿。这些轿车甚至在1939年重庆大轰炸时,没影响过什么调车计划,始终保证优先供给高层指挥。至于基层将士嘛,只能依赖驴马,或者两条腿。


可不是所有将军都用这些专车干正经事。有的车挂过加油管,被临时改造成油库防护车,有的直接被当“避风头工具”,阎锡山藏在太原时就靠一辆老福特多次变换身份。偶尔也见小军阀家私藏两三辆,但没谁敢大张旗鼓使唤,主要还是怕哪天一觉醒来,老命给蒋介石或汪精卫算计了。


翻翻老照片,汪精卫和其夫人陈璧君并排坐的那辆奔驰,漆成深灰色,镶银饰条。拍照的人大多刻意避开车标,但重庆大礼堂外的老市民都认得出来。也许当时不少政要都认为,这种“谍影重重”式的形象更能压住场面。真管用吗?不好说。至于用得上这些高端车辆救急的场面,其实很少。大部分时候,这些轿车行驶在不算平坦的公路,底盘常被坑洼颠坏,需要专门御用技师随时抢修。


国民党机关的高层待遇,完全称得上特权社会。普通士兵或许能抢救一点军用脚踏车,也有将领特别指定给自己修一辆防弹版的福特——据重庆汽车总厂1950年代拆解一台豪华旧车时发现,车门内有自制的厚钢板。这些车的防御性虽差强人意,至少高于民用车,万一真有刺杀还能扛一枪。


其实,这种“小众奢靡”,让上上下下都有点复杂情绪。一边是家国危亡呼声震天,一边是领袖精雕细琢的豪车,人心是会变的。明面上讲,这批高级轿车是当时对外联络国力展示的“门面担当”。外交层面,美国向国民党提供了数十辆特制林肯与别克,就是做姿态用。可后期连美国媒体都公开质疑“中国高官过度享受外国救济物资”。可这一切,能带来实质胜利?真有点悬。


说来也挺矛盾。有人私下讲,蒋介石天天出车队,有时确实是紧急转移或者主持会议,有时候就是只想表明地位。这两点根本说不清。1940年上海沦陷,国民党中层干部卢作孚的日记提到,高层轿车经常空驶在大后方,真正参与救灾、运输前线物资的次数极少。多少有点让人笑掉大牙。可别人不一定信就是。


逐层往下,有时候细节比表面有意思。比如陈纳德,其座驾斯蒂庞克(Stutz Blackhawk),在当时成了洋将帅的噱头。中国人见到这种车,会觉得像是“移动的大炮”,但斯蒂庞克事实上在欧美也不是个顶级品牌,更类似技术图纸拼凑出来的过渡品种。但好家伙,这东西在中国立马被剧烈高级化,甚至被拍进《潜伏》等影视剧,仿佛成为了解决复杂政治关系的筹码。《申报》1941年12月记载过,民间流行靠斯蒂庞克车换美元。如果真拿美元去拍,合现在大约两百多万一辆,这价格乱得很。可这样的车在抗战前线也就开个场面撑撑门面,没提前备用零件顶多成摆设——真要论战时实用还不如华沙或道奇货车。


豪车、香车、美人,从每一场宴会到常委会议,国民党高层的生活节奏,与底层大众的节奏脱节得很远。他们的子女在上海滩租界混迹广告圈,隔三岔五进出外资百货。可绝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粮票和配给,每个人仰头望车队时眼中都不知掺杂着多少情绪。真的有人信高层“节衣缩食”?说归说,真信的不多。上面一套,下面一套,终究敌不过现实冰冷。


其实,这些话说白了就一句,国民党内权力层级和待遇的不均,让军中战士和普通百姓本能地反感。这种排场高调和身份距离,始终挥之不去。就算再强调是“维系战时秩序”,百姓怎么看都还是那句话:凭啥你们能坐豪车?前线的粮草和后方的油水,谁也说不清。调子拉得高,真的能压得住不服气?这本就是个死结。


顺带一提,抗战末期,国民党军队内部动用高级轿车频率开始下降,根据1945年美军顾问团的通讯报告,重庆等地部分汽车被转为民政或卫戍用途。美方甚至提出限制油料供给,以此倒逼国民政府自给自足。类似“斯蒂庞克”这样纯粹为高层标配的车,逐步退出军队前线,流入二线官员和地方豪绅手中。


这些车虽有历史象征意义,却很快被现实消磨成孤立的符号。互联网近年还有不少目击报道,说是哪哪旧车棚里找到了老林肯骨架,铁锈脱落时还有刻字标号。如今这些车遗存成了历史的尴尬物证,不属于普通人的回忆,也难成正史里的主角。或许,这种高调和失落混杂的细节,把那段浮华与困顿的年代勾勒得更加鲜活了吧。


说到底,高层专车的风光和底层民生之间,大概永远都走不进同一条巷子。车轮滚过的声音,其实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困苦、愤懑并不相通。有人还觉得,那些远去的豪车只是历史拐角里的灰尘,也有人执着要追问一句:“那时候的等级感,是不是今天的我们也在偷偷承受着?”


5秒广告解锁——只要看满五秒,就能免费阅读全文!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包容,苦于稿费微薄,作者熬夜写稿也是为了多挣一口饭吃,观众老爷多多体谅,不烦的话记得点个收藏哈~


这场看似喧嚣的座驾“展览”,实际只是国民党高层话语体系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倒影。豪车和阶级的距离,最终由那个年代的人自己在心里衡量。

发布于 2025-07-10 03:00
收藏
1
上一篇:马筱梅与汪小菲回京显贵妇风范,豪车摆渡车配爱马仕奢侈品,身材曼妙否认怀孕传闻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军官座驾揭秘,斯蒂庞克,您可能未曾听说过的名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