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7月初,黑森州遭遇罕见高温天气。气象局警告称,一股来自西班牙的干热空气正横扫德国西部,黑森州成了“热浪重灾区”。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奥芬巴赫等城市气温将飙升至35℃,个别城市甚至到36-40℃都有可能,并连续多日居高不下。
专家称,这是“气候变暖下最典型的极端天气之一”。白天气温高达40度,夜间也难以降到20度以下,让人感觉仿佛被困在一个巨大的桑拿房里。
但你知道吗?在同一个城市,并不是每个人都被“热”得一样。

在德国老外也打伞遮阳了(图源:hessenschau.de)。
法兰克福向来以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著称,是许多人眼中的摩登现代城市。但在持续热浪面前,这座城市暴露出严重短板。

德国高楼最多的城市(网络图)
根据德国环保组织的评估,法兰克福已成为全国第五热的城市。之前的四个分别是曼海姆(Mannheim,巴符州)、路德维希港和沃尔姆斯(Ludwigshafen和Worms均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以及黑森州的吕塞尔斯海姆。
密集的建筑结构、狭窄的街道、稀少的绿地和阻塞的风道,让热量无法散去,形成典型的“城市热岛效应”。
看似现代、发达的城市结构,在气候极端时,反而成了居民难以忍受的“热陷阱”。
热浪是全民危机,却不是人人平等。
低收入者多住在法兰克福的Fechenheim、Griesheim、Höchst、Riederwald等老旧城区或工业区,那里房租便宜,但住房隔热性差、绿地稀少、空气不流通。特别是住在顶楼或临街内院的,开窗是噪音和尾气,不开窗就是蒸桑拿。酷暑天里,屋内如烤箱,屋外无树荫。
对于年迈或患病的居民来说,这不仅是不适,更是健康威胁。一位独居在四楼阁楼的老人,仅因持续高温诱发慢性病恶化,可能提前结束生命。
而与此同时,经济条件更好的人早已“躲”进了法兰克福周边的绿色郊区,如Vortaunus、Taunus等地。这些地区树木繁茂、空气流通、夜间降温快,住宅还可能已装上了空调,孩子在绿荫覆盖的校园里上学,老人住在配套完善的养老公寓,周末还能驱车前往湖区避暑。
同样是热浪,有人住在城市烤箱,有人坐拥清凉绿意。区别不在气温,而在资源与选择。

Taunus山的夏夜(图源:hessenschau.de)
为应对酷暑,法兰克福市政府正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发布“清凉地图”、建设饮水站、增加绿地、鼓励步行和骑行、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等。
市卫生局局长Peter Tinnemann呼吁:“凉爽空间应当是所有市民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他还称赞巴黎的做法:限制机动车、推广自行车道、增加绿地与步行道,让原本以车为主的城市变得更适合人生活。“孩子不再死于车祸,居民拥有更多阴凉步道,这对健康和公平都有巨大意义。”
随着气候变暖成为现实,极端高温将更加频繁。在热浪袭来时,决定一个人能否安然度夏的,不只是天气预报,而是住房、收入、健康与政策。

我们必须正视:气候危机正在加剧,而社会不平等,让一部分人更难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