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历史很短暂,所以我这个一口气不用太长。
在泰国官方的叙事中,泰国的历史起点是素可泰王朝。
而素可泰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1238年,这是个啥概念呢?
在北边的华夏帝国境内,公元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次年,忽必烈全面南下攻宋。
也就是说,华夏文明已经从夏商周玩到宋元时期了,泰国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这肯定是有问题的,现今泰国境内的那一大块土地,肯定是有人生活的, 有人就必然有历史,有历史却不被泰国记载,原因只有一个,这历史,跟如今泰国的主流叙事不符,于是被刻意忽略。
那么问题来了, 在更久远的过去,既然泰国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泰人无关,那么泰人在哪里,泰国的历史在哪里?泰国,又是怎么一步步从空白走到今天的?
大家好,我是又懒又爱聊历史的老张,今天这篇文章,咱们系统的聊聊泰国是咋来的。
首先一下上边留下的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如今泰国的境内,也是有原住民的,这帮原住民叫孟人。
是不是原住民也不能太绝对,因为孟人大约也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西边的缅甸沿海一带迁移过来的。
只能说,在泰人迁过来的时候,当地的孟人已经在当地生存了近三千年。
泰人,在哪呢?
众所周知,咱们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其实是一个民族,两种叫法。目前为止,我国的傣族大约在126万人,泰国泰族则有6500万。
人少未必就是旁支,实际上,早期的泰人,正是从我国云南一带迁移过去。
现有资料显示,泰人的族群最早可以追溯战国早期,他们在云南的澜沧江一带,建立了哀牢古国,族群则属于闽濮人。
实际上这个国名也是一个乌龙,在泰国的史料中,他们管这个古国叫“达光王国”,由于对方百姓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给这个国家取名“滇越乘象国”。
这个名字没叫多久,“滇越乘象国”就改名了,随着“汉武开滇”的推进,汉朝跟这个古国也正式开始了接触,由于双方接触的时候,“滇越乘象国”的国王叫哀牢,于是汉朝又就地取材,将其称作哀牢国。
对了,鉴于对西南夷的一贯称呼,对这个族群也取名叫“哀牢夷”。
公元69年,东汉势力进入云南,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东土,汉国于其地设永昌郡。
注意了,由于哀牢国原有的面积实在太大,又是在国王的带领下一股脑投入汉朝怀抱,所以设郡以后,导致永昌郡成为东汉105个郡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达到26.4万平方公里。
啥概念呢,我们今天的广西自治区,面积只有23.6万平方公里。

不过好景不长,按照东汉地方官员的一贯尿性,哀牢王室很快就跟东汉派驻的地方官员发生冲突,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
次年,东汉调集周边蛮族攻打哀牢王室武装,杀类牢。
经过这一次挫折,“哀牢夷”在王室残余势力带领下,西渡怒江,在缅甸东北部云南交接一带,重建“达光国”,这个国家在《后汉书》中被记作“掸国”。
看到“掸”这个词,熟悉缅甸历史的朋友应该已经想到了,这个“掸国”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缅甸掸邦,而占掸邦人口60%的掸族,其实跟泰国的泰族、我国的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印度的阿萨姆族一样,都是泰民族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叫法。
从这个角度讲,公元八世纪前的泰民族,堪称东南亚的流浪民族,以至于分散在如今印度、缅甸、泰国、我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的多个国家。
后边的这段历史有点乱,我不想占用太多篇幅,简单跟大家捋一下:
“掸国”的南边,还有个“骠国”,两国相邻以来,争战不休,公元586年,骠国倾其全国之力北征,一举攻下掸国王城补甘姆,掸国土崩瓦解,掸国王族被迫回到哀牢故地。
王族中一个叫舍龙(意为“大老虎”)的首领带着族人迁移到哀牢故地的邪龙县一带(今云南巍山),整合当地的“哀牢夷”部落,与汉人豪强通婚,逐步发展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这个部落联盟就叫做“蒙舍龙”,舍龙的儿子叫细奴逻,细奴逻向唐朝进贡,获得了唐帝国的支持,被唐高宗封为巍州刺史,开始兼并其他五个并立的部落联盟。
公元738年,细奴逻的曾孙终于统一其他五个部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个人叫皮逻阁,这个国家叫南诏。
《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诏”,在当时的语境中,就是“王”的意思。
虽然我们讲的是南诏的故事,但这却是泰民族的历史。
建立南诏的皮逻阁虽然是“哀牢夷”王室,但南诏的民族成分却颇为复杂,融合了当地各族人民,再加上此后南诏在唐朝、吐蕃的夹缝中,战乱频繁,今天跟着吐蕃被唐朝打,明天跟着唐朝被吐蕃打。
尤其是唐朝最后的五十年,唐朝虽然面临严重的藩镇割据危机,可唐军在宋威、高骈等人率领下,却数次大破南诏军。
史载南诏“屡覆众,国耗虚”, 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因此,伴随南诏衰落的,是泰民族的大规模南迁。

