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千年古都的文化密码

西安,千年古都的文化密码"/

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关中平原中部,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以下是西安的一些关键信息:
"历史地位:"
"古都:"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长达1100多年。 "丝绸之路起点:"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在古代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兵马俑:" 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附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象征。
"现代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 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文化和交通中心。 "经济发展:"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和军工基地。 "文化旅游:"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主要景点包括:秦始皇

相关内容:

“堵!”路过国展中心,和坊叔坐在出租车上的外地媒体友人吐出这样一个字儿。“还好吧,只是这两天丝博会启幕,这个路段人较多。”拐过路口不过两站,便是天坛遗址公园了,这是西安刚刚盘出的一个城市IP,“比北京的早。”坊叔对友人骄傲地介绍。他若有所思,“前两年是在你们西安媒体看到过这样的宣传,当时期望挺高的,不过现在又没见什么动静了,看今天的情况,也是冷清,和刚才的国展堵车也是反差萌啊。”友人虽在打趣,却道破了这个IP“高开低走”的事实。“提起文化,谁能比肩西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刚刚参加完“唐诗之城”活动的他,笑着引用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

“在我的印象中,这里也是展会的高地,丝博会、文博会等等,可是我记住的没多少,太多了!西安,一城都是IP,是不是多到难以精细打磨?”

提起IP,西安确实从文化、旅游到科教、展会都是密集排列,但友人如此一问,坊叔倒是陷入了沉思。巴黎的铁塔、东京的樱花、巴塞罗那的足球、老上海的脂粉,一个城有一个城的味道。关于西安,我们总能豪迈地想到“千年”,那种遥思遐想在旅游小高峰曾给这座城带来百亿级的“回忆经济”,但让文化走出这座城,给一个具象的IP,又何其不易!


致那些已经消沉的IP


五月花开正盛,夏晴如是,万里无云,白鹿原的樱桃丰收了,却没有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带来期望的游人如织。亭台交错的景区,绿树成荫,作为白鹿原IP的标志性雕塑,银色的白鹿矗立在村口,却未迎来“飘红”的旅游景象。

在蓝田县县城附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里,可以看到的场景是,大量商铺已经关门,门上贴着“空铺”。房间遗留的招牌、废弃灶具物料等显示出不久前还开门营业过。绝大部分商铺关门,而巷道里也几乎空无一人。

2016年,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试营业,仅仅过了一年半后,商铺就纷纷关门,游客数量锐减。据商户介绍,刚刚建立时,因为《白鹿原》作品的大火,形成了一时火爆的市场IP,那时游客爆满,大家都对未来前景看好。但随着时间流逝,IP降温,就渐渐“门可罗雀”起来。

而这也正是目前部分特色小镇正在经历的现实问题。在“IP”思维的带动下,一些经过复盘开发的“人造小镇”确实在起初火了一把,看到较好的前景,各地开始寻找自己的IP,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特色”。虽然讲着不同的故事,也贴了自己的文化标签,却在模式上千篇一律,一时不由人怀疑“驴子可还够用”?



白鹿原民俗村


白鹿原民俗文化IP形象


开掘故事创造IP→申报、投资(文化舞台+商家唱戏)+美食一条街→短暂花期......这一模式和生长规律几乎成为目前这类IP跳不出的“消沉迷局”。

而另外一类,以目前还很“低调”的天坛遗址公园为例,可窥一斑。与西安地标电视塔相望,距离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只有一条马路,位于陕师大南侧,毗邻创业咖啡街,不远处便是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天坛遗址公园因为占据了较好的地理位置和IP群落,因此也被寄予厚望,并于2018年初建成免费开放。

如今,步入公园,左侧是售楼中心围挡,右侧是写字楼,夹在中间的长廊阳光被遮挡全无,三三两两的游客,漫不经心地散着步。一年多的发展,差强人意。而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在内的20多位隋唐帝王在此登坛祭天,与北京明代天坛相比,西安天坛圜丘的历史,比北京天坛早了1000多年。这里也是目前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历史繁华,IP落寞,高开低走!

