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秦楚魏齐韩,七雄棋盘分布,究竟是怎么在当今省份上投影的?一桩往事说开了头,谁也猜不到结局会这样发展!先不说这些诸侯究竟够不够“七”,地理位置一会西北一会东北,有时还挂到江南。现在翻开地图,哪里能对得上?可偏偏,各家都留下了点线索。有时候,甚至连故都也找不见了!

秦国的版图,直挺挺地嵌在了现在的陕西大地上,不对,还有点边角溢出去了。陇西、巴蜀,这些早年听起来有点远的地名,实际上就是今甘肃和四川的部分,零敲碎打地被纳了进去。都城咸阳,这个地名如今依然烫手,还在陕西中部。有人说秦人骨子里带着点野性,硬是靠着关中盆地的厚实土地,吃苦耐劳地向东怼出去。是不是?但偏偏,越是向东扩张,遇到的阻力就多,有时候地盘大了,人心就散了。秦昭襄王晚年那阵,就是怕一旦弄不好,西边还得顾着,看东边失了火就乱了阵脚!

楚国,这个名字本身就有股柔韧的劲头,说东水西山,南岭北汉,怎么讲它都张得开。可地图一比对,现今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这一块,简直占了个中南大片。连江南一带,也沾了点边。古荆州、武昌、鄂州,一水系连成片,难怪后来楚文化说是江湖气那么重。坊间传说那句“荆蛮”,其实是中原士大夫对楚人的梗。但楚人的根系是杂糅的,北有中原,南连百越,东边还一度和吴越搭上点线。历史学家有人若不是后来被秦一点点蚕食,根本不会输到最后?

齐国,姜齐还是田齐,纠缠起来就是一段罗生门。最早姜子牙分封在齐,后来田氏起势,成了田齐,也还有个堂皇的地盘。现在细细对着山东的行政区划淄博、潍坊、胶东、德州这一线,几乎都是齐地旧影。传说田齐时的都城临淄遗址,现在还埋在大棚蔬菜地底下!“齐烟九点”,不知道是不是指的那些古城旧址。如果不是赵、燕、楚轮番压境,齐国未必会晚节不保——可惜历史没给它变招的机会。田氏血脉的“蛰伏”与后来发迹的齐文化产业带,构成了今天山东人念旧的底色!
燕国,地处北疆,当初周王分封时,完全没想到后来首都北京会这么红。有数据战国时期的燕几乎把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连部分都兜进去了。董家林古城遗址,是不是周武王那会的燕都,考古至今没盖棺定论。北边草原游骑经常过境,东山再起说得就是燕的气质吧?燕昭王那个求士若渴、金台筑士的故事流传甚广,可惜到头来,攻伐的主力还是靠几次对齐齐发力。金庸笔下的“广陵散”,其实和燕国笑傲江湖的历史有关联。倒是有人问,燕国是不是有点“外来户”气质?
赵国这个名,光听就觉得是北方硬汉。晋阳、中牟、邯郸,不同阶段的都城,几乎把河北、山西、陕西的接壤地都织成了一块大布。东到河南北部,西连内蒙古南端,范围不算小。可惜赵人豪气高涨,一仗仗打得太猛,消耗过快。长平之战,人口锐减,国力雪上加霜。邯郸城里现在还有战国古迹,考古发掘出很多陶器、青铜兵器。有没有人想过,赵人当年能一路抗住秦锋,也只不过依靠那一股子死磕筋?到头来,地盘其实守不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曾经救场,但最后马失前蹄了。
魏国,这一出就复杂一点。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曾一度想守晋地故土,可压根扛不住东西夹击。最鼎盛时,有些行政区域包含了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一块,甚至还烧到河北、苏北的地头。大梁(今开封)做都城,很快就成了割据的象征,商贾聚拢来,城市经济冒头。可南北局势分化后,魏国后劲越来越虚。有研究数据表明,魏国被秦国逐步剿灭之时,已无力自保,甚至一度想南迁求稳。商鞅变法,有同学说是在魏国最早开始试验性的,后来被秦“抄了作业”还先一步做成了。你说讽不讽刺?
说韩国,哪怕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容易和现在的朝鲜半岛国家混淆,但事实却是铁打的跟山西、河南一带脱不了干系。韩国都阳翟、新郑,现在都能查到遗址位置。晋地旧都分晋,韩国其实“窝边草”,始终没啥输出型大动作。疆域本就不大,外强中干。眼下能看出来的遗迹,反而很寥落了。韩国象征着战国的小国被夹击的尴尬处境,有时转个身,连自己都快找不到“家门口”在哪。有人讲韩非曾经试图以法治救国,结局依然挡不住覆灭的命运!
战国七雄的分布,看上去像是现代中国版图里的一版历史“投影幻灯片”,重叠又分明。有时候行政区划变动太多,甚至连古今对比都显得别扭。各国边界并不总是乖巧服帖,部分地盘几度易手,人员迁徙频繁——山东的齐地会不会有赵人的后裔?赵都邯郸,据说现存文物藏量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文件里写的位置又和古代对不上。难题就来了!
最近十年间,考古学者又翻出了不少新认识。陕西咸阳、江陵纪南城、临淄、邺城遗址陆续开放,实地勘探发现了更多战国时期的城墙、宫殿、墓葬。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相关公报显示,燕国故城基本锁定在北京一带,楚都荆州遗址的规模也远超以往估算。可“文物分布地图”常常被边缘地带拉扯,哪个学者敢说自己的一定没盲区?
资料显示,战国末年,齐、楚、秦三强争霸已现端倪。但七国各自为政,合纵连横未能统一成制度体系,造成了区域割裂和资源井喷。现在省份拼图,难以覆盖当年的地缘复杂交错。有网友会觉得不可思议,燕国的疆域影响了后来的满洲族兴起。其实地缘、民族、文化三者搅和在一起,很难一刀切分明。
网络上常有人奇思怪想如果当时楚、齐、赵三国联合夹击秦,历史会改写成什么样?但又有人反驳,地区发育不均,交通基础设施比不上今天,战国国力变化莫测,统一之路并非简单的算术加法。
曾经秦的法家,韩的法治,楚的纵横捭阖,魏的经济,齐的文教,赵的武力,燕的外交,这些特质今天依旧在各自省份打着烙印。只是有时觉得,也没什么标准答案。考古一新发现,前面推翻一个说法,后面又立起另外一个观点。
可要说实用,战国地理的理解方法,反倒可以拿来对比当今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经济集中与分散,资源配置,甚至现代城市迁徙,都能从七雄的变迁中管窥一部分规律。你真要较真地去套今天的省份划分,十有八九不是那么回事。
七国地理分布的秘密,永远藏在边界的模糊地带。即使现在用卫星地图也很难一眼锁定完全重合。部分板块明明独立,却又彼此渗透,谁是谁的前身,很难分得清干净。
其实谁又在乎它一定要有个准确、整齐的解释?回头再看现代中国,历史的印迹仿佛总能从地图中找到些零零碎碎的、若即若离的痕迹——交错、融合、反复洗牌,是七雄留给后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