没错,他们一路南下,沿着现在的湄南河一带,从云贵的群山峻岭中,一路向南,翻山越岭,走走停停,像一颗颗蒲公英,撒落在湄南河上游到入海口的广阔地带。
所以,湄南河,现在也被称为泰国的母亲河。
泰人之所以往这里跑,倒是跟东南亚的另一个大国相关,这个国家,就是高棉人建立的高棉帝国。
跟泰民族的颠沛流离不同,隔壁的高棉人发迹的非常早。
公元1世纪,今天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出现了一个叫扶南的王国。
公元4世纪,扶南国的北边,出现了一个由高棉人建立的真腊国。
真腊国建立的三百年里,一直是扶南国的属国,到公元7世纪末,真腊崛起,兼并扶南,此后的两百年里,真腊国先是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02年,由阇耶跋摩二世统一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吴哥王朝。

顺便提一个冷知识,吴哥王朝虽然后来改名叫金边王朝,但它的王室血统是没有变的,也就是说现任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吴哥王朝的建立者阇耶跋摩二世,是一脉相承的。
再补充一点,不论是早起的扶南国,还是真腊国,以及后来由真腊国演变成的吴哥王朝,都是高棉帝国的不同阶段,就好比不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样,都是华夏帝国的不同阶段。
而这个高棉帝国今天的继承者,正是柬埔寨。
从这个角度来说,柬埔寨的文明史,其实也有两千多年了。
言归正传,泰人之所以迁移到这里,正是因为在吴哥王朝的征服下,如今的泰国东边大部分区域、柬埔寨、老挝等地方,都被纳入了吴哥王朝的统治范围。
区域内出现一个绝对实力大国的好处,就是秩序非常的稳定,谁是大哥,谁是小弟,谁是牛马,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虽然回到部落时代的泰人,在当地属于牛马一样的存在,不是被抓去做奴隶,就是被高棉人强行征兵,但比起在北方老家颠沛流离的生活,高低算是一件幸事了。

由于泰人的这种特有属性,隔壁的印度人送给他们一个特有的梵语称呼:Sayam。
大意是皮肤黝黑或者金黄色的人。
这个词翻译成汉字,就叫“暹”。
所以,泰国在历史上有一个更为常用的名称,叫“暹国”,泰人也被外部民族称作“暹人”。
注意了,暹,是外人送给泰民族的一个称呼,他们自己人从不这样叫,泰人民族观念比较弱,他们一般以所居住的城邦的名字来称呼自己。
公元1238,以素可泰城邦为首的他泰人逐渐发迹,趁着吴哥王朝内乱之际,泰族首领膺他沙罗铁与盟友帕孟联手攻占素可泰城,驱逐高棉驻军,并以素可泰为中心,建立了素可泰王朝。
又因为外人对泰人的别称“暹”,所以素可泰王朝又被称为“暹国”。
素可泰王朝,是今天泰国境内,泰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因此也被视为泰国历史的正统。
实际上,在素可泰王朝的北边,今天的清迈一带,也出现一个泰人国家叫兰纳,在元朝的历史中,这个国家被称为“八百媳妇国”。
在兰纳和素可泰之间,还存在过一个女王国,这是个孟人在公园7世纪建立的国家,由于是女王统治,所以在唐史中,被称为女王国(也叫哈利奔猜国)。