中国有3000多个县市,每一座城市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习俗造就了有其独特的性格与气质。但要表现出超强的吸引力,需要的不止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分的IP开掘、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等等、有完整开发与升级的周期规划,都成为关键因素。要打造好一个IP,尤其需长期积淀打磨,而非闻风而动一时热。

对此,专家一致表示。



当时被预言要大火的西安天坛遗址公园,最终不温不火。


不是能够“命令”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当下无论几线城市,都在为如何确立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定位,发掘出契合这座城市的超级IP而努力,中国城市运营也进入新的时代,即城市IP时代。

“一面是政策、资金的扶持,一面是市场需求以及城市内涵升级的需要,寻找自己的IP,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王牌,也是官员出政绩的得分题。而特色小镇无疑是最时兴的IP开掘方式。”陕西省政府参事曾姓教授说。参与、跟踪、调研多个特色小镇项目的他进一步向坊叔透露,目前,不只是白鹿原民俗村,还有一部分项目也恐面临“夭折”。虽然有袁家村、茯茶小镇等成功案例在先,但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依然突出。

其一,分散化。比如对白鹿原IP的开掘。

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滚烫的资本涌入这个仅2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六个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拔地而起。在激烈的“自我竞争”同时,又只有复制粘贴的同一模式,“白鹿原民俗村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夭折。一个IP,却有各景区竞争客源,急于瓜分着这个文化符号和资源。而且民俗村里的人造景区,一味模仿大同小异,配套不齐全,投资回本重任,商铺招商困难,导致主营业务就只有小吃。”曾教授说。

他进一步分析说,“没有具体产业,只有文化IP来支撑的开掘,因为没有固定的基础、产业集群,本来就有先天的夭折风险。民俗村没有认真调研定位就快速上马,不可避免造成业态单一、招商难以为继、持续吸引力不足。”他还透露,一些特色小镇甚至难以达标,却因为“任务”而不得不通过审核,“这些强上的小镇最终会活不过三年。”曾教授预测说。“而一旦有短期较热的效果,会继续复制搬迁该IP,引流到其他地区排列,这种分散是对潜在IP的浪费。”


白鹿原IP的另一个衍生品“白鹿仓”,也是美食一条街。

其二,虚胖化。比如,一些展会调门与实效反差,IP打造诚意不足。

我们所熟悉的达沃斯、博鳌、乌镇等等,这些IP使城市的被世界更广泛的认识,会展活动同样也是西安的一道亮丽风景。近年来,在西安落地的如欧亚国际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路电影节、全球硬科技大会等等都是活动会展经济的重要形式和平台,对西安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品牌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会展,是西安正在形成的新IP集群。但不能忽视的是,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动辄“国际”标签的个别展会,反而在消磨着这个正在初现平台效应的“会展之都”IP。据知情人透露,个别展会活动虽然冠有“国际”标签,“外国友人”却很多是请的留学生撑场面,成绩数字上也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脱虚向实,展出“专业化”,才能擦掉个别展会给这个IP带来的“高级黑”。

其三,降格化。一些活动贫乏创造性,矮化了高端定位。

这还得从上届西部文博会的尴尬情况说起,当时恰有北京同行在西安出差,文博会正在举办,看到报道的她对这场文化盛宴颇有期待。然而,陪她走进会场,却是另外一番境况:比如身着汉服本应大力推广两汉文化却趴在椅子上张着嘴睡在“两汉三国”牌匾之下的姑娘们;因为35元一盒白瓷杯也无法卖出去的充满怨怼的展商老板;还有那满腹狐疑并不能放心购买一套银器的市民大爷;琴音并不准的古筝卖场......俨然“书院门商家地摊儿大减价”。她大失所望,自嘲“穿着正装去参会,去了才知是赶上超市大甩卖”。

