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迈向美好,焕新视野,满目生机

宣城市宣州区,迈向美好,焕新视野,满目生机"/

宣城市宣州区,作为安徽省宣城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句话“向美而行满目新”形象地描绘了宣州区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新面貌和新气象。
具体来说,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环境整治":宣州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如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使得城乡环境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2. "城市品质提升":宣州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 "民生福祉改善":宣州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 "文化传承与创新":宣州区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总之,“向美而行满目新”这句话体现了宣州区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美好、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宣州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水东镇碧山村白墙红瓦,让人流连忘返;狸桥镇卫东村小桥流水,别具皖南韵味;水阳镇新珠村旧貌焕新,再现梦里水乡……在宣城宣州,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以来,宣州区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从“点上出彩”向“全域精彩”华丽蝶变。

村庄美,乡村风貌颜值靓

盛夏的宣州,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走进狸桥镇卫东村孙薛家省级中心村,目之所及皆是风景:白墙灰瓦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相映成趣,菜园花园生机盎然……

“以前晚上想散步都没个好去处,现在村里建得这么漂亮,邻村的人都羡慕!”村民薛双龙坐在新建的“停雲亭”里,望着焕然一新的村庄,脸上满是笑意。

2025年,该村以“桥为魂、农为纲、商为本、绿为妆”为理念,实施道路拓宽及“白改黑”提升、污水管网入户连接、滨水游步道建设等项目,打造“福字墙”“一起回乡”等特色节点,既留住乡愁,又提升品质。

“在建设中,我们始终秉持尊重自然、留住乡愁的理念,最大程度保留田园风貌,着力打造一个依河而生、绿水青山的江南水乡新样板。”卫东村党委书记方道年介绍。

旧貌换新颜,幸福在家园。孙薛家村的蝶变在宣州绝非个例。

7月4日上午,走进养贤乡东南一隅的军塘村富民新村,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挖掘机挥舞巨臂平整地面,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忙着搬运材料。

据了解,该村省级精品示范村培育村项目总投资149万元,工期为5个月,计划改善周边300户居民的生活环境。项目不仅包含居民活动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还将建设乡村大舞台、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和热切期盼。

“能亲手装扮自己的家乡,看着它一天天变美,干活都特别有劲!”正在搭建文化舞台的村民范玉林笑着分享道。

2025年,宣州区坚定不移向“美”迈进,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以“绣花功夫”不断刷新村容村貌“颜值”。

——围绕和美乡村“怎么抓”,全面动员抓推进。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继续推行“区、乡、村、组、户”五级联动机制,建立“区领导联系指导、第一书记驻点推动、区直单位结对帮扶”制度。

——围绕和美乡村“怎么整”,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抓梯度培育促创建带动”的工作思路,推进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样板;加强重点村庄建设,形成梯度培育机制;加快一般自然村整治,扩面提升村庄环境。

——围绕和美乡村“怎么管”,常态长效抓机制。建立“有人管、有资金管、有机制管”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和美乡村建设正负面清单,组建村级和美乡村建设理事会,全面推行以“四净两参与”为主要内容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压实群众主体责任。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2025年,水东镇碧山村、杨柳镇新龙村、狸桥镇宝塔村、洪林镇七景村四个村入选安徽省2025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截至6月底,2025年度4个省级精品示范村正在有序推进;18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培育村中17个项目已开工,其中5个项目已完工;36个省级中心村培育村中16个项目已开工。

产业兴,乡村振兴动能强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颜值,更在于活力。

近日,走进杨柳镇新龙村歇建自然村,路直田方、秧苗油绿、瓜果飘香……美得像幅水彩画。谁能想到,村里曾用来种果蔬的大棚,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游客们的乡村体验“打卡地”。

