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寺庙的人,一般遇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座高大的庙门。比如被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山门雄伟宏观,还没进入就给人宝相庄严的沉淀感。

这座门,在寺庙中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叫山门。
为什么叫山门呢?因为在早期,以清静为主的佛教寺庙一般都会修建在山林之中,远离人间烟火,摆脱世俗红尘,独自超然世外。因此,寺庙的大门就称为山门。
一般的山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会是三个门洞并立存在。这三个门洞,也有自己的讲究,中间的叫“空门”,东边是“无相门”,西边的则称为“无作门”。所以经常会听到“遁入空门”的话,实际上就是出家做了佛家子弟的另外一种说法。
所以,山门有时候也会被称为“三门”。

”空门“,是寺庙山门中间最大的那个门。《心经》中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法认为,世间万世万物能看到的形状,无不缘起于空性。所以佛法以观空入门。这个“空”字,就如道家眼中的“道”一样,无相无形,无声无色,却是万事万物的缘起。看透了空,才会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也就能明白透彻人生的真正意义,方得解脱。
所以王维有诗说得好,“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愧是“诗佛”,王摩诘真是悟透了佛法真谛的人。
“无相门”,则是对“空”的一种补充。相,就是我们眼能观之,耳能闻之,鼻能嗅之,手能触之的种种色相。而透过这些色相看一其本质,才是佛家追求的目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无相”的境界了。

“无作门”,说来也巧,这里佛家的“无作”,非常像我们道家所说的“无为”。只不过佛家强调“无因缘的造作”,道家则否定一切不符合自然和道的作为。总之,都是安身守命,不妄作不胡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