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帕米尔高原深处,塔吉克族自称“汉日天种”后裔,传说一位波斯公主与太阳神生子,奠定了他们的起源。
这神秘故事流传千年,令人着迷。而远在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同样名为塔吉克的民族却对此一无所知。两个塔吉克族群为何如此不同?“汉日天种”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人物传记
中国塔吉克族的族源传说始于唐代,记载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646年成书)。据传,波斯国王遣使赴唐求婚,迎娶汉族公主。
归途中,队伍途经帕米尔高原,遭遇大雪封路,行程受阻。使团在山顶搭建临时居所,供公主居住。
数月后,公主意外怀孕,声称是太阳神所赐,生下的男孩被视为神圣后裔,称为“汉日天种”,意为汉族与太阳神血统的结合。
这孩子后来成为朅盘陀国的首王,奠定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的起源。

这一传说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也有记载,玄奘在朅盘陀国停留20余天,从当地王族口中听闻此故事。
公主堡(克孜库尔干),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南约70公里,是这一传说的历史见证。古堡建于丝绸之路要冲,海拔4000多米,石墙依山势起伏,险峻难攀。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20世纪初)考察后确认其为玄奘记载的遗址。传说中,公主因战乱或匪患滞留,侍从在山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形成了朅盘陀国的基础。
朅盘陀国是2至3世纪帕米尔东部的小国,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年间设葱岭守捉,713-741年)。
其地理位置关键,连接汉地与中亚,商旅往来频繁。国王自称“支那提婆瞿怛罗”,意为“汉日天种”,强调与汉族的血缘联系。
部分学者认为,传说可能与《穆天子传》中周朝与西域交往的故事有关,暗示塔吉克族先民定居帕米尔已有3000年历史。
公主的传说不仅赋予塔吉克族神圣起源,也反映了丝路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缩影。
中外塔吉克的差异与“汉日天种”的意义
中国塔吉克族概况
中国塔吉克族人口约5.1万(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占县人口81.6%。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设有塔吉克民族乡。

他们生活在帕米尔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降水稀少,以放牧牦牛、羊为主,辅以种植青稞、小麦。房屋为平顶石屋,中央有天窗,内设土炕,适应高寒环境。
语言
中国塔吉克族讲帕米尔语支的色勒库尔语(约3万人)和瓦罕语(约1万人),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
这些语言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西伊朗语支)差异显著,互不互通。部分塔吉克族人会讲维吾尔语或汉语,使用维吾尔文或汉字,无官方文字。
宗教
中国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18世纪初由逊尼派改宗。伊斯玛仪派崇拜“依禅”(宗教领袖),教徒世代追随特定依禅,如阿迦汗。
清真寺数量少,宗教活动多在家中或“贾马特卡纳”进行,经典包括《亚辛》《苏尔》。教徒不严格封斋或朝觐,节日礼拜为主,注重朝拜“麻扎”(圣墓)。
文化与习俗
塔吉克族以鹰为图腾,自称“鹰的传人”。鹰舞模仿雄鹰翱翔,常见于节日庆典。男子戴黑色天鹅绒“图马克”帽,女子戴“库勒塔”帽,饰以银器。
饮食以奶制品、肉类、面食为主,奶茶是日常饮品。口头文学丰富,诗歌如《鹰》《白鹰》歌颂爱情与英雄。

节日包括古尔邦节、肉孜节、圣纪节,以及春耕节、灯节等。婚姻多为族内通婚,婚礼盛大,常在秋季举行。葬礼遵循伊斯兰教规,遗体裹白布,男性墓穴较深。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概况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是该国主体民族,约占人口80%(2025年约840万)。他们分布在平原和城市,如杜尚别(人口73万,2022年),以及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
塔吉克族形成于9-10世纪萨曼王朝时期,融合粟特人、柘羯人等血统。19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29年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独立。
语言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讲塔吉克语,属西伊朗语支,与波斯语、达里语相近,可互通。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
帕米尔地区的塔吉克族讲鲁沙尼语、舒格南语等帕米尔语,与中国塔吉克族的语言同源,但仍有差异。
宗教

塔吉克斯坦96%人口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占85%以上,帕米尔地区的塔吉克族多为伊斯玛仪派,与中国塔吉克族相同,但数量较少。
宗教活动活跃,清真寺从1989年的70座增至1992年的2870座。
文化与习俗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深受波斯文化影响,诗人鲁达基是其文化象征。传统音乐“沙什马卡姆”融合波斯与中亚元素。
服饰上,男子穿长袍,女子戴头巾,城市居民多着现代服饰。节日包括纳乌鲁兹节(波斯新年)、开斋节、宰牲节。
饮食以抓饭、烤肉、薄饼为主。婚姻多为包办,婚礼盛大,彩礼习俗普遍。
中外塔吉克族的差异
尽管同名“塔吉克”,两者的差异显著。中国塔吉克族的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属东伊朗语支,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西伊朗语支)无法互通。
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塔吉克族讲类似语言,但与中国塔吉克族仍有细微差异,沟通常需俄语或维吾尔语。
中国塔吉克族普遍信仰伊斯玛仪派,宗教活动低调,注重“依禅”崇拜。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以逊尼派为主,宗教仪式公开,帕米尔地区的伊斯玛仪派信徒较少。
中国塔吉克族以畜牧为主,适应高海拔环境,迁徙生活常见。塔吉克斯坦平原塔吉克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城市居民从事现代职业,帕米尔地区居民有畜牧传统。
中国塔吉克族以“汉日天种”传说为傲,强调与汉族的联系,自称“太阳部落”。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认同波斯文化,萨曼王朝为其历史骄傲,对“汉日天种”无认知。
“汉日天种”的意义

“汉日天种”是中国塔吉克族的独有传说,象征汉族与太阳神的血统结合,赋予神圣起源。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无此传说,其文化根基在波斯传统,反映了地理与历史的隔离。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结尾
“汉日天种”传说的核心人物——公主的儿子,成为朅盘陀国的首王,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的根基。
朅盘陀国在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修建水渠、驿站,吸引僧人传播佛教。10世纪后,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佛教,塔吉克族改信伊斯玛仪派。
公主堡遗址至今屹立,成为旅游景点,每年春夏,塔吉克族人在此祭祀,传承传说。中国塔吉克族保持游牧传统,人口稳定,文化通过鹰舞、诗歌、节日延续。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在苏联解体后经历内战(1992-1997年),经济依赖铝、棉花出口,文化受波斯影响深远。
两族虽同属伊朗语系,但因历史与地理,文化轨迹分化,各自书写独特篇章。
结语
中国塔吉克族与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的差异,源于语言、宗教、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的不同。
“汉日天种”传说赋予中国塔吉克族独特的历史记忆,而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则扎根波斯文化。这两个民族的故事,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的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