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尼姑庵,2万女众修行之地,夜间严守神秘“死规定”揭秘

中国最大尼姑庵,2万女众修行之地,夜间严守神秘“死规定”揭秘"/

中国最大的尼姑庵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尼姑庵。然而,关于有2万女性在此修行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准确。灵隐寺尼姑庵的确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尼姑修行场所,但具体人数可能没有达到2万。
至于“天黑后必须遵守一条死规定”,这个说法缺乏具体信息,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条规定。通常,尼姑庵作为修行场所,会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戒律,比如保持清净、素食、早睡早起等。这些规定旨在帮助尼姑们更好地修行。
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条“死规定”的信息,我或许能给出更准确的答案。

相关内容: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藏传佛教从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在藏族地区传承发展了2000多年,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佛教信徒最广泛的一脉,当地大小寺院星罗棋布,香火鼎盛。

有别于中原佛教,藏传佛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予女性充分的尊重,于是就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尼姑庵——四川白玉亚青寺。

藏传佛教的信徒有自己的专属名词,男的称作“扎巴”,女的称作“觉姆”。

“觉姆”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国王的姐妹,也可以理解为神女,女性的神职工作者等,无论是从发音还是寓意都显得比尼姑高贵一些。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藏区的女性地位很低,她们没有文化,只能煮茶烧饭,为男人生儿育女,照顾老人。

这种想法倒也情有可原,毕竟西藏地区主要都是牧民,放牧是个体力活,当然必须得男人去做,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明确,因为没念过书又脱离社会,导致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和地位。

因为种种社会原因,导致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偏低,然而在藏传佛教的密乘戒律中却明确规定,女性拥有跟男性一样的地位和权利,只要一心向佛,也可以剃度出家,修炼自己的身心,并要求男性不得歧视和诋毁女性。

藏传佛教一直在实践着“波若佛母”的佛理和众生平等思想,女性象征着善良与智慧,为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

正是因为教义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让很多希望摆脱俗世烦扰与不公平对待的女性自愿出家,成为“觉姆”。

觉姆让女性能够有机会真正做自己,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却也让她们远离红尘,只能与青灯古佛相伴,对于风华正茂的女孩来说,做出这个决定着实不易。

但就如同这世间万物一样,凡事有得必有失,没有两全法,对于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藏族女性来说,不用看男人的脸色过活,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觉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觉姆”入寺后 须和男性生活在一起

藏传佛教并不像中原佛教,一个寺庙要么都是和尚,要么都是尼姑,将男女大防做的如此彻底。

他们往往都是在一个寺院内划分出不同的生活区域,就像大学里的男女寝室,白天修行或做法事的时候,扎巴和觉姆还是可以在一个空间里学习和工作的,到了晚上才各回各家。

然而每个寺院的男女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都是男性比女性多,这种寺庙一般被叫做“扎巴庙”或“喇嘛庙”,而极少数女性比男性多的寺庙,一般被称为“觉姆寺”。

物以稀为贵,亚青寺因为女性占比奇高闻名世界,有超过2万名觉姆在那里修行。

亚青寺始建于1985年,坐落在四川甘孜州白玉县昌台区,又被称为亚青乌金禅修处,由大圆满成就者喇嘛阿秋仁波切主持。

大圆满是藏传佛教密法修习者追求的终极境界,在肉身不断缩小的同时能够产生“虹化”效应,精神超脱肉体永恒不灭,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漫天霞光与扑鼻异香。

2007年,一位佛学院学者曾前往亚青寺考察,她化名入寺,与觉姆们同吃同住一起修行,真实体验她们的生活。

根据当地宗教局的统计,2007年常驻亚青寺的僧众共有7000多人,其中觉姆5000多人,扎巴1500多。

寺院的管理方式是分片管理,由片区主管管辖本片区的人和事,整个亚青寺的生活区域被划分为9大洲,其中觉姆有4个洲,扎巴有5个洲。

亚青寺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觉姆们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取相应的供养,若是无故不参加寺院的诵经、法事活动,或是缺席定期的大清扫,都会被扣除相应的工资,如果没有收入,在寺院里同样寸步难行,毕竟佛祖也不养闲人。

在亚青寺,每个大洲的管理者叫做“丹达”,负责整个洲的事务性工作,丹达又会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若干小片区的负责人“更克”,落实具体工作到每个觉姆。

丹达和更克们主要负责本片区觉姆们的衣食住行、考勤登记、修习成果,比大学里的宿管阿姨和班主任还要操心,要知道当时一个大洲就有一千多号人,想做到井井有条可不容易,而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管理那些女性觉姆们。

觉姆们虽然都是出家人,可毕竟是女子,论吃苦耐劳方面跟男性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位女学者曾回忆起在亚青寺体验生活时的一段经历,有一天她夜晚通宵写作,结果早上没起来,错过了晨诵的时辰。

