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内是干部,在八小时以外也是干部;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没有“下班时间”,廉洁自律更没有“休止符”。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界限可以划分,但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不能有差别;工作与生活的场景可以转换,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必须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管”在事事、处处、时时。事事、处处、时时守好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守好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是党的干部的本分。“简外事”,方能知进退、正家风。很多党员干部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重期,工作之余用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分担家务,对家庭建设大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要求党员干部,“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即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很多地方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入手,还把家属调动起来,发挥家庭在八小时外监督的特殊作用——比如,陕西省西安市要求党员干部家属签署《家庭助廉承诺书》,同心共筑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比如,湖北省襄阳市给每名党员干部和家属都送出一份“十必问”监督提醒卡:“常常晚归要过问,不良苗头早遏制;高档消费要过问,花钱大方有猫腻;收支不符要过问,取之无道越红线;大额投资要过问,资金何来讲清楚;额外收入要过问,不义之财惹祸端……”引导家属经常吹好“枕边风”、拉起家庭“警戒线”。“简外事”与“勤内政”是一体两面。春秋时期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却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唐代魏征生活简朴,却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谏臣美名。这些为官者摒弃了“声色饮燕不急之务”,省却了不必要的人事应酬,集中精力处理政务,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政声政绩。今天,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交往,正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提升、服务群众中去。人民的“樵夫”廖俊波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几乎不参加与工作无关的饭局和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线调研走访,推动政和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从“省末尾县”到全省“十佳”的巨变。“百姓书记”王伯祥为发展寿光蔬菜产业,常年蹲点田间地头,自带干粮下乡,推动寿光县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1989年,王伯祥(右二)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调研。图片来源:央广网
“焦裕禄式”干部潘东升在任福州市公安局局长期间,拒绝所有宴请,将精力全部投入扫黑除恶和便民服务中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做“简外事”的践行者,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