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故事:从涝洼地到稻改第一镇的68年变迁
临沂河东区太平街道离市区也就二十来分钟车程,这边有三个村子都带“太平”俩字。说起这名字,得从明朝那会儿说,有个姓郭的搬过来住,起了个郭家太平,后来慢慢多了申太平、徐太平这些村。以前这地方属临沂县管,名字换过好几次,公社、乡啥的都叫过,最后2004年改成街道了。
古代这里就是种地为主,靠着沂河边上土肥,收成还不错。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东张屯村有片八里湖地,雨季就成水泡子,种啥都不活。这时候村支书李玉德带着大伙儿修了205个水闸,引水灌溉开始种水稻,一下让1900亩地有了收成。这事后来《人民日报》头版还写了,周总理看了戏班子演的《沂河两岸》也挺给面子。

1980年往后,有个叫王永平的农民搞起了水稻研究所,弄出二十多个新品种。到2012年他选的那个鲁香粳1号能产近八百斤,比老辈人高了好几倍。现在村里搞合作社,统一买种子化肥,还给取名老庄户、善禾这些品牌。
这些年变化更大了,日本进口的越光米在这也能种,一小把能卖六十块。无人机打药、机器收割,两千多亩地全用上了。听说他们准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已经通过初审了。大米直接供货临沂大学这些学校食堂,还能赚更多钱。

这边不只是种地,还有老传统。泥哨手艺传承人张宗沛在小学开了个博物馆,教孩子做玩具。彩印花布那边有个张明建,织了条十九米长的《中国梦》,上面绣龙纹牡丹这些图案,专家都夸好。每年三月和十月底,白塔庙会热闹得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集看戏。
雹神庙以前塌掉了,现在重建成了景区。八九月份能看到稻田画,黄绿蓝紫各种颜色拼成“田园太平”几个大字,游客专门开车来看。还有农业公司搞托管,农民交八百一亩地,从种到收全部包干,现在已经有十万亩地这么干了。

街道老文化站长邵泽溪退休后还在忙,自己掏钱修雹神庙,写了三十多幅对联。王永平研究水稻三十多年,光笔记就写了好几箱。这些年太平从靠天吃饭变成全国农业样板,街道正规划建稻米产业园,把种地、旅游、加工全串一块儿。
这里的老百姓从饿肚子到卖高价米,庙会越办越大,年轻人也回来帮忙搞电商直播。现在柏油路修到田头,路灯晚上亮堂堂的,稻谷垛得比楼还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