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寺庙奥秘,山门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命名由来

揭秘寺庙奥秘,山门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命名由来"/

寺庙的大门被称为“山门”,这个名称来源于佛教的象征意义和古代寺庙的建筑特点。
1. "佛教象征意义":在佛教中,“山”常常象征着清净、庄严和神秘。寺庙作为修行之地,自然也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因此,寺庙的大门被称为“山门”,寓意着进入寺庙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神圣的山峰,意味着修行者将从尘世的喧嚣中进入一个宁静、清净的修行环境。
2. "古代建筑特点":在古代,寺庙往往建在山林之间,为了保护寺庙不受外界干扰,通常会在寺庙入口处设置一道高大的门,这道门就是“山门”。这样的设计既起到了保护寺庙的作用,又符合了“山”的象征意义。
3. "历史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门”这一名称逐渐成为寺庙大门的代名词,并传承至今。
总之,寺庙的大门被称为“山门”既具有佛教的象征意义,又符合古代寺庙的建筑特点,同时也是历史传承的体现。

相关内容:

去过寺庙的人,一般遇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座高大的庙门。比如被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山门雄伟宏观,还没进入就给人宝相庄严的沉淀感。

这座门,在寺庙中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叫山门。

为什么叫山门呢?因为在早期,以清静为主的佛教寺庙一般都会修建在山林之中,远离人间烟火,摆脱世俗红尘,独自超然世外。因此,寺庙的大门就称为山门。

一般的山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会是三个门洞并立存在。这三个门洞,也有自己的讲究,中间的叫“空门”,东边是“无相门”,西边的则称为“无作门”。所以经常会听到“遁入空门”的话,实际上就是出家做了佛家子弟的另外一种说法。

所以,山门有时候也会被称为“三门”。


”空门“,是寺庙山门中间最大的那个门。《心经》中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法认为,世间万世万物能看到的形状,无不缘起于空性。所以佛法以观空入门。这个“空”字,就如道家眼中的“道”一样,无相无形,无声无色,却是万事万物的缘起。看透了空,才会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也就能明白透彻人生的真正意义,方得解脱。

所以王维有诗说得好,“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愧是“诗佛”,王摩诘真是悟透了佛法真谛的人。

“无相门”,则是对“空”的一种补充。相,就是我们眼能观之,耳能闻之,鼻能嗅之,手能触之的种种色相。而透过这些色相看一其本质,才是佛家追求的目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无相”的境界了。


“无作门”,说来也巧,这里佛家的“无作”,非常像我们道家所说的“无为”。只不过佛家强调“无因缘的造作”,道家则否定一切不符合自然和道的作为。总之,都是安身守命,不妄作不胡为的意思。

发布于 2025-05-16 22:12
收藏
1
上一篇:玫瑰,永恒爱情的璀璨象征 下一篇:探寻寺院奥秘,入寺之门,三门抑或山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