“我们的农旅学综合示范基地占地434亩,主要包括劳动实践、瓜果采摘、手工制作、休闲娱乐等区域,试营业至今已有2500多名学生来基地参与研学活动。”新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葛金林介绍,村里将经济作物种植与本地农业特色深度融合,通过农文旅协同发力,不仅让资源重新“活”了起来,更让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游客多了,村子便热闹起来。当人气聚成“流量”,也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天天起早摸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踏实!”村民闵光焱的话语里满是幸福。

而在寒亭镇便企综合服务中心的便民商超区域,“书记当店长”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这一创新举措缘于该镇义兴村与天门村的携手合作。两村联合成立宣城市佳浴商贸有限公司,由党总支书记担任店长,负责便民超市日常运营,并推出村干部轮值制:工作日早晚轮岗值守,周末全天驻点服务,确保服务不间断。货架上,200余种商品琳琅满目,可覆盖村民90%的日常需求。

“以前买瓶水都得骑车跑老远,现在抬脚就到,太方便了!”在园区当电工的毛师傅,提起便企综合服务中心,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这种“村域治理+精准服务”的模式,让便民超市变身温暖的邻里驿站。开业首月,超市日均营业额达5000元,服务超500人次,真正实现了便民与增收双赢。

治理好,乡村和谐活力旺

从春到夏,一场场充满泥土芬芳的“村晚”,不仅点亮了乡村的日常,更奏响了乡风文明的和谐乐章。

6月30日下午,杨柳镇双乐村党群服务中心前人头攒动,这座5月刚落成的“百姓舞台”迎来了“首秀”——一场以“党旗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阔步行”为主题的“和美乡村・家门口的村晚”在这里火热上演。

台上,乡音演绎身边事;台下,笑声传递邻里情。尽管天气炎热,村民管荣堂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里刚建好舞台就办村晚,节目既好看又接地气,大家伙儿都爱看!”

文化润心,行动暖心。文明乡风的种子,不仅绽放在舞台之上,更浸润在村民的日常行动中。

在向阳街道鲁溪村,村民陈家义用“三让围墙”的举动,续写了现代版“六尺巷”的佳话。

据悉,当时的鲁溪村正在进行道路“白改黑”,沥青摊铺机一路铺过来,却在陈家义家门前犯了难。彼时的陈家义正在外地务工,得知消息后,当即联系父亲拆墙让道。

令人意外的是,这并非陈家义首次“让墙”。早在2002年,他便主动将院墙向里退了0.7米以方便村民出行,后来为了让邻居家的汽车通行,他又将院墙往里挪了0.5米。

“一堵墙而已,没有那么多讲究,挡事了就得拆。”谈及拆墙的想法,陈家义坚定地说,修路是好事,别说三次,再多几次也能让。

同样暖心的故事也发生在寒亭镇天门村沟吕组。村民张七娣主动拆除了临路的老屋,为村道拓宽让路。这一拆,不仅拆出了道路的开阔视野,也点燃了其他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拆墙的拆墙、拆房的拆房、让地的让地……短短五天,村里便到处铺上了水泥路。

如今,站在村口望去,新路如银带般串起了家家户户。“过去争的是蝇头小利,现在算的是子孙账。路宽了,村民的心就亮了。”天门村党总支书记郝桂香感慨道。

“共建”带动“共美”,在宣州,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涌现:在狸桥镇卫东村,村民自发捐款用于建设乡村;在洪林镇七景村,村民无偿拆除无功能建筑用于美化家园;在水阳镇新珠村,村民积极让出自家的小花园、小菜园用于景观节点打造……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从“旁观者”成为“主人翁”,让乡村治理的根基越扎越牢。

四季更迭,风景如诗;五谷丰登,岁月静好。

展望未来,宣州区将以笃行不怠的笔触,持续擦亮宜居宜业的生态底色,夯实富民强村的产业根基,涵养文明向善的乡风正气,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稳步前行,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乡村答卷!(张琪琪 陈莉)

发布于 2025-07-09 23:28
收藏
1
上一篇:深度解析临沂河东区最后六镇街之二,太平街道全景扫描 下一篇:广深共荣,七个区域GDP强势跻身全国百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