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中华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法国思想家逻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曾经用符号学观点,写成一部比较文化著作《符号禅意东样风》(L'empire des signes),探讨东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文具、面容等。这一切,他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谈到筷子时,巴特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可见西方文化是明目张胆地张狂,筷子文化却以温文尔雅的包装掩饰了残暴。编辑:苗其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