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海越能源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正式退市了。交易所发了个通知,说这家公司的股票以后不能再买卖了。这是海航集团旗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走到这一步,以前退市的还有东北电气、海航创新和海航投资。海越能源这两年日子不好过,账面上亏了不少钱,2023年净亏2.49亿,去年更是亏到3.05亿。审计报告也出了问题——连续两年会计师事务所都说没法评价他们的财务报告,去年内部控制直接被判了“死刑”。这些事儿一叠加,交易所干脆下了退市令。
退市前,海越能源闹了不少乱子。新股东接手后,公司还是老毛病不断。浙江证监局查出来,2021年到2022年间,控股股东高鑫金控在背后指使,让海越能源把钱转出去给自家用。怎么干的呢?公司给供应商预付货款,表面上看着正常,实际上钱绕一圈就被控股股东拿走了。2021年上半年转了1.77亿,全年搞了3.77亿,到了2022年更夸张,有6.88亿被挪用。这些事儿公司根本没老老实实告诉大家,2021年的半年报、年报和2022年的半年报都藏着掖着,直到2022年报里才露了点马脚,但也没说全。结果呢,交易所发了火,去年4月公开谴责了一堆人:公司自己、控股股东高鑫金控,还有时任董事长王彬、总经理程志伟、财务副总监周勇、副董事长曾佳,外加监事韩超和卢晓军。这帮人算是把公司拖进了泥潭。
新股东是铜川市国资委,2020年6月花10个亿从海航手里买下控制权。可海航当初也没落着好。2017年2月,海航现代物流砸了26.5亿拿下海越能源(那时候还叫海越股份),想把它做成能源平台。海航接手后动作挺快,当年就收购了天津北方石油公司,还把名字改成了海越能源。公司手里有5.2万吨成品油库、2200立方液化气库,外加配套铁路和11座加油站,看着挺有前景。但海航自家后院起火,债务危机闹得满城风雨,2020年只好卖掉控制权回血。海航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卖股权的钱加上剩的股份,现在都快不值钱了。
其实海越能源早些年就不太顺。它原名海越股份,2004年2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后业绩一直稀里糊涂,2012年到2015年连续四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都是亏的。公司经营不行,老板们坐不住了,想着换个东家。2017年初,雪松控股本来谈得差不多了,结果半路杀出个海航现代物流,高价截了胡。海航入主后,公司还是没逃过麻烦——信息披露出问题、违规担保、会计处理捅娄子,交易所没少点名批评。2020年5月,前任董事长符之晓、总经理史禹铭和财务总监黄振锋还被通报批评了一轮。在海航旗下混,海越能源根本没法独善其身。(本部分约880字)

海航集团风光的时候,手底下上市公司一大把,沪市5家、深市5家,港股还有1家,加上三板市场的小公司,总共十几家。这些公司后来一大半都倒了霉——11家A股公司里,7家被挂上ST的帽子,意思是退市风险高得很。ST海航、ST基础、ST大集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紧张。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后,这些公司分给了不同买家:海航控股被方大集团收走,海航基础归了海南国资委,渤海租赁因为航空租赁市场火,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剩下的几家,比如东北电气、海航创新和海航投资,就没那么走运了,一个接一个退了市。
东北电气是头一个退市的,2022年5月就撑不住了。这家公司早年搞高科技,后来转型酒店业,结果两头不靠,股价一路跌到1块钱以下,直接被踢出市场。紧接着7月,海航创新也倒了。它从环保行业转行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还不上,成了第二家退市股。再后来是海航投资,2023年8月退场。这家公司曾经参与纽约曼哈顿的大项目,折腾半天啥也没捞着,2022年巨亏7.4亿,股价也跌破1元线。这三家公司和海越能源一样,都是老海航系的“难兄难弟”。
剩下那些归债权人管的公司,现在打包给了海航二号信管服务公司,由中信信托打理。信托公司专业是专业,但也没辙,海航的颓势根本刹不住。接下来,ST基础、ST大集这些还在市场上的,谁会被“白衣骑士”救走,谁又会步退市后尘,大家都瞪着眼看呢。海航云商现在还拿着海越能源13.61%的股份,当初投的钱眼看要打水漂。海航鼎盛期疯狂并购重组,控盘十几家上市公司,结果破产重整一闹腾,该卖的卖、该退的退,折腾到最后只剩一地鸡毛。
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数风流人物再看海航控股,有了新的领路人,必将崛地而起,展翅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