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全长5687公里,源头竟仅碗口大小?泥沙之源之谜揭晓

黄河全长5687公里,源头竟仅碗口大小?泥沙之源之谜揭晓"/

黄河的全长确实是5687公里,它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的确很小,只有碗口大小。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其流域内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这里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少,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随河水流入黄河。这些泥沙在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带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但也导致了下游河床的抬高和洪涝灾害。
黄河源头虽然小,但黄河流域的面积广阔,涵盖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流域内河流众多,汇入黄河的支流将大量的泥沙带入主河道。因此,黄河的泥沙并非全部来源于源头,而是流域内多个地区的共同贡献。

相关内容: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全长5678公里,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怎么看都和“小”不沾边,但为何它的源头却只有碗口大小?我国又是如何确定那就是黄河源头呢?说到黄河就离不开泥沙,那么黄河泥沙也是从这来的吗?

黄河源头碗口大小?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宗列曲河流,这条河的河道很窄,深度也只有0.1米的样子,河水清澈见底,不说和黄河一模一样,简直是毫不相干,那么这条“小溪”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母亲河的?

约古宗列曲河靠的是地下涌出的泉水和山上融化的积雪水,虽然能够一直往外出水,但实际上出水口就如碗口般大小,水流量也不大。不过随着泉眼源源不断地出水,再加上约古宗列曲河位于上游,流动性又比较大,所以中途便汇入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到中下游时河流的面积就相当壮观了。

可别小看中途并入的这些河流,约古宗列曲河位于海拔4700米左右的约古宗列盆地,区域内有着100多个小水泊。水泊被“圈养”在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里,最终汇聚成了黄河的源头,那我国如何确定它就是黄河源头呢?

约古宗列曲就是黄河源头?

李白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让黄河来源扑朔迷离起来,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朝张华《博物志》就有“黄河源自星宿”之说了。元朝《河源记》则是详细记载了黄河源头就是来自星宿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星宿海当做了黄河的发源地。

直到1704年,康熙派人勘察过后了解到星宿海上面有三座山,山上的泉水流出了三个支流,才打破了星宿海是黄河源头的说法。这三大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1952年国家科考队将约古宗列曲认定为黄河正源,然而这个说法一直存在着争议。

于是国家河源考察队在1978年再次查勘后,发现扎曲流程最短,水量也是最小的,顶多算是约古宗列曲的支流。而卡日曲又比约古宗列曲长了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了700平方公里,因此又将卡日曲作为了黄河正源,不过它的5个泉眼也都是碗口大小,那么黄河泥沙就是从这来的吗?

黄河泥沙从哪里来?

实际上黄河早期并不黄,“渭河”“淮水”都是它的名字,后来因为河水变黄才会被世人称为黄河。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是黄河水的发源地,而黄河泥沙却是来自黄土高原。自公元740年以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就一直在加剧,水流带着泥沙冲到了中下游,经上千年的沉淀后,下游累积了一层极厚的泥沙,黄河也因此被调侃为“地上悬河”。

最开始黄河的泥沙增加量还维持在每年2亿吨左右,但从明清开始入沙量就增加到了每年的6-10亿吨,直到1800年入黄河的泥沙量更是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将近16亿吨。所以我国从1950年就开始了黄河治理工作,从梯田和淤地坝到小流域治理,截止2019年入黄河泥沙量已经减到了2亿吨以下。

随后水利部在2025年初又传来了好消息,2024年我国在黄河水沙调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经过汛期调水调沙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累计排沙有5.77亿吨。总的来说黄河治理已见成效,但淤泥经过长年累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理完的,我们仍要稳扎稳打的进行治理工作,等黄河彻底摆脱“地上悬河”时就能和人类和谐共处了。


参考资料

《境内50km以上河流名录查询》—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国新闻网:2024年黄河累计排沙5.77亿吨》—水利部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中国科学报

发布于 2025-07-09 05:59
收藏
1
上一篇:镜头里的青海,夏日黄河源头,积雪未融生态画卷 下一篇:黄河源头秋意浓,探寻金色秋韵的源头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