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帝国时期领土横跨欧亚非,意大利是核心区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进入分裂阶段。

2. 中世纪时期(5世纪-15世纪):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北部受神圣罗马帝国影响,中部有教皇国,南部曾被拜占庭、阿拉伯、诺曼人统治;14世纪起,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共和国兴起,成为文艺复兴(14-16世纪)的发源地,推动艺术、科学发展。
3. 近代时期(16世纪-19世纪):16世纪后受西班牙、奥地利等外国势力控制,分裂状态持续;19世纪中期,加里波第、加富尔等领导“复兴运动”(统一运动),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攻克罗马,完成全国统一,教皇国并入意大利,罗马成为首都。
4. 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一战时加入协约国,战后获得部分领土;二战初期追随纳粹德国,1943年投降并转而对德作战;1946年通过公投废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国;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强国之一,现为欧盟和北约重要成员国,政治上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1970年1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意大利共和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关于中、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三个月内互派大使;意大利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此后双边关系持续发展,200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首都罗马的历史沿革

1. 古代起源与帝国核心(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传统认为罗马建于公元前753年,最初是台伯河畔的城邦,历经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后,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成为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罗马城作为帝国首都走向鼎盛,奥古斯都时期大规模建设(如万神殿、斗兽场前身),成为横跨欧亚非帝国的权力、经济与文化核心。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城失去政治核心地位,陷入衰落,城市规模缩小,建筑逐渐破败。
2. 中世纪:教皇国的核心(5世纪-19世纪):西罗马灭亡后,罗马城逐渐被教皇势力掌控。公元756年“丕平献土”后,教皇国正式建立,罗马成为教皇国的首都,兼具宗教与政治双重属性——教皇是宗教领袖,也是教皇国的世俗统治者。中世纪时期,罗马城因战乱(如蛮族入侵、宗教冲突)长期动荡,经济衰退,但宗教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前身)的修建仍持续。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迎来文化复兴,教皇主导大规模艺术与建筑工程(如米开朗基罗修复西斯廷教堂、拉斐尔参与梵蒂冈建设),重新成为欧洲艺术中心之一。
3. 近代:从教皇控制到意大利首都(19世纪):19世纪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罗马因教皇国的抵制,成为最后被统一的地区。1870年,意大利王国军队攻克罗马,教皇国灭亡,罗马正式并入意大利,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教皇世俗统治。1871年,意大利王国将首都从佛罗伦萨迁至罗马,罗马重新成为意大利半岛的政治中心,城市开始近代化建设(如扩建街道、修建政府建筑)。
4. 现代:共和国首都与世界遗产(20世纪至今):1946年意大利通过公投废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国,罗马继续作为首都。二战后,罗马经历快速城市化,人口增长,城市范围扩大(如建设新城区),同时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如今,罗马以“永恒之城”闻名,拥有斗兽场、万神殿、梵蒂冈城(主权国家,位于罗马城内)等大量世界文化遗产,既是意大利的政治中心(议会、政府驻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旅游与文化名城。
意大利总面积及人口结构与行政区划结构

以下是意大利总面积、人口结构与行政区划结构的详细解析:
一、总面积
意大利国土面积为 301,333平方公里 ,包括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岛屿,海岸线长约7,200公里。其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中部贯穿亚平宁山脉,南部和岛屿多火山活动(如维苏威火山)。波河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占国土面积约20%。
二、人口结构
1. 人口总数与趋势
截至2025年,意大利常住人口约 5914万,较2018年的6014万持续下降,主要因低生育率(2024年新生儿仅37万,创历史新低)和人口老龄化。人口密度约为201人/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部伦巴第、拉齐奥等经济发达地区。
2. 年龄结构
- 老龄化严重:80岁以上人口达460万,首次超过10岁以下儿童数量。
- 劳动人口萎缩: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4%,50岁以上就业者占新增岗位的80%。
- 年龄中位数:男性47.33岁,女性50.28岁。
3. 性别比例
女性占比略高,男女比例为 48.7:51.3,主要因女性预期寿命更长(女性84.5岁,男性79.2岁)。
4. 城乡分布
72%人口居住在城市,28%在农村。罗马、米兰、那不勒斯等大城市人口密集,其中罗马市区人口约421.6万,米兰约314.9万 。
5. 民族与移民
- 主体民族:意大利人占94%,少数民族包括法兰西人、拉丁人、弗留利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
- 移民群体:外籍常住人口约500万,占总人口8.5%,主要来自罗马尼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等国。华人约31.8万,集中在普拉托、米兰等地,从事餐饮、贸易等行业。
6. 宗教信仰
- 天主教主导:83.4%人口信仰基督教(以天主教为主),但实际宗教参与度较低。
- 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占3.7%(约224.8万人),无宗教信仰者占12.5%。
三、行政区划结构
意大利实行 三级行政体系:大区(Regioni)→省(Province)→市镇(Comuni),并设5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自治区。
1. 大区(20个)
- 普通大区(15个):如伦巴第、威内托、托斯卡纳等,负责教育、医疗、交通等区域事务。
- 特别自治区(5个):
- 瓦莱达奥斯塔:法语文化区,以旅游业为主。
-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德语与意大利语双语区,自治权覆盖教育、文化和经济。
-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斯洛文尼亚语少数族群聚居地,侧重边境贸易。
- 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拥有独立立法权,管理本地资源开发(如撒丁岛的矿业)。
2. 省(107个)
- 构成:包括14个**大都市市(Città metropolitana)**和93个普通省。
- 大都市市:
- 职能:直接管理周边市镇,负责交通、环保、社会服务等省级事务,如罗马大都市市涵盖罗马及120个周边市镇,人口超420万。
- 名单:罗马、米兰、都灵、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博洛尼亚、热那亚、威尼斯、巴里、卡塔尼亚、墨西拿、巴勒莫、雷焦卡拉布里亚、卡利亚里。
3. 市镇(8,003个)
- 最小行政单位:规模差异极大,从罗马(人口421万)到微型村庄(如蒙塔尔奇诺仅约2,000人)。
- 自治权:负责地方治安、公共设施维护、基础教育等,市长由直选产生,任期5年。
四、行政区划特点
1. 权力下放
特别自治区可制定本地宪法,如西西里岛有权管理本地能源开发和农业政策。普通大区也拥有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立法权,例如托斯卡纳大区自主规划历史遗产保护项目。
2. 经济与行政结合
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贡献全国20%的GDP,其行政结构与经济发展高度协同,设有专门机构推动科技园区和中小企业创新。
3. 历史与文化特殊性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设立斯洛文尼亚语学校,保护少数族群文化;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通过自治政策平衡德语与意大利语社区的权益 。
五、典型区域案例
- 伦巴第大区:面积23,860平方公里,人口1,002万(2024年),是意大利工业核心,拥有米兰、贝加莫等城市,汽车制造(如阿尔法·罗密欧)和高端时尚(如Gucci)产业全球领先。
- 拉齐奥大区:以罗马为中心,人口572万,集政治(政府机构)、文化(梵蒂冈)和旅游业于一体,占全国旅游收入的15%。
- 西西里大区:面积25,711平方公里,人口479万,拥有丰富的古希腊遗迹(如阿格里真托神庙),但经济依赖农业和旅游业,贫困率高达39.8%。
六、总结
意大利的行政区划兼顾历史文化多样性与现代治理需求,特别自治区保障了少数族群权益,而大都市市制度提升了大城市的管理效率。然而,人口老龄化、南北经济差距(南部贫困率是北部的2倍)和行政层级复杂等问题,仍是其发展的主要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