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揭秘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你知道吗?

又是一年“三月三”,揭秘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你知道吗?"/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体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有的地方将其视为踏青、赏花的好时节,有的地方则有特定的祭祀活动。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称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日子。此外,其他民族如苗族、瑶族等也有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的习俗。

相关内容: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相传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同时,这一天也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


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传说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河南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之地。今天,这里举行了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成为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节日起源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ì)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广西,当地过三月三的氛围就很浓重。这一天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不光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


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于 2025-04-06 00:42
收藏
1
上一篇:农历三月三,探寻上巳节的传统文化魅力 下一篇:广西各族群众共襄盛举,欢庆三月三传统节日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