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改国名为“巴拉特”?或是民族主义强化的一个信号
相关内容:
2023年9月,G20峰会将在新德里召开,印度政府发出的函上,用Bharat一词替换了India(印度)的名称,引发外界对印度国名有可能正式更改的猜测。
目前,包括印度阿萨姆邦首席部长Himanta Biswa Sarma、联邦院议员Naresh Bansal在内的多名印度人民党领导人,都支持改国名为Bharat。
Bharat在中文里原本被译为“婆罗多”(另译“巴拉特”),其源自两千多年前印度经文中的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引申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其词根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印度史诗《Mahābhārata》(摩诃婆罗多),《往世书》则将Bharat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
India这个词,则发源于古印度的北方地域,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在古代发音为Sindu(在中文原译为“信度河”),古波斯人发音为Hindu,后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传入希腊世界,发音为Indu,在后世逐渐演变为英语中的India。
Sindu、Hindu、Indu、India一系列演变,在古代汉语中分别被音译为:身毒、信度、申毒、捐毒、忻都、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身豆、天豆、印度、印都、呬度、印土、印第亚……特别说明下:《西游记》里的“天竺”的古文正确发音为“Shen Du”而不是“Tian Zhu”,《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直到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在汉语中为其正音,《大唐西域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如今,当全世界几十亿人都称呼印度为India时,印度人民党为啥要打使用Bharat的主意?表面理由是“去殖民化”:是英国殖民者把India这词传到全世界,并非印度民众的意愿。如今印度强大了,要弘扬民族精神了,就要用曾经的远古词汇Bharat为自称。
而表象理由之下,还有现实利益诉求:India是印度“国大党(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使用的,而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则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他们宣称 “印度教民族主义”主要是为了打击竞选对手“国大党”,争取印地语基层选民(印度的主票仓),毕竟,懂英语者在印度社会里也是少数。
类似情况,其实也屡见不鲜:
东非的Ethiopia,埃塞俄比亚(旧译为:伊索比亚),在以前多被西方称为Abyssinia,旧译为:阿比西尼亚。其实仅仅是不同部族口语差异而已,并无歧视含义。但老国王海尔塞拉西还是通过改名以显示自己“去殖民化”功绩。
印度洋岛国,以前用葡萄牙语、英语Ceylon这个词(锡兰),后来改为Sri Lanka(斯里兰卡)。2021年12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将国名从Turkey改为Türkiye,理由是“更能体现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这个较易理解,其实还是同一个词,只是用(凯末尔改革后的)土耳其字母拼写而已。
而泰国比较务实,泰国的古称源于梵文,英文写作Siam,中文音译为“暹罗”。1945-1948其曾短暂使用“暹罗”,但从1949年重新复归为英文Thailand。因为泰国以旅游立国,使用个外国人谁都不知道的古名字,对其经济发展不利。这种务实精神,就如同曹孟德所云: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慕虚名,还是处实祸?其实是自信心的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重要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独立、自由、富强、有尊严,而不是玩“名讳”这套把戏。譬如美国,America这个词也是殖民主义的:Americus Vespucius是意大利的商人、制图师、航海家。另个假说是首先抵达纽芬兰的热那亚航海家John Cabot,用自己的赞助人Richard Americ的名字命名“新大陆”……这个假说照样是殖民主义的。但美国有必要改名吗?
印度部分政客企图推动国家改名的趣闻,有潜在政治目的,也有些煽动民粹的成分,不过这种“民族主义”,也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