深蓝色区域为素可泰王朝,北边为兰纳国,夹在两者之间的就是女王国,土黄色为罗斛国
元朝占领大理以后,开始威逼兰纳,兰纳转而继续南下像女王国索取生存空间,1292年,经过多年战争,兰纳国灭掉了女王国,孟人在泰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就此消失。
以清迈为中心的兰纳国,是今日泰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南方的泰人政权相比,这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倒是一直坚持到了新泰国的诞生。
从1292年算起,兰纳国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892年,才被完全并入泰国。
六百年里,兰纳先后臣服与元朝、明朝,后者分别在1331年、1388年在当地设立八百等处宣慰司,名义上兰纳成为华夏帝国的一个土司。
1558年4月2日,在缅甸国王莽应龙的攻打下,清迈城失守,从此兰纳失去独立,进入被缅甸统治的时期。
1774年,在素可泰王朝基础上演变来的吞武里王朝,在达信大帝的带领下,驱逐缅甸,兰纳结束两百多年的缅甸占领时期,再次复国。
此后兰纳名义上臣服吞武里王朝以及后来的曼谷王朝(今泰国王室),最终于1892年,被曼谷王朝“改土归流”,完全并入泰国。
聊完了兰纳我们重新来看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在第三人国王兰甘亨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顶峰,疆域一度达到马来半岛部分,向东抵达湄公河流域。
不过自打兰甘亨之后,由于佛教盛行,后边的几代国王都不咋认真上班,结果在1349年被湄南河下游的罗斛国灭掉。
看到这里有些伙计可能有些迷糊,还说这个湄南河流域,到底有多少个国家?怎么一会一个兰纳国,一会一个素可泰,咋现在又出现个罗斛国?
以湄南河为参考,兰纳是湄南河上游泰人建立的国家,素可泰式湄南河中游泰人建立的国家,而罗斛国,则是位于湄南河下游的一个国家。
跟前两者不同的是,罗斛国,是孟人建立的国家。
它的历史,要比所有泰人政权都早。

公元九世纪末期,湄南河下游,出现了一个孟人国家,由于定都在罗斛(今泰国华富里),所以被称为罗斛国。
吴哥王朝强大以后,罗斛国成为吴哥王朝的属国,由高棉人进行管理,十三世纪吴哥王朝衰落以后,当地的泰人因常年作为罗斛国的雇佣军,因此逐步接管了罗斛国权力,也开始走向了扩张。
1349年,泰人出生的罗斛国国王乌通出兵北上,灭掉了素可泰王朝,次年迁都阿瑜陀耶城,正是建立阿瑜陀耶王朝。
注意,因阿瑜陀耶城被华人成为大城,所以该王朝又被叫做大城王朝,大家查阅资料的时候不要搞混了。
这里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王朝一般是一个王国的某一个阶段,一个王国可能持续五百年,但一个王朝可能只持续三百年。所以,阿瑜陀耶王朝,只是罗斛国的有一个新阶段。
但恰恰是因为罗斛国吞并了素可泰王朝(“暹国”),所以外界对这一政权的称呼,就兼而有之变成了“暹罗国”。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从而成为我们对泰国的另一个称呼。
尴尬的是,暹罗国人很长时间内,不知道怎么称呼自己。
狭义上他们喜欢用都城城邦来称呼自己,而最广泛的一个称呼是“勐泰”,勐意为居住之地,合起来就是泰人居住之地。
1856年泰国和英国签订《鲍林条约》,为了适应外部的叫法,开始在条约中自称Siam,也就是上边提到的暹罗国。
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误解的是,大家会觉得泰人就是暹罗人,而暹罗偏偏又是个舶来品,于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泰国立宪革命以后,军人政府开始推行“泛泰主义”,强调泰人的国家主体地位,1939年正式改过名为泰国。
言归正传,罗斛国吞并暹国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在三部泰人中(上游泰人、中游泰人、下游泰人),中部泰人政权和下游泰人政权首次合并统一,而这次统一也奠定了泰国的历史核心,地域上的泰人国家概念开始形成。
这也是为啥今天的泰国会以素可泰王朝(暹国)为自己的正统,尽管罗斛国更早,但它一开始既不是泰人建立,在成立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高棉帝国的属地,将其认作泰国历史开源,似乎有那么点血统不纯的意味。
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以后,整个中南半岛的牌面是这样的,中间是刚局部统一的阿瑜陀耶王朝,也就是暹罗国,东边是昔日大佬吴哥王朝(高棉帝国),再东面则是安南国(今日越南),而暹罗国的西面,则是一个更为强大的缅甸王国。
简而言之,暹罗国的对手,就是这东西两大邻国。
公元1431年,阿瑜陀耶王朝攻入吴哥王朝国都吴哥,同年,吴哥王朝迁都金边,史称金边王朝,吴哥城也自此消失于森林之中,直到五百多年以后才重见天日。
不论是早期的真腊,还是吴哥王朝,乃至于后来的金边王朝,都是今天柬埔寨王国在不同时期的形态,而现在的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是柬埔寨王朝第97代国王。