根据寺规,这种不敬神的行为会被重罚,于是她便耍起了小聪明,一路猫着腰蹑手蹑脚地溜到几千晨诵队伍的最后面,以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躲过责罚。

谁知她的小聪明并没有躲过丹达的火眼金睛,晨诵完毕就被留了下来。

丹达拿出来一块戒尺,重重地照着她的手心打了三下,并带人去到她的宿舍,罚没了上个月剩下的供奉,临走时还责令她打扫厕所一个月,意在杀鸡儆猴,彻底杜绝给本大洲抹黑的人和事出现。

要知道在亚青寺内没有钱寸步难行,这位可怜的学者只能天天忍饥挨饿扫厕所,好在寝室的伙伴还有些怜悯之心,每天都会剩下一些吃的分给她。

另外,亚青寺还有自己的例会制度,每月特定日子,堪布(相当于中原寺庙的方丈)都会召集所有的管理层(丹达和更克)开会,特别重要的会议阿松活佛和阿秋仁波切还会亲自列席。

会上更克们要汇报自己这一片区上个月的主要工作,包括做了几场法事,进行了哪些劳动,有何人员变动,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这位女学者也会直接变成反面典型,写入重点关注人员名册。

一条奇怪的规定

亚青寺除了藏传佛教的三乘戒律等相对抽象的规则,还有一些具体性的规定,比如:

(1)晚上7点之后,扎巴和觉姆不能出现在对方的生活区域;

(2)外出时不请假,不可以再回到亚青寺;

(3)不能穿黑色的尼裙,且尼裙必须从头往脚穿,不能反向;

(4)天黑后不可以去寺院商店购物消费。

这4条是亚青寺的铁律,一旦触犯红线,是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将会立刻被扫地出门,成为佛门弃徒。

第一条不难理解,毕竟男女有别,夜晚出现在异性寝室,怎么都说不过去;第二条也合情合理,不提前报备就离开寺院,无组织无纪律,不尊重领导,是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容忍的;第三条涉及到佛门的忌讳,黑色是不洁、罪恶的象征,脚也是人身体上最脏的部位,让裙子保持圣洁,有助于觉姆的身心健康。

如果说前三条都在情理之中,那么天黑后不许购物似乎就有些不近人情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条寺规出现呢?

这就要追溯到佛教刚刚兴起的时候,最早的一批佛门子弟所有的衣服和饭食都是化缘所得,这样可以把大量从事生产生活的时间节省出来,用以修习佛法,甚至诞生了以折磨自身肉体来修行的“苦行僧”。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佛门和寺庙也需要与时俱进,总不能白天把几万和尚尼姑都送上街头去化缘布施,那城市还不乱了套,城管们也忙不过来,所以亚青寺还是会给觉姆扎巴们安排一些“盈利性”的工作,让他们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让整个寺庙良性运行下去。

可即便是满勤,觉姆每月供养也不过400元左右,大多数只有百十来块钱,只够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餐食。

但是很多觉姆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女孩,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特别是在寂静的深夜,也会有吃顿宵夜的冲动。

寺院里有专门给游客开放的商店,24小时营业,如果放任觉姆跟俗世人群一起购物,不但有损寺院清誉,也会放进一步激发她们的贪欲,有碍修行。

藏传佛教始终认为,佛门子弟必须要杜绝金钱与享乐的概念,唯有六根清净,才能寻找到生命与佛法的终极意义。

苦中作乐 不忘初心的“觉姆”

亚青寺的寺规看似严格,实则还是遵循着“宽进宽出”的原则。只要你想出家,佛门始终为你敞开,给你提供修行的环境,提供庇护之所,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不认同佛门的理念,或者是放不下俗世的牵绊,你随时可以离开,绝不强留。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佛门普度众生的原则,讲究的就是一个自觉自愿,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亚青寺在佛教界的名气越来越盛,去那里修行的女人同样络绎不绝,从2007年的5000人发展到今天的2万多人。

因为女多男少,扎巴们反而成了亚青寺里的香饽饽,平日的繁重体力劳动成了觉姆们的专利,她们得负责房屋的翻新与清扫,搬运物资。

虽然辛苦,但觉姆们依然乐在其中,她们表示劳动能够带来幸福,有助于修行,而且这也体现了佛教中的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们也可以做得到。

觉姆们在艰苦环境中展露出的幸福笑容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她们不断突破身体极限,执着地追寻着佛法的奥义。这种认定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不正是现代都市人最为稀缺的那份“初心”么。

发布于 2025-07-01 18:12
收藏
1
上一篇:双旗舰荣耀!MSC地中海华彩号闪耀登陆中国,开启2022双旗舰时代新篇章 下一篇:中国最大尼姑庵揭秘,2万女修行者坚守夜幕下的严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