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信息
1. 名称
- 现名:十堰市
- 曾用名/别名:车城(因东风汽车工业得名)、堰城
- 名称来源:因古代在百二河修筑六道堰、西部犟河修筑四道堰,形成十道堰塘用于灌溉农田而得名。






2. 行政代码
- (GB/T 2260):420300
3. 隶属关系
- 湖北省→十堰市→辖3区4县1县级市
- 3区: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
- 4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 1县级市:丹江口市
- 另设国家级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4. 政府驻地
- 茅箭区北京中路8号
5. 面积
- 23,680平方公里(2023年统计)
6. 人口
- 常住人口:320.9万(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 户籍人口:339.7万(2020年)
7. 行政区划简图

二、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
- 位置: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鄂豫陕渝接界区。
- 地理坐标:北纬31°30′~33°16′,东经109°29′~111°16′。
- 相邻行政区:东怀武当山,边界接襄阳市;南靠神农架,边界接林区;西连巴山脉,边界接陕西安康市、重庆市;北系秦岭脉,边界接陕西商洛市、河南南阳市。
2. 地形特征
- 十堰市山脉分属3个系: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本市北部,武当山位于本市中部,大巴山的东段横列于本市西南部。山地占比80%,丘陵和平原占比20%,属秦巴山区东延部分。
- 这些山脉多由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特点是: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点竹溪葱坪海拔2740.2米,最低点丹江口市潘家岩海拔87米。
- 全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 全市可分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种主地貌类型和河谷平地、山间盆地2种副地貌类型。
3. 气候类型
- 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 年均气温14~16℃,夏季平均气温大都高于25℃,其中七月平均为27℃左右,积温较多。
- 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略为温暖,夏季比较炎热。
- 年平均日照时数1655~1958小时,无霜期224~255天。
- 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六至八月是本区全年雨水,热能最丰富的季节,七、八月份降水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旱居各种灾害之首,出现几率一般在80%以上,多发生于七八月。
- 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本区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气候造就了养生宝地,冬无严寒(秦岭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夏无酷暑(山地起伏产生阴坡阳坡),有山有水(气候湿润)。
4. 主要河流/湖泊/水利
- 河流: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堵河、丹江。
- 湖泊/水库:丹江口水库(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5. 自然灾害频发类型
-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局部洪涝、干旱。
三、人文经济
1. 历史沿革
- 建置史:西周属庸国,春秋属楚国;1969年因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设立十堰市。
- 重大事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基地。
2. 方言/少数民族语言
- 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
- 少数民族语言:回族、土家族等民族语言。
3. GDP总量及支柱产业
- GDP总量:2,301.2亿元(2022年)
- 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东风汽车)、生态旅游、水电能源、生物医药。
4. 特色物产
- 武当山道茶、房县黄酒、竹溪贡米、郧阳绿松石、魔芋、黑木耳、竹溪茶叶、杜仲、木瓜、竹笋、郧阳三合汤、黄龙剁椒鱼头。
5. 交通枢纽
- 铁路:十堰站、武当山站(高铁);
- 航空:武当山机场;
- 公路:福银高速、十天高速;设十堰客运中心站、十堰客运南站;
- 水运:丹江口港(汉江航道)。
四、文化标识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
- 省级:郧阳凤凰灯舞、房县尹吉甫传说。
2.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丹江口净乐宫。
3. 代表性旅游景点
- 5A级:武当山风景区;






- 4A级:丹江口水库、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4. 特色节庆
- 武当国际旅游节、房县诗经文化旅游节。
五、其他
- 荣誉称号:中国卡车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 城市精神:“仙山、秀水、汽车城”。
(注:数据截至2023年,来源为十堰市人民政府官网、湖北省统计局等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