消除来自吴哥王朝的威胁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因进攻沿海的孟人国家,遭到缅甸王国的连续入侵,双方进入旷日持久的三百多年泰缅战争。
1563年,缅王莽应龙攻入阿瑜陀耶王朝,1564年攻占国都阿瑜陀耶,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员和居民被掳至缅甸,缅甸在此另立傀儡王。
1568年,因阿瑜陀耶王朝力图摆脱缅甸的控制,导致莽应龙又一次大举进攻。阿瑜陀耶城经过10个月的抗击以后陷落,前傀儡王被处死,阿瑜陀耶王朝再次沦为缅甸的附属国。
1584年6月,阿瑜陀耶王朝王子帕那莱再次宣布独立,展开与缅甸王国的战争,1592年底,泰缅主力在泰国廓沙拉决战,结果缅军大败,统帅(缅甸王储)阵亡。
阿瑜陀耶王朝终于摆脱缅甸的控制,重新复国。
此后阿瑜陀耶王朝转守为攻,双方断断续续又打了五十多年,一直到1665年,阿瑜陀耶王朝趁着清缅战争期间,大举入侵缅甸,在蒲甘战役中惨遭失败,被驱逐出缅甸。
此后双方维持了大致一百多年的和平。
1752年,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不断向外扩张领土,泰缅战争再次爆发。
1767年 4月,在围攻一年两个月后,缅军攻陷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就此灭亡。
顺便提一嘴,北边的兰纳王国早在1558年就成了缅甸的殖民地。
阿瑜陀耶城被攻破以后,前来勤王的达城城主、华人后裔郑信带着五百多人突围,到泰国东南部继续开展抗缅运动。
1767年10月,郑信统帅包括上百艘战船在内的军队开始北伐,攻占吞武里,11月,距离陷落仅仅半年,郑信收复阿瑜陀耶城。
12月28日,郑信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因建都吞武里,史称吞武里王朝。
三年以后,郑信统一各地割据势力,重建了四分五裂的暹罗国。
由于此人的父亲郑镛是广东澄海人,所以老张我非常乐意历数一下这位华人之子为泰国统一所做的贡献。
1771年,郑信率水军击败安南(越南)南部的莫士麟政权,又兵临金边,在金边扶持傀儡政权,迫使柬埔寨重新成为暹罗的属国。
1774年,郑信北伐收复清迈,将兰纳国从缅甸殖民下解放出来,同为泰人政权的兰纳国自此臣服于吞武里王朝,泰国今日版图初步形成。
1776年,郑信出兵灭掉了老挝境内的独立小邦占巴塞,俘虏其国王,扩大了暹罗的版图。
1778年,趁着万象(今老挝境内)内乱,郑信率水路两军攻降万象城,将万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纳入暹罗藩属。
郑信的南征北战,让这个一度亡国的国家转而成为中南半岛的霸主。

