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兹别克斯坦,从盛放手抓饭的大盘到装饰清真寺的精美釉面砖,陶瓷无处不在。它既是实用工艺品,映照出这个中亚国家对色彩与图案审美的执着追求及对手工艺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其陶瓷艺术发展史堪称一部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史。

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堪称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的完美结合
陶瓷艺术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古老的应用艺术形式之一,考古发现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彼时,伊斯兰教的传播带来多色施釉技术,撒马尔罕地区开始出现纹样精美、釉色鲜亮的陶瓷。到了帖木儿王朝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匠们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瓷器的器型和用料,融合本土特征,制作出以钴蓝和群青色为主色调的陶瓷,造就了伊斯兰风格与东方元素共生的独特风貌。
乌兹别克斯坦陶瓷的美学语言极为丰富,工匠们将绝伦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化作陶瓷上跃动的笔触,打造出每一款都独一无二的瓷器。蓝、绿是最常见的色调,象征湛蓝晴空和翠绿山谷。装饰图案多为藤蔓、花卉、棉朵等几何图形与阿拉伯书法,每种元素都富含象征意义:水罐表示好客,鱼意味纯洁和财富,鸟代表和平与自由,石榴象征丰饶和多子,杏仁象征好运和财富,刀则能辟邪,几何抽象的藤蔓图案呈现出秩序的美感,也传达出宗教对永恒的信仰。

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匠在陶瓷盘上绘制伊斯兰风格的图案
陶瓷的手工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除耐心与经验外,每一步都需要倾注大量心血。工匠们精心挑选黏土,用陶轮塑形或手工压模,干燥后涂上白色泥浆,再用天然染料精心绘制,最后放入窑中烧制,将鲜艳的釉色和精美的纹样凝固其上。不同地区的陶瓷制作各具特色:里什坦被誉为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之都,当地独特的釉料“Ishkor”赋予瓷器美丽柔和的绿松石色泽;吉日杜万小镇的陶器以绿褐色调和几何图案装饰著称,以无尽结形式呈现的“Girih”几何线条图样独具特色;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铅釉使瓷器呈现出温暖而深邃的棕红色调,精致繁复的图样设计延续城市深厚的文化气质。首都塔什干的市场和画廊是乌兹别克斯坦各地陶瓷的汇聚地,是游客参观和选购纪念品的理想之所。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米里-阿拉布神学院的圆顶上镶嵌着精美华丽的陶瓷图案
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艺术是这个国家身份认同中一条多彩的线索。这些艺术珍宝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精神世界有着切实的联系——熙熙攘攘的巴扎和安静的作坊中,每一块陶土、每一道釉料都承载着几个世纪的记忆。传统上,陶瓷的制作技艺仅限于父子传承,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匠愿意将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广泛的人群,使其得以发扬光大。此外,陶瓷艺术的实践还通过社区团体、大学和艺术学校以及节日、手工艺品交易会和展览得到传播。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除了具有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外,其生产和销售也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本文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 2025年第9期
点击图片可立即购买9月新刊

2025年