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2日,波斯湾的风带着战争的气息吹进了科威特。邻国伊朗和伊拉克打响激战。战争拉开序幕的那一夜,科威特很安静,但国境线以北不太平。谁会知道,科威特后来选择了支持伊拉克?
这事挺让人纳闷。明明伊拉克总是盯着人家家门口那点地,而且萨达姆说得明明白白,科威特原本该归伊拉克?可1980年以后,一切就好像走进了歧路。真有人看懂了科威特的算盘吗!

问题说到底,要翻老账。科威特划到哪里、归谁,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地理上,一脸和气地躲在波斯湾西北角,面积才1.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两倍还多点。人口少,油田多,石油外流,腰包挺鼓,偏偏不像个大佬,更像个夹在两位火气大的邻居间的小瘦子。
但溯源就绕不开那段奥斯曼帝国的光景。16世纪,奥斯曼封起巴格达、摩苏尔、巴士拉三省。1871年,顺手把科威特塞进了巴士拉省。说到底,这下在纸面上,科威特成了伊拉克大省里的“一个小县”。这事后来被萨达姆一遍遍挂在嘴边,也是有说头的。

可慢慢又来了变化。十九世纪末,英国盯上了波斯湾,逼走了奥斯曼的兵,和科威特签了条“保护协定”。到1961年,科威特宣告独立。伊拉克那时新王登基不安稳,一下子跳出来说你不能独立。可英国兵舰一停港口,科威特还是稳稳当当进入了联合国。
从此以后,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关系开始变得悄悄复杂了。两边语言一样,文化差不多,信仰都信伊斯兰。娃儿们学的历史书前几页如出一辙,出了校门还是要各自回家吃饭。各人心里清楚,过去都是一个整体,这点跑不了。反观东边伊朗,啥都不一样,连老祖宗说的话都对不上。

但靠得太近也烦恼多。伊拉克地大,人口多,还能打仗,科威特小得像气泡,家底又殷实。关键,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卡在科威特南边,只有60公里海岸线,全靠着巴士拉出来透气。科威特手握290公里海岸。伊拉克总盯着下海口琢磨。这样的压力,放到谁身上也睡不安稳。
其实,科威特也讲究个缓和。刚独立那会儿,伊拉克时不时亮亮肌肉,谁受得了?两伊战争刚爆发,科威特觉得,这是不是个机会?“要是咱现在站伊拉克这边,也许能换个太平”。至少当初他们这样想,谁也不愿再把摩擦变成动真格。

然后就是资金往伊拉克流了。数字背后没啥秘密——两伊战争时期,科威特给伊拉克垫了大约370亿美元。全是石油挣钱换的票子,说做就做。伊拉克那边要买大炮买子弹,还真是缺。科威特的钱短时间内成了萨达姆的“救命稻草”。
科威特不傻。那会儿就有人嘀咕,这么做风险大。可除了掏腰包,还能干吗?伊朗要是赢了,推翻萨达姆,东边会不会不安生?谁都不敢打这个赌。那时的选择,看似有些别无他途。

但后来科威特真的后悔了。战争结束,萨达姆的胃口还是没小下来,反倒越发不安分。两伊战争拖垮了伊拉克经济,巨额债务压上来,萨达姆开始指责科威特压低油价,说科威特“占了伊拉克的油田”。什么手足同胞,最后全成了账本上的问题。人心一寒,气氛僵了下来。
1990年夏天,萨达姆突然发难,伊拉克坦克开进科威特。几乎是一夜之间,科威特成了被占领区,油井全停。每天死损失,一天一个样。这比战争年代的噩梦还来得猛。美国人等外部力量联手进场,打了一仗,才把伊拉克赶出去。可是那时候损失已经天文数字,700多口石油井点了火,黑烟蔽日。一年多才遮了火头,生态灾难随之而来。
科威特的算盘看上去没算准。某些角度下,这种选择是错的?但换个方向看,又有什么办法,地理环境、历史包袱、现实压力,没有哪个因素能单独拎出来定夺。科威特在夹缝中生存,左右不是,动弹也难。其结果是,支持伊拉克带来的回报,反而成了噩梦的伏笔。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觉得。网上有人说,如果科威特不支持伊拉克,换来了伊朗主导的海湾格局,也许现在麻烦更大。谁说得准呢?事儿没发生过,总归想象多于证据。
还有观点觉得,科威特本就不应该干涉争霸中的战争,安分点、少出头,或许能保得自家平安。但石油时代的国际棋盘,真的允许“隔岸观火”么?那时候谁都清楚,“中立”才是奢侈,而非天然。
战争带来的不安一直没离开过科威特。历史上三次差点被伊拉克吞掉,小国在权力游戏里做选择,怎么做才有十全十美这样的路?都说当时支持伊拉克出于无奈,可回头看,有些人说其实是赌徒心理,大胆一搏,若能换个安生未来呢?
更何况,传统的阿拉伯联盟关系和美国在海湾的存在,也为科威特增加了多重期待和压力。谁又能确切说,选择完全自主?权力之间你来我往,政策像风吹沙堆,变幻得太快。
可能很多当年的政策制定者真的后悔了。但更多普通科威特人,可能只是觉得,时代一次次让他们站到了太多岔路口。回顾那8年,每一次抉择都沾着汗水和胆战心惊。
多年以后,互联网又把这段历史拎出来。数据说,1989年伊拉克国家债务超千亿美元,光欠沙特和科威特的钱就撑破裤兜。后来的“油价战”与入侵科威特之间的联系,金融分析师一大堆,没人说得清最初那根稻草多重。
最后的现实是:科威特复国,经济损伤,邻国关系今非昔比。这其中的得与失、对与错,还真没个定论。因为中东地区的“旧账”本来就缠成麻绳,谁能找到唯一的头尾?
从某个角度讲,科威特支持伊拉克,是“小国生存论”在现实里的一道险题。但理性没用处,事实已经发生,历史从没有重来这条选项。
讲到这,谁还真能说清,科威特的那次“押宝”到底该不该?这事要放今天,结果会不会又不一样了?毕竟,纵使局中人再精明,也难免被大时代裹挟。对小国来说,只有选择——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