西部文博会现场(视频)。


“为啥会有低劣感?就是展商的准入有问题,因为没有过多的选择,准确的说,无法选择。当然,适当进入一些低端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长此以往,难以吸引真正优质的展商。不管同期配套了多少高大上的论坛,展商与展馆氛围,是实打实的门面,是衔接品牌与收益的最直观一环,如果这里上不去,展会的品质就难以上去。这其实是一种对高端IP的矮化。”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

对IP塑造过程中存在的这三大问题,曾教授强调说,“城市IP确实需要规划,但还是市场检验,受众买单。当下,极个别县区的官员把IP的打造当成自己的快捷政绩,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多快赶上,强上。有的尽管知道只能存在两三年,却坦言自己的任期也只是这两三年,至于最终‘夭折’,是下任官员要解决的问题。”

但可以“优化”


在上海工作的摄影师老范,每个月都会来西安一次。他对坊叔说,今年春节他来此过年后,就被这座城市的美丽、时尚与厚重吸引,足足待了一个假期。在了解到每个季节西安都会围绕这个品牌都会推出系列活动,他便开启了与这座城的“定期约会”。

“你看,这是我拍到的长安夜景系列,过年的喜庆,初春的迷幻,初夏的璀璨。”老范指着电脑上存的照片说,“最近,我还拍到了大雁塔下的丽人行,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都很火,千万+的流量。”




众目所及,众人感叹。“最西安”系列的文化IP,正是这样一个基于城市历史和机遇,复盘、综合、创造性的完整闭环。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宝通说,“这就是从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延续中华文脉,体现中国元素。由春节的最中国,到西安的最开放,这座城市正在构建属于她自己的新IP。”

优化自己的IP配方,系列套餐一炮而红,一些IP单品也正成为爆款。近日,西安“唐富贵”在网上走红,它正是根据唐太宗“昭陵六骏”创作的一个IP形象,膘肥体壮,骁勇矫健,造型圆润,线条优美,寓意着富贵安康。现在,走上西安街头,也能看到这些五彩斑斓的萌物。据悉,今年3月31日,“唐富贵”在2019陕西(第六届)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金奖,随后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旅游商品比赛。唐富贵的惊艳亮相,使得日本NHK电视台对此独家专访(日本曾经创造了爆款IP单品“熊本熊”)。



西安街头的IP单品“唐富贵”。


除此之外,永兴坊摔碗酒、歌曲《西安人的歌》等正在凝结成超级城市IP,将西安的整体形象传播出去。

提炼城市IP,是城市的自我更新,是又一次成长。对满城皆IP的西安来说,如何附加价值衍生,专注于新IP的培养、老IP的复盘,是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活“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初显成效的同时,坊叔注意到西安近日又提出了“唐诗之城”的IP概念。来自全国的知名文化学者、音乐家、朗诵家、诗词专家以及西安市各区县代表、企业和观众等1000多位嘉宾共同“品味”唐诗经典。诚然,论诗文,西安是当之无愧的标杆之城。为此还开发过《诗经》的文章,在沣水之畔建立了“诗经里小镇”。但真正要把“诗”的浪漫和香气留在如今的城市,还尚有疑论。

“现在人以写古诗为矫情,如何结合现代城市节奏?”

“书香之城与唐诗之城会同质化么?如何优化IP组合?”

“......”



将打造“唐诗之城”新IP。


但至少,在历史长河里拣选、提炼适合自己的新IP,已是这座城的自我革新。

只是,城市IP的塑造,不仅需要一任官员的开掘,更需要另一任官员的站岗,短期的单品终究是“网红”,长期的沉淀和赋值,才是对历史厚赠的“尊重”与“交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208坊

发布于 2025-10-17 10:12
收藏
1
上一篇:“门面担当”揭秘,韩国女团颜值代表,这些成员成为团队的门面风采 下一篇:揭秘企业家,他们是谁,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