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寺”字起源,佛教圣地的历史演变

探寻“寺”字起源,佛教圣地的历史演变"/

“寺”这个字,其由来与古代的官署和宗教场所有关,经历了从指代政府机构到专指宗教建筑的过程。
1. "本义:政府机构" “寺”字的最早形态,其本义是指"政府中的高级官员或机构"。例如,“太常寺”、“光禄寺”等都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名称,掌管着特定的国家事务。 这里的“寺”字,其结构是“土”和“寸”。有学者认为,“寸”代表衡量、管理,“土”代表土地、基建或官署所在地。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负责管理土地、工程或具有管理职能的官署。例如,秦汉时期的“典属国”官署就设在“典属国寺”(后改为“寺”),负责管理归附的部族。后来,类似功能的机构逐渐普遍,也使用了“寺”作为名称。
2. "引申义:宗教场所"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约公元1世纪后期),需要翻译和传达佛经、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僧侣多为西域胡人,他们居住和进行活动的场所,在语言和形式上与中原传统的“寺”有所不同。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录,当时的人们便借用了中原已有的“寺”字来指称这些佛教僧侣居住和传

相关内容:

【雅趣说字】

作者:金辉

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著名的西湖。西湖之美恰如苏轼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西子湖畔,有一座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的灵隐寺,为湖光山色添加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深山古寺,林木耸秀,云烟万状。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其实,寺字本义与佛教并没有关系。目前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寺字,唯西周晚期青铜器《邿季故公簋》上可见此字。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云:“邿,金文又或作寺。”《邿季故公簋》有铭文:“邿季故公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而当时的青铜材料称为金,所以又被叫作金文。

金文“寺”字(图①),上为“之”,下为“又”,“之”亦声。为会意兼形声字。“之”除声外,亦有“适也”义,即前往的意思。“又”在甲骨文中为右手的样子,故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因此,“寺”的本义为“侍”,即等待使唤的意思,所以秦代称官舍为“寺”。《说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小篆的字形“又”变成“寸”)(图②)。颜师古《汉书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因此,汉代的官署仍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没有后来的佛寺意思。

那么“寺”字怎么从官舍的办事机构变成了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场所呢?这与东汉时洛阳发生的一件事有关。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取经求佛,并将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他们用白马驮经,历经漫漫戈壁荒原,来到洛阳鸿胪寺居住下来。这时的鸿胪寺,如同当今的国宾馆,专门承担接待任务。法师在此受到热情接待,并留在了中国。大约一年之后,鸿胪寺改称白马寺。由此,这里便成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成了中国释源“祖庭”。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比杭州灵隐寺早200多年。之后,各地亦模仿“白马寺”修建寺院传播佛经,此场所仍称为寺。于是寺由原来的官署变成了礼佛的寺庙。

说到寺庙,其实寺与庙也是有区别的。

“庙”字比“寺”字出现早些,西周中期便有了;也不像“寺”的字义后来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如今使用的“庙”是简体字,繁体写作“廟”。金文“廟”(图③)和小篆“廟”(图④)差别不大。《说文解字》曰:“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小篆字形,从外壳“广”(yǎn,音近奄)与房屋有关,内有“朝”似有朝廷的意思,表示敬重。因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尊先祖貌也,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也就是说庙是供奉祖先的房屋。

庙最初只能是帝王、诸侯或士大夫祭祀祖宗的专用处所。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混在一起。东汉佛教传入后,寺院也称庙了,便有了寺庙的说法。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0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于 2025-10-15 09:12
收藏
1
上一篇:探秘“寺”字的起源与演变,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 下一篇:寺庙探秘,究竟何为寺?何为庙?一探究竟它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