吞武里王朝最大疆域范围
由于郑信在国内大搞改革,重用华裔亲信,打压旧贵族,甚至自称佛陀转世,其行为开始遭到原功勋集团以及僧侣集团的反对。
1782年,吞武里爆发政变,郑信被囚禁,正在前方攻打安南国的大将通銮·却克里,迅速和安南达成停战协议,囚禁军中的王子,回师“平叛”,4月7日,郑信被通銮处死,通銮登上王位,史称拉玛一世,因国都在吞武里对岸的曼谷,史称曼谷王朝(也叫却克里王朝)。
嗯,现在的泰王正是曼谷王朝第十位国王,称拉玛十世。
顺便再提一嘴,泰缅战争在曼谷王朝建立以后仍然不断爆发,双方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1824年才彻底结束。

之所以结束,是因为这一年英缅战争爆发,此后缅甸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招釜底抽薪变相让泰国的西部边境稳定下来。
拉玛一世从当年郑信突围之时就开始追随郑信,一路跟随其南征北战,是郑信的得力干将,在篡位成功以后,为了避免恶化与清朝的关系,诈自称郑信之子(实际上只比郑信小一岁),1786年遣使来华称臣纳贡,顺便讨要封号,那位“十全老人”照单全收,正式封郑华为暹罗国王。
所以比较滑稽的是,曼谷王朝虽然抢了吞武里王朝的国祚,但曼谷王朝的每一位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字,比如拉玛一世叫郑华,现任泰王则叫郑冕。
在曼谷王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郑信的态度是极度贬低的, 甚至称其为“疯王”,近代泰国民族主义兴起以后,郑信的历史功绩重新被肯定,被视为拯救泰国的民族英雄,尊称为“达信大帝”,是泰国四个朝代五十位国王中五个为数不多的被视为“大帝”的国王之一。
也是首位在国外被官方视为皇帝的华人。
1951年,泰国政府以郑信登基的12月28日为郑皇节。
1954年,郑信铜像落成之际,泰国举办朝祭大典,拉玛九世亲临主持仪式,此后每年的12月28日,泰国政府都会举办“达信朝祭大典”,并循例在铜像所在的吞武里地区,举行两天两夜的文娱活动。
言归正传,历史进入到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曼谷王朝也不能幸免,1855年,英国迫使拉玛四世签订《鲍林条约》,此后美法九国纷纷跟进,迫使泰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如果没什么意外,暹罗大概率也要像左右邻居一样,沦为列强的牛马,不过事情巧就巧在这里,由于英国拿下了缅甸,法国拿下了越南,位于两者中间的暹罗地位就比较特殊。
简单来说,要么成为英国殖民地,要么成为法国殖民地,要么英法一起瓜分。
按理说,对列强来说,瓜分是为上策,大家一人一口肉,但现实中是,大家都不希望对方做大做强,尤其是在地缘上需要一块缓冲区域,避免双方恶意竞争。
拉玛五世利用英法之间的这种矛盾,在1893年泰法战争后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900年又跟英国签订《英暹曼谷条约》,至此,暹罗侥幸成为英法殖民夹缝中的缓冲国,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性。

1932年,暹罗军方发动政变,要求拉玛七世在退位还是实行君主立宪之间做出选择,正在度假的拉玛七世给出了著名的答复:
为了使成立君主立宪制政府的过程尽可能柔和的进行,我同意成为一个傀儡。此后暹罗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939年6月24日,秉承大泰民族主义的暹罗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并沿用至今。
鉴于上述原因,泰人原本就是北方外来民族,其在泰国的建国史,始于1238年素可泰王朝立国前后,而后来的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北边的兰纳王国更是在1892年才正式改土归流融入泰国,所以泰国史只能从素可泰王朝开始,此前不论是当地的孟人政权时代,还是被隔壁高棉帝国统治的时代,都没法作为泰人的起源。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